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晶(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 江苏 南京 210018)
Ambitious有两种褒贬相对的含义:“野心勃勃的”和“有雄心的”。西方人眼中的宋美龄一直比较强势,似乎更偏于ambitious的后一种含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评价她,“一位乱世里的非凡女人影响了21世纪中国史”。她出身宋氏家族,后又与蒋介石联姻,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上最知名且具争议性的女性之一。然而,重重身份背后,真实的宋美龄有着一份鲜为人知的慈母情怀。2010年9月1日上午,“宋美龄与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陈列展揭幕式在南京总统府举行。美籍华人向厚禄是遗族学校同学会北美分会会长,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其父向龙牺牲于淞沪会战,母亲是宋美龄倡议创办的战时儿童保育院一名大夫。他自小在保育院和遗族学校长大,去台湾后成为遗校首批赴美留学生。笔者作为南京总统府展研部的工作人员,通过向厚禄等遗校老校友的讲述了解到宋美龄与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的一段渊源。
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宋美龄曾参与包括新生活运动、妇女儿童保育工作等诸多公益事业,而所有公益事业的起点却是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大批军人牺牲。1928年,宋美龄通过蒋介石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议设立“遗族学校筹备委员会”。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开办于1929年4月,以孙中山遗训“双手万能,手脑并用”为办学方针,专事收容北伐战争阵亡将士的子女和辛亥革命中牺牲的烈士后代,抗战胜利后更纳入了为抗日捐躯的将士遗孤,创建了女子学校。学校最初决定由宋庆龄任校长,但因她身处国外,故宋美龄成为遗校校训的实际推进者和校务的实际主持人。作为遗校校董的宋美龄,毕业于美国顶尖文理学院——威尔斯利女子学院,拥有东西方双重文化背景,更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她认为国家的基本力量不在军事精神,而有赖于高尚的道德和推进经济建设的能力,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1929年宋美龄在南京中山陵园卫岗创办了卫岗奶牛场作为遗族学校的实验农场,这是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由国民政府创办的奶牛场,书写了中国近代奶业史上的传奇。遗族学校性质特殊,遗族后代更是个特殊的群体,应强调对其道德风尚和人格情操的熏陶,让父辈精忠报国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宋美龄教育学生做人要坚忍不拔、力求上进,做事要实事求是、不尚虚名。她要求学生继承先人遗志,不辜负接受遗族教育的光荣,多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遗族学校迁往台湾,于1953年送走最后一批学生后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学校先后培养出的2000多位学生中目前健在的有400多人,遍布世界各地,在不同的领域都卓有建树,并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
宋美龄曾对美联社记者表示一生中最满意的事即遗族学校的成功。事实上,她的确为此付出大量心血。老校友们回忆:宋美龄对遗校的孤儿视如己出。某天她到校视察,有个孩子因为尿床湿了被褥就睡到同学床上。宋查房发现少了个孩子,老师却不知其去向。宋于是问道:如果是你的孩子,你会怎样呢?其无言以对,此后照顾学生更加细心。当年向先生赴美留学时身无分文,凭着宋美龄给的两百美金,坐着货船在海上漂了60天才到达。向先生说:宋美龄只给两百块钱是告诉他一切都要自己奋斗,鼓励他两年以后纽约再见。在美国,向先生靠打工赚钱读书,做过包括waiter在内的很多份工,历尽艰辛。他回忆当时多少次濒临崩溃只想回台湾,最终还是觉得不能给学校丢脸,咬牙坚持完成学业。由于长期从事粗活,他的手上留下疤痕,别人看到都唏嘘不已。可后来在美与宋美龄相见,她握手之际发现这块疤痕反而大声叫好,鼓励他多吃点苦并非坏事。这一点给向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烈士遗孤们将宋美龄的教养之情始终铭刻在心。当年的遗校同学每年宋美龄生日都会赶赴美国,聚于向先生家中,然后共同为她祝寿。虽然20多个人要在不大的空间里打地铺,吃的也仅是粗茶淡饭,但这丝毫没有减轻他们对宋美龄的思念、尊敬和爱戴。2003年宋美龄去世后,向先生常常伤感地看着家中煮饭的大锅,感叹今后不知何时同学才能再聚,毕竟都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同学们去祝寿时,宋美龄常常会留他们在家吃饭,每上一道菜必吩咐厨师多做些让孩子们带回家吃,甚至谈及为遗族学校修校谱也说成是修家谱,拳拳关爱之情溢于言表。那一年,她在溪口亲手所植的一棵树死了,向先生觉得是不祥之兆。最后一次见面恰逢抗战胜利纪念日,细心的宋美龄为了不让这些遗校的孤儿们沉浸在思念亲人的悲伤情绪之中,不停地让每个人都笑一笑。会面结束后,以往都是她先上楼然后遗校的同学们才离开。唯独这一次,也许冥冥之中有种预感,她格外舍不得先行离去。于是身边的护理人员让同学们先走,接着赶紧将客厅门关上。众人伫立在门口,心里都很难过。向先生本想回去再看看宋美龄,可大家怕勾起她的不舍,纷纷劝阻,于是这次相见终于成了最后一面。后来宋美龄逝世,遗校同学从世界各地赶回美国。遗族学校全球校友会原本要为宋美龄24小时守灵,可据说蒋方智怡提出那是属于直系亲属的时间予以谢绝。虽说后来表示了歉意,但当时向先生和一众同学确实非常伤心,因为他们多少年来一直觉得宋美龄对自己有着深厚的教养之恩,从内心早将她视为最亲近的家人。他们在遗校中既受到教育,又得到关爱,安然度过了美好的青少年时光。到现在,哪怕宋美龄离开已经七年,这些白发苍苍的老先生、老太太依然动情地称呼她蒋妈妈,谈到当年的情形依然情绪激动至于哽咽。
遗族学校堪称近代史上抚育烈士遗孤的一个创举,世界各国尚无这样的理念和做法。遗校的建立,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浓郁的人文情怀:关爱遗孤,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些朴实的教育理念,即使在今天仍有其可供借鉴之处。遗族学校鼓舞了将士们舍生忘死的抗战热情,也折射出一种人性的关怀尤其展现了宋美龄热心教育、公益,心系烈士遗孤的一面。宋美龄让遗校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陶冶性情,砥砺心智,接受各阶段教育,从而奠定一生事业和生活的基础。她的人格魅力、道德力量和为烈士遗孤的真心付出值得历史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