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汉代书法教育的基本特征

2011-08-15 00:47李兴涛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9期
关键词:书法教育

李兴涛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河南 商丘 476000)

两汉的书法教育,其官学教育与私学教育共同发展,由于政府注重书法教育将识字教育与道德引领相结合,这种结合,是在立意于传授书写者技法经验的同时,又重视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书者的品德习惯。因此,汉代的书法教育,存在着多元共生的局面。

一、汉代书法教育发展的背景

汉初刘邦,在继承了秦帝国政治和文化制度的同时,为巩固政权,及时实施减税赋、允垦荒的政策。其在位七年,规定与民休息的政治方针,为汉朝奠定了基础。而汉武帝凭借汉朝前期积累的财富和汉景帝完成的全国统一,“对外用兵,扩张疆土,对内兴作,多所创建,把道家思想的无为政治,改变以儒家学说为装饰的多欲政治。通过汉武帝,农民付出‘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代价,造成军事、文化的极盛时期[1](P49)”,这也为汉帝国版图的开拓与汉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书法教育作为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与提倡。高祖刘邦曾与卢绾一同学书,章帝、安帝都热衷书艺,汉代的开国勋臣萧何、张良等皆工书。汉灵帝雅好文艺,曾征天下工书者于鸿都门,其数量达数百人。文献记载:“帝好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本颇以经学相招,后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招,遂至数十人[2]”。汉时的鸿都门与后世各朝的书院类似,是中国最早的艺术类专业学堂,曾培养了一大批书法人才。政府根据《尉律》选拔书法人才,对学童的书迹进行考试,“优秀者由县推荐至郡,由郡推荐至中央,逐级选拔,最后由太史令将这些书法优秀的学童集中起来再进行考试,最优者授以尚书、御史、史书令等主书的官职”[3](P19)。汉代对官吏的选拔考核,对书法是有严格要求的,而日常公文,书写不端整,就会被举其名而论其罪[4](P75)。政府对书艺的重视,不仅促进了书法教育活动的盛行,也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汉代书法教育的特征

(一)官学教育的积极意义

以鸿都门学为代表的汉代官学,在汉代的书法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其校址座落于都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的创建,是由于汉末宦官势力膨胀,曾引众官僚与太学生的不满,宦官为投灵帝所好,借筹办与太学对垒的学府之名,以聚拢在政治和爱好上与灵帝相投的知识分子。鸿都门学的创建,虽主要是依于当时政治因素的客观影响,但它在事实上却大大推动了书法教育的进步。

汉代的鸿都门学,由于其在设立之初,即有推重书法教学与传承的意图。因此,书法教育成为鸿都门学的重要教学内容。这首先表现在鸿都门学招入并培养了一大批书法家,如师宜官、梁鹄等书家。其次,鸿都门学的书法教学主体内容呈现诸体皆备、流派多元的现象。师宜官、梁鹄等人不仅擅长草书、隶书,而且其榜书与小字成就非凡。而鸿都门学的意义还在于,它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把书法家及其弟子的身份提升较高的地位。其毕业生“皆勅州、郡、三公举用辟召,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5]。此举不仅打破了旧学传统,在汉代建立了暂新的教育体制,而且也为中国及世界教育史开辟了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先例。鸿都门学的置立,使书法教育从与识字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书写教育,上升为独立的艺术教育[6](P28),为汉代的官学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私学教育的功能

汉初,统治者忙于经济的恢复和加强中央集权,无力制定正式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兴办官学,私学实际上担负起培养人才、传播文化、发展学术的主要责任[7]。

汉代统治者允许私学的设立,不仅可以弥补太学名额有限、资源短缺、地方官学一时难以普及的弊端,又可以满足学习者的入学需求,为汉初文化的繁荣与教育的发展扫除了人为的障碍。

(三)家学庭训的教育作用

以家学庭训的方式进行书法教育,是汉代教育中的特殊组织形态。崔瑗与崔寔父子、张芝与张昶兄弟,以及蔡邕与蔡琰父女的笔法家传等,皆是一门相传的家学方式所成就的书法世家。其时的家学庭训之风,不仅在世族阶级的层面上展开,同时也体现在普通民众中。此风气既开启了魏晋南北朝大批世家习书庭训秘授的先例,同时也促使许多书法大家培养自己的从学弟子,“张孟颖、梁孔达、田彦和及韦仲将之徒,皆伯英(张芝)之弟子,有名于世[8](P16)。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为书法流派教育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而且在书艺的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民间教育组织的作用

汉代的下层书吏与民间工匠,在民间层面上所演绎的书法教育组织形态,也表现出各有师承的特点。他们由于受文化环境和群体观念的制约,古老的书体和书风,会在他们身上保留一定的承袭性。而在其传习过程中,他们于隶书、章草的基础上衍生出今草、行草、行楷和楷书等书体,则体现了汉代书法教育的诸体皆备和全面发展的特点。在汉代所造砖文、铭刻、刻石的书迹中,如《建宁三年为将奈何砖》是典型的今草,《延熹七年纪雨砖》是典型的行书,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的模印砖文,是由制砖业中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民间书法家所创作的。他们的技能来自师承与实践。这些人由于地位地下,所以不受贵族审美趣味的制约,反而能不拘一格,大胆为之[9](P16)”。这种现象,既是汉代民间书法传习形态的呈现,也见证了以工匠为代表的民间教育所具有的传承作用。

(五)书学理论产生的意义

汉代的书法教育由无意识发展而转往自觉发展的状态,不仅体现在法帖教育与字书教育相分离的形式上,而且随着书法理论的出现,汉代的书法教育出现了专门的书学教育。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崔瑗的《草书势》等书学著作,不仅具有书学理论价值,而且又是书学教育的开启之篇。《说文解字》一书,不仅纠正了战国以来文字形体混杂的蔓延趋势,为汉代的书法教育提供了准确而成熟的汉字系统与书写标准,而且在记述先秦至新莽时期的书法发展过程的基础上,简要勾勒了中国古代书体演变的基本过程。汉代的书学理论不仅在汉代的书法教育中具有统领与匡正的功能,而且对后世的书法教育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结论

从汉代书法教育所呈现的特点来看,官学教育虽然不可或缺,但私学教育、家学庭训和民间层面的书法传习等形式,作为官学教育的有力补充,为普及知识、提高教育水平,以及在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书法教育的建构,需要以不同历史朝代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文化策略为核心,在今天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如何使书法教育真正作用于社会各个阶层,使国民文化素养在此核心驱动下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而对于古代书法教育的重新审视和探索,也是为促进现代书法教育如何从古代书法教育中汲取营养,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传承和德育功能所作的有益铺垫。

注释:

[1]范文澜等.中国通史(2)[M].人民出版社,1997.

[2][5]范晔.后汉书•蔡邕传[MCD]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2009(201-202).

[3][6]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王镛编.中国书法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林婥琴.书法教育:汉代私学的文化身份[J]文艺争鸣,2011(4).

[8]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

[9]王镛,李淼.中国古代砖文[M]知识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书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书法
书法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