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美术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讨

2011-08-15 00:47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9期
关键词:中学生美术情感

王 迪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施行多年,九年义务教育本质上是加强对知识的丰富与人格完善的素质教育。而中学美术教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渠道。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注重技法训练,千篇一律对着课本临摹,有些地区,学校基本不开美术课。这种教学方法和指导思想,缺少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违反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我国义务教育提出的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目标相违背。“以绘画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缺少对对象审美概念的表述与本质的分析。阻碍了学生的视觉记忆与创造想象的发展,以及意愿、个性、情感的表述,缺乏审美教育的意识。如何来完成美术教育呢?又如何使受教育者自己掌握美的规律,并具有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呢?我个人认为除了开设美术课程外,还要加强对美术教学方法的研究,克服以前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弊端,建立新的理念,探索更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育与教学成效的关键。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容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1],教学中最忌“在课堂教学的结构方面,在教学和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的应用方面的教条主义和死板公式”[2],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受教育者在性格、思想、智力、技能等都相同的,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对其的影响体现在每个人身上是不相同的,因此对个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应该固定在一个模式上。应该从艺术本身是创造、是感情,美术是视觉艺术等这些本质因素出发,去引导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使脑、眼、手的应用得以协调,构建合理的、多元化的、创造性的和开放型的教学方法,去全面的推行素质教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者职责。

一、培养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中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人类的智力结构是由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活动力等这些因素组成的,其中观察能力是人们全面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基础能力。观察是我们增长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不仅是视觉艺术的基本活动,又是美术教学的起点。面对年龄相对较小的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知觉还处于情绪化无意识性的时期,还具有好胜心和好奇心的特点,对于他们,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其感知活动,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等,要从他们便于观察便于记忆的地方入手,从外形到内在,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艺术分析,引导他们学会欣赏作品的方法,从直观感受中使他们得到艺术美的享受,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对于对美术了解尚不多的教育对象来说,“观察”是需要引导的。帮助和引导他们直接地凭视观察来增强形象的概念,对物象形成心灵感悟,建立某种精神意味,使学生们自身对作品的感知思维得到重视。老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些优秀设计作品和大师的绘画作品作为范例。让学生自己从具体的对象里获得形体结构、物体的比例、体积、质感、色彩等艺术语言的感知。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审美对象进行理性分析。进而,学生通过心灵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去获取审美对象的精神体验。这种培养学生“观察”的教学方法,是从审美直观到对应的艺术语言表达的一个过程,是让学生把握从对象特征到整体形象审美的过程,通过这些基础训练,能够比较有效提高学生运用形象表述对审美的感受力与感知力。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果学生具备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为了提高其理性认识的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地安排临摹教学是必要的。模仿是人的本能,学习与吸收传统的造型技巧及审美观念,不能 “照葫芦画瓢”般的临摹,再者印刷品在明暗、颜色等方面与原作相比也有差别,无法完全对原作还原。长期的“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模式,会破坏中学生感知认识,还会束缚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就是在美术高考分数优异的学生中,也会出现“高分低能”。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该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这对中学生的艺术创造与想象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启发式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3]所谓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指教与学老师和生互动的活动,师生都是教学的主体。通过讲授、提问、技能训练、开展活动及自学等有效的教学手段,去主动掌握技能、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从而发展自己的创造思维,加强自己的教养和修养。

三、培养中学生情感能力,发挥欣赏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每个心理健全的人的情感都必须经过心理体验的过程。情感是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在升华,情感溶化在道德和知识之中。所以,欣赏课对提高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艺术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美学教育的实质—情感教育。艺术审美的主要特征情感。怎样激发起中学生的学习和情感的兴趣,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手段和教学的内容上,安排欣赏课程,利用幻灯片、多媒体、讲座、参观等高科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语言表述,去讲解一些古今中外的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让受教育者能理解到作品中的内涵,色彩、笔触、等美感效果,拓展其思想境界,挖掘其想象潜能。通过欣赏能力的提高,达到在耳闻目睹中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技能训练过程中的目的。“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开拓精神的创造性思维。”[4]上述观点的可行性:1.以培养学生的各种审美创造能力与优良个性品质,发展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2.使中学生的基本美学知识、技能与审美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3.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在教室里扩大审美空间,使得这些方法既能适应办学条件有限的乡镇,又能适应办学条件较好的城市中学。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教育应将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义不容辞的职责,无论我们从事的是何种层次、何种类型、何种专业的教育。就我们基础教育而言,更应该努力加强创新教育。 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中,我们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因为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有成效的课程之一。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的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5]因此,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努力地传播美术文化,同样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并对他人的艺术作品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思维方法上,应该注意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像思维等。另外,美术课程中还要努力设计一些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1]巴班斯基(前苏联)《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教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

[2]巴班斯基(前苏联)《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教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3]刘舒生《教学法大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页

[4]姚亮 《浅谈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国美术教育,1996年第二期

[5]《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1972年版

猜你喜欢
中学生美术情感
美术篇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台上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