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民[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作 者:张文民,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杜涯的长篇小说《夜芳华》(作家出版社2011年1月版)不是那种让人拿起来就无法放下、非要一口气读完的作品,它像一杯有些苦涩的清茶,需要慢慢品味。
小说主人公杨道芳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这位平凡的中原女儿走过了一条极其崎岖坎坷的人生道路,遍尝世间冷暖与苦难。杨道芳的经历见证了共和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间许多重大事件都给这个女人的命运打上深深的烙印,因此可以说《夜芳华》是一部平民的史诗,它以对大时代进程中苦难人生的叙写表达了作家对底层命运的悲悯,正如作者在题记中所言:“这里所写的,是千百年来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将来仍会发生的。这是一个人的文学实录,也是一篇祭文,这篇祭文写给本文的主人公,也写给那些在大地上像本文主人公一样生活着的人们。”①
打破长期以来文学对“人”的意识形态化想象,还原“人”的本真面目与生存处境,以创作表达对具体的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深沉的爱与悲悯,是杜涯的《夜芳华》努力的方向。
杨道芳作为半个多世纪大历史进程中一个普普通通的个体存在,她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作者似乎有意把她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来透视普通人的艰难生存,杨道芳的遭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得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历史反思力量:
比如杨道芳和孙朝阳这两个人相爱很深但脆弱得不堪一击的婚姻,正好折射出统治中国半个多世纪、至今尚未完全消除的“城乡二元对立社会结构”对普通人尤其是置身于城市的“乡之子”的命运无可逃避的操控。“城乡二元对立社会结构”是一定历史时期国家为了实现资本原始积累而牺牲农村发展城市、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战略指导下的产物,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在这种社会结构中“城”和“乡”被分割成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形成了新的壁垒森严的等级制。
孙朝阳虽然接替父亲成为城里医院的一名员工,但他是一个“合同工”,是一个永远无法和“城里人”平起平坐的“下等人”,“城市里的乡下人”是孙朝阳无法逃避的宿命,他的敏感、多疑、极端自尊又极端自卑的复杂性格,他和杨道芳脆弱得不堪一击的婚姻,他孤注一掷最终导致自我毁灭同时也毁灭了爱人幸福的悲壮反抗,都可以从这里找到解释。这个“城市里的乡下人”所作的困兽之斗最终遭遇必然的失败,因为他挑战的不仅仅是曾院长、屈院长之流的特权人物,而是强大的社会体制。
又比如杨道芳后半生的遭遇足可引起读者对三十多年改革进程中弱势群体命运的思考。改革的本义是要革除旧的不合理的体制,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但改革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利益再分配问题,一些既得利益者、特权阶层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特权便假改革之名行谋私之实,这样改革就变成一场弱肉强食的森林搏杀。杨道芳和孙朝阳因为在分配房子问题上得罪了医院的曾院长,便成为曾院长一次次借改革之名打击报复的对象:“进修学习”没有杨道芳的份,“工作转正”没有孙朝阳的份,在“减员增效、优化组合”浪潮中工作出色的杨道芳被“下岗”,彻底沦落底层。
当意识形态化的宏大叙事津津乐道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就时,背后却是更庞大的弱势群体所付出的更大的牺牲,以及更多的既得利益者、特权阶层以权谋私中饱私囊。改革如何兼顾公平、正义,如何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这是作者所要叩问的问题。
再比如杨道芳和黑老大赵红均的相遇相知则向人展现了一个很有亮色的现代江湖世界,赵红均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飞扬跋扈、杀人越货的黑社会头目,而是有情有义、慷慨豪爽,带领弟兄们除暴安良,维护了一方平安。小说抛开道德化的评价,写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江湖中人”形象,同时融入了作家对“黑社会”存在的独特思考。而杨道芳在赵红均死后为了筹措给儿子看病的钱走上“借腹生子”的道路更让人触目惊心,它反映了在一个市场化、商业化社会中资本主宰一切的无情现实:富人用金钱买来穷人的身体作为繁育下一代的工具,穷人为了生存沦为富人的生育机器,亲情、伦理、道德被貌似平等的资本交易彻底摧毁。作家的笔就像一把刀,锋利、冷酷、残忍,一点一点把现实剖开,让人看到一种鲜血淋漓的真实。
小说并没有停留在罗列、展览人生苦难的层面,也没有把主人公杨道芳写成一个类似于新写实小说中被生存所击垮的动物性存在的人物形象。
杨道芳美丽、善良、温柔、多情,饱经磨难而不改柔韧与坚强,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在暗夜般的冷酷生存中摇曳一身暗香,这也许就是小说题目“夜芳华”的含义。杨道芳拒绝了高门显宦的求婚,嫁给“城市里的乡下人”孙朝阳,这种选择源自真挚的爱,源自十六岁那年的春天接到少年孙朝阳送上的那把鲜艳的杏花时的一见钟情,尽管两人婚后的生活很清贫,但她仍然爱得无怨无悔。孙朝阳的惨死给杨道芳母子带来毁灭性打击,儿子成了支撑她活下去的希望与动力,为了儿子她和并不喜欢的周国强草草结婚,同样为了儿子她又和他离婚,甚至最后为了挽救被癫痫病折磨陷入绝望的儿子她迫不得已走上“借腹生子”的路,一个柔韧而坚强的女人,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母爱,以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出来。
《夜芳华》表达的主题让人感到沉重,但作家在面对人生苦难与不幸时持精神担当与灵魂拯救的态度,并表达对理想人性的美好愿望,所以并不让人感到绝望。小说语言朴实无华、清清淡淡,这与所表达的普通个体的生存、命运与反抗苦难的主题相匹配。前几章对杨道芳的豆蔻芳华以及她与孙朝阳的朦胧初恋的叙写细腻、委婉、动人。到结尾杨道芳已是一位沧桑历尽、子孙承欢的老人,令人升起白云苍狗、人生如梦之感。
“桐花”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成为贯穿始终的意象。比如小说开始部分的描写:
六岁的那年春天,杨道芳从屋中走出,来到庭院里,抬头便看到了满树粉红的花束,高高地在风中,轻摇着,绚烂着。此后的每年春天,庭院中的桐树便开一树粉红的喇叭花,一束一束明艳地伸展着,盖满了整个庭院,整个庭院里便都是桐花的淡淡香气了,香气在庭院里盛不下,便向左邻右舍和近旁的胡同里弥漫去,飘散去,于是有很长一段时间,左邻右舍和近旁的胡同里便整日都飘散着桐花的淡淡香气了。②
这是刚刚开始有了人生记忆的杨道芳眼里的桐花,灿烂、芬芳,一如她刚刚绽开的豆蔻芳华。小说结尾,饱经磨难、年华已老的杨道芳又回到原来的平房小院,迎接她的仍然是迎风怒放的桐花,而此时已物是人非,令人伤感:
春天的时候,院落中仍是年年地开一树明艳的桐花,春风不时地从高高的桐树花冠上呼呼吹过,满树满枝的桐花都在风中轻轻地摇摆着,在湛蓝天空的背景下显得异常绚烂,让人想起那在这个院落中曾有过的绚烂的青春,绚烂的生命。年年,杨道芳也会偶尔抬头看看满树的桐花,感到心中似乎有些萌动,但很快地,她的心便平静了,她的生命又进入了一片寂静。常常地,每当一阵风吹过,便会有几朵桐花从高高的花冠上凋落,缓缓地落到地面,发出轻微的啪嗒的声音,像是春光里的一声无人解会的叹息,像是对这个院落里曾有过的美好年华的祭奠,也像是对那在这个院落中曾有过的绚烂的青春、绚烂的生命的一声呜咽,一声低低的哭泣……③
这里的“桐花”意象已成为杨道芳一生的写照。桐树是中原地区最常见的一种树木,虽屡经风霜,但每到春天必然迎风怒放一树繁花,花开花落之间,是风尘遮掩下的寂静生命,是岁月流逝里的沧桑芳华。
①②③ 杜涯:《夜芳华》,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题记,第3页,第321—3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