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华的艺术——浅谈明代金银首饰

2011-08-15 00:47邱晓勇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21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9期
关键词:金银首饰装饰

邱晓勇 (南京市博物馆 江苏南京 210000)

明代是我国金银工艺史上的又一个鼎盛时期。政府对金银矿的开采,熔炼实行严格控制,有着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专门设立宫廷内府银作局监管,制作给帝王、后妃们需要的金银器物。在银作局工作的工匠从全国各地抽调上来,他们都是金银工艺的高手。随着手工业工艺水平和技术条件各方面的成熟,明代的金银细工制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明代金银首饰的制造,首先注重了样式设计,款式较前代更为新颖。加强了富有吉祥意义的图案设计,大量运用了龙风等富贵造型。在制作过程中时常采用镂空技术,使较少的材料表现出较大的体积,镂空后的金银饰件更加精致、醒目极具装饰效果。明代金银首饰加工中普遍采用了包括锤鍱,錾刻、累丝、掐丝、炸珠、焊接、开模、镶嵌等工艺,制作出了许多精美佳作。

明代王公贵族墓葬出土了各种首饰反映出明代金银首饰的装饰题材、造型设计及工艺技法等各方面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

一、装饰题材丰富,纹样精美

明代金银首饰在装饰内容上承袭了唐宋以来的传统题材,在前代金银首饰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需求,受当时文化的发展和传统民俗的影响,不断拓展装饰题材,设计出千姿百态的金银首饰。明代首饰中,模仿植物,动物的纹样较前代明显增多。植物以花卉枝叶为多,如1979年南京殷巷沐昌祚墓出地的牡丹形金饰件,用薄薄的金叶锤鍱成牡丹花瓣和叶,叶脉和花蕊清晰可辩。牡丹象征荣华富贵,深受贵族妇女的喜爱。①还有1975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的“金嵌宝花蝶金饰件”②。用金丝做成花的枝杈,用花丝工艺制成蝴蝶和牡丹花朵,形成一幅蝶恋花的图案。蜂蝶花卉为组合的图案,其设计构思大约得自五代两宋以来绘画中的花卉草虫写生小品,它曾流行于宋代织绣,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材质不同的领抹便是很集中的一批,如其中的“绣蝶恋芍药花边”③此后这一纹样的运用就更为广泛。作为明代金银首饰中的花鸟题材,“蝶恋花”差不多可以和“凤穿花”平分秋色。《天水冰山录》在首饰部分,登录有“金蝶恋花钗四根”“金厢双蝶牡丹珠花首饰一副”等。

明代首饰中,动物纹样常见龙、凤、麒麟、螭、龟等祥瑞之兽。也有民间常见的鸳鸯、鹦鹉等为题材的各种金银首饰。1979年南京江宁殷巷陈西出土“鸳荷纹金佩饰”。两面镂空,一面锤鍱出鸳荷纹样,两只鸳鸯嘴街荷花,游嬉在水波之中;另一面锤鍱一麒麟张嘴扬蹄,追逐绣球④。从佩饰上端的小孔和下端的三孔可以推测,这是一件穿绳佩在腰间的金饰件,或是一组佩件中的一件。

人物故事,也是明代首饰中见到一种装饰题材。重庆江北大竹林明墓出土“金瀛洲学士图掩鬓”钗首以朵云式边框勒作盈寸小幅布置图画。络头鞍辔细如蚊脚,桥栏望柱,楼阁门窗,屋脊瓦垄,历历分明如界画。人物眉眼虽不作入细刻画,而衣冠风神俨然见出身分。金钗的背面有七律一首,颂词四句,末署“岁在戊申仲冬吉日造”。⑤它出自显宦之家,制作工巧,不仅图案有出典,且系以诗歌点醒其意,又有明确纪年,凡此种种,方是这一支金钗为明代首饰之精品的原因所在。

把释道题材用于金银首饰纹样,是明代才兴盛起来的。虽然辽代已稍用于妆点金冠,但究竟不曾蔚为风气。道教题材多取意于长生而每与“寿”字相联,一般是选择带有符号意义的形象如南极老人、西王母、传说中的仙人、童子。如1972年南京江宁东山出土“嵌宝石刘海戏蟾金饰件”,上层饰刘海形象,刘海手持三足蟾,敝胸开怀,右脚抬起,刘海四周为18个大小不一的金托,有的嵌有宝石、有的只有空托,之间用金线缠绕,下层锤鍱出祥云托“寿心”二字,上下两重纹饰相叠。饰件题材取于“刘海戏蟾”民间故事及“寿星”的谐音,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⑥。佛教题材的取用,其境多在于祈福、消灾免难,即所谓“修行”之种种,最常见的纹样是佛像,此外又或选取藏密中带有象征意义的梵文字,汉地流传的梵文字母大多以在西藏使用较广的蓝查体书写⑦,而且大量进入艺术装饰领域。明代金银饰品对藏传佛教艺术表现因素的取用,以六字真言以及法曼荼罗的造型为多。梵文未必人人认得,因此很有一点神秘感,尤其显得意味丰富,而辟邪祈福得获保佑的含义却又很明确,就造型来说,法曼荼罗的式样作为器物图案,很宜于安排,何况这种常见的莲花式造型对汉族地区来说也早是熟悉的。2008年江宁将军山,明成化十年(1474)沐斌夫人梅氏墓出土“嵌宝石金盒”和2009年南京江宁将军山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沐昂妾邢氏墓出土“佛像纹金盒”,两只金盒底部都以四角饰云纹,其内为一朵铺展开来如曼荼罗的六瓣莲花,花心和花瓣内分别装饰一个梵文字。沐斌夫人梅氏墓出土金盒正面同样饰演曼荼罗的六瓣莲花,但莲瓣内和四角云纹内上嵌红、蓝宝石和绿松石。沐昂妾邢氏墓出土金盒为佛结跏跌坐于莲座上,手作禅定印,身后有背光。大致来说,常有藏密风格的明代金银饰品,原是从藏传佛教艺术中撷取造型和纹样的若干因素,然后与传统艺术结合起来并融会为一。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梵文作为一种吉祥符号,如同汉化很深的中文词汇,也成为被赋于装饰趣味的艺术语汇,作为装饰纹样,人们仍是在传统的消灾、辟邪、祁福的意义上使用它,它源于宗教信仰。但却很大程度的被世俗化。

二、明代首饰的类型增多,样式新颖

明代金银首饰的式样丰富与制作精良,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空前绝后。当然它的臻于辉煌,蓄势早在宋元,与宋元相比,明代金银首饰显示出的一个最大变化是类型与样式的增多,因此在名称上有了细致的分别,大大小小的簪钗均依插戴位置的不同,或纹饰,式样乃至长短之异各有名称。其次,由于髻的出现、金银首饰遂以一幅头面为单位,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组合关系。明代所谓“一幅头面”,便是指插戴在 髻周围而装饰题材一致的各式簪钗。头面,原指冠上的装饰,元《朴通事谚解》曰,一个宫人娶娘子,彩礼中有“金厢宝石头面”,注云:“以金为斗拱而纳石于其中,缀着于女冠之上以为饰也。”头面因此不包括作为耳饰的耳环和耳坠。

头面一幅,讲究者依《天水冰山录》所记,总在十至十二三事左右,或多至二十余事或少至五事七事,对所知明墓出土的若干组首饰作综合考察。大致可以认为,一支挑心,一支分心,鬓钗一对,各式小簪亦即小插,啄针之类的“俏簪”三对,如此十件应即通常的头面一幅。繁者,添掩鬓一对,又小插,啄针若干对,若更增花钿、顶簪,后分心,则至二十余事矣。

耳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只是到了唐代却似乎中断,无论实物还是图像,却很少见,辽宋以降,它才又兴盛起来。明代对此多有继承,而结合了金细工艺,因制作得更为精致细巧。明代耳饰可以分为耳环和耳坠两类。耳环上部为用以穿耳的细长弯钩,下附做成各种各样形状的装饰物;而耳坠的形状与耳环略有不同,上为一个开口的圆环,下缀可以摇荡的饰件。明代的耳环与耳坠之间有些并没有明显的区别。通常把垂饰部分能够自如晃动的称为“耳坠”或坠子;垂饰与上部的弯钩为一个整体,不能自如晃动的称为“耳环”。明人王圻编著的《三才图会》中,在“内外命妇冠服”一类中特地画出“环”的式样,展示了明代耳环的典型样式。《明史》卷六七《舆服三》中所列品官命妇冠服中,耳饰均为环;故宫旧藏明代皇后画像和传世明代命妇画像中,与凤冠霞帔相配的也多为耳环;相对而言,耳坠的使用更加生活化,即有一体的也有可分开的类型,后者可根据需要随时更换不同的耳坠。《金瓶梅词话》中曾提及到多种耳名称如“宝古坠子”“金笼坠子”“金镶假青石头坠子”等。

手镯古称“环”或“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钏,臂环也。”《太平御览》卷七百一十八中也说:“环臂谓之钏”。唐代时把戴在手腕处钏称为“腕钏”,而戴在手臂处的称为“臂钏”或“臂环”。可见古代较早时候“镯”和“钏”区分并不严格。一直到明清时期,才逐渐形成戴在腕处单圈称为“镯”而戴在手臂上多圈的称为“钏”的定义。明代初年,对金银材质饰物的运用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到明朝中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严格的舆服制度逐渐松动,质地高贵,嵌珠镶玉的镯钏之类在民间也普及起来了,明代中期以后,重量更沉,穿戴不便的臂钏就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这也有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出土臂钏的明墓纪年大多在正德之前,明朝晚期墓葬中很少有发现。

戒指是套在手指上的环状饰物。“戒指”这一名称是明代以后的文献中才开始发现。明人顾起元的《客座赘语》之“女饰”篇中在这样记载:“金玉追炼约于指间,曰戒指。”在许多出自明墓的戒指实物中,大部分出自女棺,并且有许多都是成对出土,其基本形制大约可分为活口型、封闭型和镶嵌型三种。

金银质纽扣,自唐代起就是贵族服饰的组成部分。纽扣的形制有雌雄的象征,雄者为扣,雌者为纽,相会自成一幅纽扣,明清之际,南方中上层社会妇女的日常衣领高约寸许,用一两个领扣,明代中期以后,领扣流行用黄金银制作,《天水冰山录》中在有关于“金银扣”的记载,其样式颇为丰富,有童子捧葵,双蝶戏花,双鱼,花卉,元宝组合等。

除发簪、镯钏之类用途明确的饰物外,明墓中还出土了一些用途有待考证的薄片金银饰件,南京太平门外岗子村吴忠墓(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飞蛾形金饰件”⑧、南京中华门外郭家山宋晟墓(永乐五年1407年)“蝴蝶形金饰件”一对⑨,两件都有小孔,可能供缝缀用。刻“日”“月”字纹饰件,有成对出土如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俌墓(正德十二年1517年)“云托日”“月”字纹圆形金饰件,出土时置于死者的头部下。也有单个出土的如南京汪兴祖墓出土云托“日”字纹金饰件,南京太平门外岗子村仇成墓出土的刻“日”字纹圆形金饰件。

三、工艺繁复、风格精美

明代首饰,特别是金银首饰的工艺较前代有很大的发展。金银首饰工艺有锤鍱、錾刻、拉丝、累丝、掐丝、炸珠、镂空、焊接等,大部分工艺都是前代流传下来,与宋元相比,明代金银首饰制作的一个显著变化是表现手段更加丰富。明代对锤鍱、累丝、镶嵌工艺超过了前代,与宋元相比,明代的金银首饰制作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表现手段更加丰富。

镶玉嵌宝是明代金银首饰最奢华的一种装饰方法,只是镶嵌工艺中始终没有对宝石的精细加工,多是依其自然形状而填嵌。实以宫廷制品为多。金镶玉的办法中也包括金穿玉,它在元代已经开始流行,明代延续下来,而技术也更加成熟,手法也更加多样。如1987年太平门外板仓出土的“玛瑙挂件”,玛瑙底部有一圆形金托,并以金丝从玛瑙珠中穿至顶端,编成环状以便挂用⑩。

累丝,一方面对原材料的精加工使得首饰立体造型或繁复的构图用材大为俭省,另一方面也使金银本身变得柔和和轻盈,精光内敛,更宜于在镶嵌工艺中衬托玉石之温润、宝石之鲜明。累丝把片材处理为花丝,而使首饰制作精细到最小的构成因素,金的柔韧之品质也在累丝工艺中发挥到极致,也因此成就首饰制作精细的极致。累丝也丰富了首饰图案的表现手法,比如平填和堆垒。总之,累丝是金银器手工制作所能达到的精细之最,它把明代金银首饰的制作定型为技术化的风格,纤巧、柔丽、规整、精细至上。

明代首饰擅长用锤鍱工艺,将金叶在錾花胶板上锤打出浮雕的图案花纹,制作较前代更精细,纹样趋向复杂化、多层化,通过重重叠叠的装饰显示雍容华贵的风韵。陈铎散曲[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银匠》:“铁锤儿不住敲,胶板儿终常抱。……下一次油槽,足乘色改变了。”⑾戏曲小说情节生动描写了锤鍱打造工艺。198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出土“云龙纹金带”共20块,均用锤鍱方法做出龙纹,并在细部用錾刻方法完善加工,这条金带为南京明代考古发现的最为精美的一幅。⑿

锤鍱、镶嵌、累丝,三种不同的工艺是明代金银首饰制作的三副笔墨。打作用锤鍱表现了浮雕的效果、镶嵌以玉石珠宝为图案设色敷彩、累丝以钳镊见出玲珑。三幅笔墨使得有限的空间里容纳了更多的表现因素,而明人对“奇巧”的欣赏,也可以说是由洗练与圆熟的技术所成就的趣味。

明代金银首饰的装饰题材丰富,制作工艺精湛,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金银首饰广泛使用的题材内容得到后世的传承,经数百年不衰,明代金银首饰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手工业的昌盛。

注释:

①南京市博物馆编:《金与玉----17世纪中国贵族首饰》页13,上海汇文出版社2004.1.

②南京市博物馆:《明中山王徐达家族墓》,《文物》1993年第二期③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南宋黄昇墓》页130图九九,文物出版社1992年.

④南京市博物馆编:《金与玉----17世纪中国贵族首饰》页63,上海汇文出版社2004.1。

⑤杨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第二卷页177,中华书局.

⑥南京市博物馆编:《金与玉----17世纪中国贵族首饰》页16,上海汇文出版社2004.1.

⑦周广荣:《试论宋元时期的佛经译勘与梵字的传习》页70至71,《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二期.

⑧南京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太平门外岗子村明墓》,《考古》1983年第六期.

⑨南京市博物馆编:《明朝首饰冠服》页62,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⑩南京市博物馆编:《金与玉----17世纪中国贵族首饰》页62,上海汇文出版社2004.1.

⑾《陈铎散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⑿南京市博物馆编:《金与玉——17世纪中国贵族首饰》页86,上海汇文出版社2004.1.

猜你喜欢
金银首饰装饰
方学斌:以匠人之心 著华彩金银
首饰,是身体的告白
首饰设计效果图《TOUCH》
燃情岁月金银潭
“三八”节,来自金银潭医院的最美心愿
昔日“气死龙王爷” 如今变身金银山
DIY装饰沙漏
DIY节日装饰家
首饰的数量
新首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