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蝶的“天路历程”
——由《黄色壁纸》漫谈美国女作家吉尔曼

2011-08-15 00:42:44仇安然张慧芳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天津300222
名作欣赏 2011年6期
关键词:壁纸黄色女性主义

⊙仇安然 张慧芳[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天津 300222]

疯蝶的“天路历程”
——由《黄色壁纸》漫谈美国女作家吉尔曼

⊙仇安然 张慧芳[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天津 300222]

本文首先探讨了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个人经历对其创作小说《黄色壁纸》及其他作品的影响。其次细读文本,探究“究竟是疯癫导致了被囚禁,还是囚禁导致了疯癫”这一主题。最后分析从《黄色壁纸》到《她乡》,吉尔曼的创作呈现出的发展轨迹——从以解构为主的现实主义走向以建构为目标的乌托邦主义的写作过程。

女性主义 疯癫与囚禁 解构和建构

引言

一百多年前,一位坚毅刚强、睿智独立的女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篇让人读后不寒而栗又血脉贲张的小说《黄色壁纸》。她在《先驱者》杂志上刊发文章阐明写这篇小说的初衷:女儿出生后她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染病的第三年求助于当时该领域的一位权威医生,医生建议她“尽量过居家生活”,“有生之年绝不碰纸笔”。三个月后,在几近崩溃的边缘,她采纳了一位朋友的建议重新工作,而她的病竟奇迹般地痊愈了。在这篇文章中,她强调了工作的重要性,并申明她写《黄色壁纸》一文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许多像她一样的人免于发疯。①然而该小说出版时却备受阻挠,当时的著名杂志《大西洋月刊》的编辑在给吉尔曼的退稿信中写到:如果我让别人像我(看完这个故事后)一样难受,我将永远不能原谅自己。②两年后,这篇小说在《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读者褒贬不一,有人警告吉尔曼,这种小说是“危险的玩意”③。1920年,豪威尔将其收录在《当代美国优秀小说》中,并称该小说“让人血液凝固”④。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一生为妇女争取社会地位的平等和经济独立而奔走呼号,致力于创作反映女性主义思想的小说和理论著作,她的作品为后世的女权主义的理论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石。除早期作品《黄色壁纸》外,其理论著作《妇女与经济》被早期女权主义者誉为女性主义的“圣经”。其后期创作的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她乡》则是吉尔曼女性主义理念的具体投射,其对性别二元对立的解构和人类理想社会的勾画给当代女性主义思想以重要启示。⑤

破茧成蝶

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就是他不愉快的童年。

——海明威

个人童年及少年时代的遭遇对人的一生影响极大,对心性敏感的作家尤是如此。不同的生活经历会深刻地存留于作家敏感的心灵,影响他们观察生活的视角,进而影响他们日后的创作。吉尔曼于1860年出生于美国的康涅狄格州,父亲是美国著名作家斯托夫人的侄子。但在她13岁那年,父亲就抛弃了母女二人,离家出走。这在吉尔曼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永久的创伤。此外母亲对她极其冷漠,从不愿亲吻和拥抱她。在自传中吉尔曼写母亲曾跟她说:“当你还是个在怀中吃奶的孩子的时候,我常常将你的小手从我的脖颈上推开”⑥。童年的这些经历给吉尔曼成年后的性格和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具体表现在婚后生下女儿后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这是由于她自幼未受到父母爱护,缺少充分的关注和爱,产生的对爱的缺失感和不安全感造成的。文中这样描述患产后抑郁的“我”:“我连做些最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显得力不从心:穿衣、娱乐、整理东西。幸好,保姆玛丽对我的孩子很好,我亲爱的孩子啊!我不能和你在一起,这也让我焦虑不安。”⑦寥寥数笔传达给读者一个信息,表面上这是一个紧张、身体疲惫、对自己现状不满的母亲,但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我”缺少他人的关爱和支持,对作为母亲这个角色既新鲜又恐惧造成的。回顾现实生活中的作者经历就可得知压抑、苦闷、缺少关爱的童年生活使得她无从适应成为母亲这一角色,不知如何照顾自己的孩子,从而陷入自卑、苦闷、忧郁的情绪中。

寄人篱下的辛酸是其“女性经济独立”思想形成的重大诱因。吉尔曼的父亲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出门在外,把妻儿送往亲戚家里寄宿。在父亲离家出走后,她和母亲几乎一贫如洗。她们没有经济独立的条件和能力,因而必须依靠身边亲戚的施舍生存。寄人篱下的日子缺衣少食,漂泊不定,使得她极度缺乏安全感。这种经济上的依赖导致的无奈与焦虑成为她在《妇女与经济》中强调的女性经济独立思想的一个诱因:“只要女性仍在经济上依赖男性,被孤绝在家庭中而与外界工作的公共世界隔离,她们将永远无法和男性一样达到相等的人性。因此,女性必须有权利在经济上获得独立,也必须在家庭以外的世界中工作。”⑧

此外,吉尔曼的家族成员对其“女性主义思想形成”有耳濡目染的影响。吉尔曼的祖母家族中有许多大名鼎鼎的社会改革家,例如姨婆哈莉叶·毕秋·斯托是以写作《汤姆叔叔的小屋》闻名、大力呼吁废除黑奴制度的作家;凯萨琳·毕秋提倡女性主义;依莎贝拉·毕秋·胡克积极推动妇女参政投票的权利。正因受到这些长辈的熏陶和影响,吉尔曼才坚定了从事社会改革的信念和为女性争取独立平等地位的决心。

囚禁与疯癫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西蒙·德·波芙娃

《黄色壁纸》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困在“婴儿室”里的疯女人,她的丈夫凭借身为医生的权威简单粗暴地对待“产后抑郁”的妻子,禁止写作、会客,强行剥夺其自我表达与发展的权利,希望用“休息疗法”缓解她的病情,但这种“软禁”却令其窒息,使女主人公从“轻微的神经衰弱”发展到“精神失常”,又发展到疯癫,最终疯倒在黄色壁纸中。在叹息的同时,令人不禁疑惑:究竟是疯癫导致了被囚禁还是囚禁导致了疯癫?

据福柯的《疯癫与文明》描述,18、19世纪交替之时,人们开始区分疯子和其他类型的罪犯,“考虑在社会的何种区域内安置疯癫:监狱、医院还是家庭救济院”。于是精神病院应运而生,同时不同的治疗方法也随之出现。一些人主张运用宗教治疗法,他们认为宗教一经“过滤”,就拥有消除精神错乱的力量,就能驱散意象,安定情绪,使人返璞归真,使人更接近自己的道德真理。⑨一些人认为疯癫就是一种幼稚状态,是对古老的家庭制度的挑战,因此,家庭概念被引入到疯癫的治疗中,家长成为统治的权威和理性的榜样。

小说的开头,“我”被丈夫约翰带到了一幢似有“鬼魂出没”的庄园里接受治疗。这是一座“殖民时代的旧宅”,“远离公路,距离附近的村落有三英里远,有篱笆、隔墙和上锁的围墙门”。展现在“我”面前的是隔绝、孤立和压抑的意象。出于对“我”的爱意和无微不至的考虑,约翰执意选择把顶楼的婴儿室作为卧室,这间育儿室采取了种种保护和限制措施:钉上栅栏的窗户、固定在墙上的吊环、粗笨的无法移动的床架……用约翰·斯·贝克(John.S.Bak)的话说:“这些事物都让人想起了监狱或是精神病院里所使用的用于禁锢囚犯或是病人的工具。”⑩而在约翰的心目中,“我”不过是一个需要他照顾、管束的小孩,“我”无力主宰自己的生活,只能按照他指定的“药方”活动,所有的主动权都掌握在约翰的手中,而“我”只是处于一种从属、被动的地位,没有独立的身份和自由。“我”的丈夫约翰,这位内科医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妻子的生活,专制地剥夺着“我”自我言说和发展的机会。

福柯的“话语权利”理论认为,话语与权力不可分,真正的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话语”不仅是施展权力的工具,而且还是掌握权力的关键。这一理论在《黄色壁纸》中得到了诠释。《黄色壁纸》中“具有较高声望的”的医生丈夫和医生哥哥,就是拥有医生话语权的代表人物。约翰虽然并不了解“我”真正的病因,然而凭借医生拥有的绝对话语权,他可以武断地开出“我”无法接受的处方:不准写作,按时服药,参加锻炼,呼吸新鲜空气,安静休息。

一百多年前吉尔曼曾说过:“我们所能做的要比别人施加给我们的更能制约自己。妇女的表达自由,如果有的话,也要比承受自由少得多。她们只能通过铁条阻隔的窗户窥视她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一角,只能从深闺帏幔间隙中呼吸到一点外部空气,她们竖起耳朵,如饥似渴想听到的只是男人口中传来的一点点知识。”由此可见长期的精神压抑和四壁高墙内享有“特权”的囚徒般的生活是女主人公疯癫的原因,也许我们可以套用西蒙·德·波芙娃的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来总结女人与疯狂的关系:疯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社会文化所逼成的。

从镜子到战斧

文学不仅仅是反映现实的镜子,还应是改变世界的战斧。

——布莱希特

吉尔曼正是布莱希特这一经典言论的实践者。《黄色壁纸》可以说是一面反映当时女性卑微低下地位的镜子,而吉尔曼在1915年出版的《她乡》(Herland)就是一把改变男权世界的战斧。从《黄色壁纸》到《她乡》的文学创作正是她自觉地从以揭露和解构为主的现实主义走向以规划和建构为目标的乌托邦主义写作的过程。

《她乡》为我们娓娓道来了一段似真似幻的奇遇,三个带着男权既成偏见的科学家雄心勃勃地闯入了一个完全由女性创造的国度,三个人虽然个性迥异、目的也不近相同,但起初都对这纯女性文明颇不以为然,带着好奇心和征服欲他们全副武装地闯入了,本想成为这女儿国的统领,没想到刚一到就被俘获了。此后,他们通过在“她乡”的生活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文明至善至美,科技高度发达的乐园。这不是西游记里那个莺莺燕燕满目、鸟雀啁啾充耳的温良感性的女儿国,这里的女人有着敏捷的身手、充沛的精力、聪颖的头脑、果断的裁决,她们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了文明的花朵。

在她乡,从政治、经济、教育、到宗教、生育、环保都有着前卫进步的看法。这种先进的视角正如一把犀利的战斧为人们开辟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从那里望去,一个个才情满腹的女性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激昂文字、挥斥方遒;一个个聪慧勤劳的女性洋溢着青春、本真的女性美在编制美好生活的壮锦。一个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展现着女性特有的英姿飒爽,开拓着新边界,守护着她们美好的家园……

从《黄色壁纸》中的疯女人到《她乡》的新女性,吉尔曼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从被压迫的客体到创造新生活的主体的转变。而吉尔曼——这样一位以笔代矛、为女性主义奋斗终生的先驱,则举起了在众多女权主义者、环境保护主义者、儿童教育专家手中传递的乌托邦火炬,薪火相传,为后世照亮了通往乌托邦的道路。

① Gilman,Charlotte Perkins,“Why I Wrote ‘The Yellow Wallpaper’”,The Forerunner Oct.1913:19-20.

②⑥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The living of Charlotte Perkins Gil man:an Autobiography[M],Madison:Up of Wisconsin,1990:119.

③ Hedges,Elaine R.“Scudder’s Comment on ‘The Yellow Wallpaper.’”,The Yellow Wallpaper.By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Brooklyn:Feminist,1973.

④⑦ Gilman,Charlotte Perkins,The Yellow Wall paper[M].Boston:Feminist Press,1973:37.

⑤ 刘英、张建萍:《从“他乡”到“她乡”:吉尔曼女性主义写作策略的转变》,《外国文学》,2006年第11期。

⑧ ⑫ Gilman Charlotte Perkins, Women and Economics:A Study of the Economic Relat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 as a Factor in Social Evolut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

⑨ 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⑩ John S.Bak,Escaping the Jaundiced Eye:Foucauldian Panopticism in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s“The Yellow Wallpaper”,(Studies in Short Fiction 31.1,1994.

⑪ 洪流:《规训权力与反抗权力——〈黄色墙纸〉的权力机制解析》,《外国文学》,2006年第3期。

⑬ 刘英、张建萍:《从“他乡”到“她乡”:吉尔曼女性主义写作策略的转变》,《外国文学》,2006年第11期。

作 者:仇安然,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硕士研究生;张慧芳,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女性文学和自传文学研究。

编 辑:魏思思 E-mail:sxmzxs3@163.com

猜你喜欢
壁纸黄色女性主义
你瞧,黄色
水墨晕染
家居廊(2019年10期)2019-09-10 07:22:44
“绘画”的壁纸
现代装饰(2018年5期)2018-05-26 09:09:54
应用圈
电脑爱好者(2017年5期)2017-05-04 19:31:13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浅析女性主义翻译
人间(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11
帮孩子摆脱“黄色诱惑”
人生十六七(2015年5期)2015-02-28 13:08:27
寻找“最美壁纸”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语文知识(2014年7期)2014-02-28 22:00:18
我爱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