我们彼此怎样去爱——解读《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2011-08-15 00:42孔繁英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吉林辽源136201
名作欣赏 2011年36期
关键词:钓竿全家人母亲节

⊙孔繁英[辽源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 辽源 136201]

⊙梁华凝[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长春 130022]

作 者:孔繁英,文学硕士,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梁华凝,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和编辑学。

里柯克是加拿大著名的幽默作家,他擅长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不合理的东西,不动声色地进行含蓄的讽刺,使人读后发出会心的微笑而又回味悠长。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是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作者从一个家庭成员的角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全家人计划在“母亲节”这天让母亲好好地游玩一番,或者让母亲好好地休息一天,这本是人之常情。然而,整篇文章的发展却出人意料,我们“度过了最愉快的一天”,而母亲为此又操劳了一天。作品表现了母亲为家人无私奉献,以家人的快乐为自己最大幸福的品质,同时也讽刺了家人的自私。

整篇文章构思非常巧妙,表面上,全家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母亲,而实质上,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全家人;此外,文章在表达上也独具匠心,文中大量的文字都在写全家人,直到结尾才正面提到母亲,但母亲的爱、母亲为全家人所做的牺牲却一直贯穿始终。

一、明为此、暗为彼的构思 文章开篇就写我们全家人都体会到:“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地操劳,她吃足苦头和付出牺牲,全都是为了我们的缘故。”因此,全家决定为母亲过一个隆重的母亲节“,我们决定把这一天过得痛痛快快的,成为全家的一个节日,我们要做一切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母亲高兴”。

全家人都请了假,决定好好布置房间,但是,我们却“请母亲安排格言和布置装饰品”,理由是“在圣诞节她是经常干这些事情的”。家中的两个女儿都买了新帽子,父亲和两个兄弟也都买了领带,作为“这个节日的纪念品”,而母亲什么都没买,因为她“似乎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檐帽,不喜欢新的”。

接下来,大家准备租车带母亲去乡下出游,因为“在家里母亲几乎就得整天忙个不停”。可是父亲提议对计划稍稍做了一下改动,要去钓鱼,因为“对母亲来说,有个明确的目标会更好些”,况且“,父亲昨天刚好又买了一根新钓竿”。为了这次旅行“,我们让母亲切了些夹心面包片,为了怕我们肚子饿,还准备了一顿便餐,当然中午我们还要回到家里来吃一顿丰富的正餐,就像过圣诞节和新年那样。母亲把所有的东西都给我们收拾齐全,放到一只篮子里,准备上车”。

然而,出现了新情况,租来的车太小,必须有一个人留下来。父亲首先表示要留下来“,他说我们也用不着顾虑他三年来一直没有过一个真正的假期这回事”“,他还说,本来,他想过个什么节就是想入非非”,结果是“我们全都觉得,让父亲留在家里可绝对不行”。两姊妹也不能留下来,理由是“她们买了新帽子不戴一戴,未免太使人扫兴”。两兄弟也不能留下来,因为他们“在准备饭菜上,却是一点忙也帮不上”。那么,最适合留下来的人,当然是母亲了。理由当然也全是为了母亲着想,第一,我们想让她“就在家里痛痛快快地休息一天,同时准备午饭”。第二,天气还是有点儿凉,“要是母亲出门,她没准会着凉的”。第三,安静对于上了年纪的人很重要“,母亲既然已经为我们大伙儿操劳了一辈子,我们有责任想方设法让她尽可能安安静静地多休息会儿”。

我们回家后,豪华的筵席已经准备好了。显然,母亲并没有痛痛快安安静静地休息一天。母亲“给父亲拿来手巾和肥皂,还有干净的衣服,因为他钓鱼时总是弄得一身肮里肮脏的,这就叫母亲忙了好一阵子”,吃饭时,“母亲不得不屡次三番地站起来,去帮着上菜、收盘”,吃完饭,我们争着去收拾,可是“母亲说她情愿亲自来做这些事,我们只好让她去做了,因为这一次我们也总得迁就她才行”。

这个母亲节就这样如此隆重地过完了。文章的结尾耐人寻味,母亲含着泪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而我们也觉得“,我们所做的一切得到了最大的报偿”。

表面看,整篇文章都是全家人如何在为母亲着想,而实际上,在这个母亲节里,全家人又吃又玩又购物,而母亲比平时要更辛苦、要更忙碌。到底是谁的节日,到底是谁为了谁,明眼的读者一看便知。

二、言在此、意在彼的表达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而不是“母亲是怎样过母亲节的”,这就暗示了对母亲的忽略,虽然是母亲节,这个节日却不是为了母亲;从文章的行文方式来看,从开篇到最后,一直是我们决定如何,我们计划怎样,我们做了什么安排,我们对计划做了怎样的改动,而母亲始终没有正面出现,一直在背后为家人的决定、计划和安排默默地付出着。我们有想法、有决定、有计划、有安排,就是没有具体的行动。母亲在文章的结尾处终于出现,她把“热腾腾的饭菜给我们准备着”;她“给父亲拿来手巾和肥皂,还有干净的衣服”;她“帮女孩子们开饭”,她“屡次三番地站起来,去帮着上菜、收盘”,最后收拾碗碟。

全文无一处直接写母爱的无私,可是母爱的无私却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中;全文无一处写全家人的自私,但全家人的自私却无处不在。

这种无私与自私的强烈对比,使读者愤愤不平。而身在其中的母亲与全家人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母亲在她自己的节日里,让全家人度过了最最愉快的一天,自己却比平日付出了更多的辛苦,而她却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甚至于“眼里含着泪水”。这个出乎读者意料的结尾,正说明母亲把家人的快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家人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她的快乐是以家人的快乐为前提条件的。应该说,母亲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家人因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快乐,那么自己就是付出再多的辛苦,做出再大的牺牲都是值得的。母爱的真义是什么?是给予,是奉献,是牺牲,这就是母亲的幸福观。这种幸福观已经深入骨髓,成为母亲生命的一种内在需要。所以,在读者看来不可忍受的事情,母亲却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那么家人又如何呢?应该说,全家人都是能够感受到母亲的爱的“,我们大伙儿都体会到: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地操劳,她吃足苦头和付出牺牲,全都是为了我们的缘故”。安排母亲出游,是因为我们知道“母亲一向是难得有这样一种享受的”,吃过饭后,我们也“争着帮忙擦桌子,洗碗碟”。说明家人并没有无视母亲的付出,他们是爱母亲的,只不过这种爱太弱了,就像溪水,已经被母亲大海般的爱淹没了。

在母亲无微不至无处不在的爱里,全家人失去了生活的能力,失去了爱的能力。他们被母亲对家人的爱的强大力量裹挟着,只会爱自己不会爱母亲。也就是说,全家人对自己的自私已经不自知了,母亲的付出在家人看来已经是理所应当的了。他们习惯了一切由母亲来做,习惯于在母亲的照料下生活。当父亲说自己不去出游要留下来的时候也不乏真诚,只是底气不足。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留在家里能干些什么,他说“他能利用这段时间在花园里干点活儿”,“那里有一大堆他可以干的粗活和脏活,比如挖个垃圾坑什么的”,看来,父亲也就能挖个坑什么的,“这就免得雇人来干了”,看来这简单的挖坑平时也是雇人来干的,他平时也没干过,这次还指不定干成什么样呢!所以我们都觉得,“让父亲留在家里可绝对不行”,“他果真留下来的话,准会闯祸”。说明父亲不但不会干什么,即使真的干什么,不但干不好反而会添乱。当然他是爱母亲的,当母亲几次起来上菜的时候,他“注意到这种情况,便说,她完全不必这样忙来忙去”,可是父亲也只会“到碗橱里去拿水果”。

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白,正是母亲的无私孕育了家人的自私。家人可以感受到母亲的爱,但却在母亲强大的爱之下成了爱无能。自私至极却不自知。当母亲说她过了有生以来最快活的一天时,家人的反应竟然是“我们大家都感觉到,我们所做的一切得到了最大的报偿”。这又让我们读者大吃一惊“: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只是舒舒服服地享受而已啊!“最大的报偿?”我们要什么报偿?我们借“母亲节”之名,坦然地让母亲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我们的快乐付出了更多,我们还要什么报偿?

三、我们彼此怎样去爱 读过文章,我们自然应该反省:我们是怎样对待母亲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母亲?母爱是不求回报的,面对这份不求回报的爱,我们是不是就心安理得地接受而真的不去回报?亲人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我们在感受母爱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学会如何去爱母亲?家人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应该怎样去回报母亲!

读过文章,母亲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无私的母爱会带来什么?母亲的牺牲会带来什么?母亲全身心的爱,带给家人的,究竟是爱还是害?

母爱是无私的,这是女人天性使然。但是,作为母亲,是不是也应该有所保留,为这种爱注入必要的理性内容?一个女人事无巨细地为家庭做出牺牲,我们不能不说她是伟大的,但是我们更应理性地说或者残忍地说,这同时是不是也剥夺了家庭中其他人爱的权利?母亲为家人创造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长此以往,家人要衣就只会伸手,要吃就只会张口,生活能力在退化,进而爱的能力也在退化。蜜罐里泡大的人,怎么能尝出来糖是甜的?最可怕的就是习以为常,因为习以为常了就会心安理得,心安理得了就会认为别人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甚至不付出就是不对的。文章中的出游是为母亲安排的,可是当汽车太小需要留下一个人时,最适合留下的竟然是母亲。汽车为什么会显得太小?“因为我们没有把父亲的鱼篓、钓竿以及便餐估计在内”。全家人都认为,“父亲的鱼篓、钓竿以及便餐”是不可取消的,甚至母亲也没有异议。难道,母亲还不如鱼篓和钓竿重要吗?想想这多么可怕!这就是母亲的牺牲所换来的!正因为这样,文章最后才会说,“我们大家都感觉到,我们所做的一切得到了最大的报偿”。“我们”不但心安理得地享受母亲的付出而不知回报,甚至把享受母亲的爱当做对母亲的回报。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这是无私的土壤上长出的自私野草?

母亲们,好好地思考一下吧,应该怎样理性地去爱家人!

[1][加拿大]里柯克.里柯克谐趣作品集·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钓竿全家人母亲节
抓鸭子,抓到了吗
钓竿与鱼
一根好的钓竿能用多久?
母亲节漫画一则
意外的旋转
“预防艾滋病 健康全家人”知识竞赛试题
引发海啸(上)
嫁不出去
点亮母亲节
妈妈,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