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柯勒律治诗歌基督教主题的思考

2011-08-15 00:49荣海龙
山花 2011年16期
关键词:水手圣经意象

荣海龙

对柯勒律治诗歌基督教主题的思考

荣海龙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1834)是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哲学家、浪漫主义神学家,英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重要代表,著名的“湖畔派”三诗人之一。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原因,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对柯勒律治及其作品未能给予应有的关注,人们对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甚少。论文通过对柯勒律治的三首名篇进行文本细读式的分析,对其诗歌中的基督宗教思想进行深入的探讨,让人们较为全面地把握柯氏复杂的思想与其诗歌的艺术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柯勒律治诗歌中的基督主题

(一)《老水手行》的“获罪—忏悔—救赎”主题

柯勒律治1798年发表在《抒情歌谣集》中的《老水手行》,是长达645行的叙事诗。此诗“想象奇特华丽,气氛紧张神秘,结构严谨,音韵优美,是英国诗歌史上的名篇”。《老水手行》就讲述了这样一个类似该隐杀弟而受到惩罚的故事。诗人将脆弱而又有罪但在悔恨中获得力量和永生的人所经历的悲怆历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通过老水手恩将仇报射杀海鸟后遭遇的可怕灾难以及后来忏悔得救的故事,诗人探索了基督教的原罪说和博爱的基本教义,以及罪与罚的伦理道德,突出了劝善惩恶的主题及爱的力量[1]。

《老水手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老水手和他同伴的船被风暴吹到南极的冰雪世界里,一只信天翁穿过雪雾来到他们的船上与他们做伴,并引导航船脱离了冰区。老水手在无意中射杀了信天翁后,他们经历了种种奇异遭遇:海风停止,航船无法前行,两百个水手因干渴而逐一死去,老水手幸免于难却生不如死。后来他见到海中的水蛇就在心中暗暗祝福它们,并为它们善意地祈祷,这时奇迹发生了:冥冥中的神灵帮助他回到了家乡。返回家乡的老水手希望通过不断的忏悔来减轻罪孽,以自己的惨痛经历来劝诫教化世人“要兼爱人类和鸟兽”[2]。按照基督教神学的观点,这种为了(拯救)他人而经历苦难的的行为是值得的,就像耶稣为了拯救世人而献出生命一样,这样受难是美丽的,因为它成就了对所有信仰者的拯救和最终意义上的救赎[3]。

(二)《克丽斯德蓓》的“善恶抗争”主题

《克丽斯德蓓》(1816年)是柯勒律治没有写完的一部叙事长诗。柯勒律治计划分五部分来写作,共计约1400行,但诗人分别于1797年、1800年完成第一、二部分(合计677行)之后,就停止了写作。事实上,《圣经》的中心主题之一,就是基督与撒旦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其实质是善与恶之间的对立。对于基督来讲,撒旦的存在是一个潜在的、富有诱惑性的挑战,他让人们拥有了选择另一种状况的可能性。在《克丽斯德蓓》中,诗人通过对《圣经》中撒旦化身为“蛇”这一意象的借用,来暗示人世间的善行恶果的矛盾结局。

基督教的人道主义思想认为,人性中最大的美德在于善良,邪恶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也是对人的道德最大的背叛。通常,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但在《克丽斯德蓓》中,我们并没有得到这样的结局,是非善恶的道德冲突最终停留在善行恶果的本末倒置状态,诗人让我们体验到“天真”为“邪恶”所厄的生存危机,用这种方式来警示世人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告诉世人:凡事要擦亮眼睛、冷静思考、慎重行事。

(三)《忽必烈汗》的“追寻天堂”主题

与《老水手行》和《克丽斯德蓓》相比,柯勒律治源于梦境的片断诗《忽必烈汗》(1798)仅有514行,但它以想象力的疏放和浓郁的异国情调而为后人交口称赞,被誉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该诗发表后,立即引来众家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有一点是获得共识的:该诗充满了奇特非凡的想象力,诗中描述的景物瑰丽奇幻。此诗情景转换迅速,形象对比突兀;在格律上,多种乐音替换频繁,凸显了诗人想象力的非凡。诗歌语言显示的优美节奏感和意境美,成为后来的纯粹诗和抽象诗之先导。在诗中描绘了两个“天堂”:第一个是类似于《旧约》中伊甸园的帝王逍遥宫。由于帝王的骄奢淫逸,流经的圣河最终汇入地狱般的洞穴,暗示了这个天堂的“失去”;另一个则出现在诗的后部分,祖先的预言犹如《新约》中的启示录,少女的出现犹如基督的再临;而诗人意欲在空中建造的逍遥宫就是一座“复乐园”。诗人对梦想中的天堂的追寻,表明他对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的不满,而对人类精神家园—天堂的寻找,则体现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二、柯氏诗歌所表现的基督教主题维度分析

在《老水手行》、《克丽斯德蓓》和《忽必烈汗》中,柯勒律治通过对《圣经》叙事结构和象征意象的借鉴和化用,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悲剧性的命运,肯定了宗教信仰能给人性带来美和善的作用。诗人展示宗教主题的维度主要包括:同构《圣经》的叙事结构;借用《圣经》的象征意象;隐喻“基督”般的苦难人生[4]。

(一)同构《圣经》的叙事结构

《旧约》以《创世纪》开始,记述了上帝创世、人类堕落、伊甸园丧失的故事。从某种程度来讲,《忽必烈汗》就是对《圣经》叙事结构的典型运用。《忽必烈汗》在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座类似于伊甸园的帝王宫殿;紧接着又描写了一个内有种种可怕声响的、地狱般的幽深峡谷;最后,诗人幻想中的空中琼楼玉殿,犹如《启示录》中再降的新城。这种模式,与整个《圣经》的叙事方式有着一定的同构关系,彰显了作者借用宗教思想启示人性的出发点和个人愿望。

《老水手行》同样是对《圣经》叙事结构的借鉴:柯勒律治在《老水手行》表现的是“堕落(原罪)——报应(惩罚)——忏悔(救赎)”的宗教主题。之所以选择老水手作为主人公,目的在于暗示老水手“家乡——南极——家乡”的整个艰辛旅程,因为这种艰辛是一种精神救赎。文中描绘老水手在行船中偶然杀死了纯洁、信任和善良的信天翁,违反了神灵的准则,招致了神灵的惩罚:两百多个同伴死亡,自己则经历着漫长的煎熬和生不如死的痛苦、孤独。但是,老水手后来不断地祝福水蛇,获得神灵的谅解,得以在神灵的护诺下安全返乡。回家后,老水手不断地讲述自己的经历,以求获得心灵的救赎。整个故事与基督教徒的“犯罪——赎罪——得救”的精神历程相吻合。《老水手行》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寓意却非常明显:诗人对祛恶趋善的价值的追求。可以看出,柯勒律治把基督教思想与《圣经》文学框架艺术地置放在他的文学想象世界里,展示了诗人超常的艺术想象和表现能力[5]。

(二)借用《圣经》的象征意象

运用象征意象,是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其目的在于运用含义隐微的事物,寄托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可见,“象征”和“意象”是《圣经》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段,尤其是在《新约》耶稣传道时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圣经》中的“意象”是指任何可以确定一个具体事物的或动作的词语,即我们可以想象的任何物体或动作都是意象。“象征”则是除了其字面意义之外还代表某种含义的意象。《圣经》中的象征和意象是柯勒律治的代表作——《老水手行》、《克丽斯德蓓》和《忽必烈汗》中常见的内容,如“水”、“火”、“树”、“蛇”、“鸽子”等[6]。例如,《老水手行》里有很多细节与“水”关联;《克丽斯德蓓》中,树林中的“老橡树”暗示了潜在危险的存在;《忽必烈汗》中,诗人对皇家御苑描绘则显示出一幅人间伊甸园的美景:绿树掩映的小山,兰露香泽的花园,蜿蜒流淌的溪流;《克丽斯德蓓》中,“鸽子”的意象则象征了温顺、善良的品格。林中被小绿蛇缠绕住的“鸽子”,就象征了被妖女控制中的温柔善良的少女克丽斯德蓓。可见,通过广泛借用《圣经》的意象和象征,使诗歌的情节显得神秘而离奇,使诗歌更具强烈的艺术审美效果。

(三)隐喻“基督”般的苦难人生

柯勒律治诗歌的情节多数是悲剧性的。例如,《老水手行》里的老水手,在一个噩梦般的事件后,虽然最终逃离了死亡命运,但却经历了诸多的磨难,尽管大难不死,却历尽磨难,可谓生不如死。他一生经历中的高潮就是回到自己的祖国,但身处家乡的他,仍然不得不四处流浪,深受海上阴森恐怖遭遇的心灵影响。道德孤独感和负罪感交织,他无法被社会接纳过正常人的生活,他容貌枯槁,永远无法摆脱过去的阴影,他出现在婚礼上就像洗礼上的妖精,不受人欢迎,处于最容易受伤害的状态。《克丽斯德蓓》中的所有人物,最终都是以悲剧告终。克丽斯德蓓本来拥有心爱的男友和完满的家庭,由于心地过于善良,救了一个女妖,反遭迷惑和诬陷,并由此带来了整个家庭的变故。在《忽必烈汉》这首片断诗中描绘的自然生气盎然,但在表面充满生气的自然景色的背后,隐藏的却是“乐园”消失后的悲伤。

这样的不幸和悲伤其实也是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纵观柯勒律治的一生,多半是在孤独痛苦中度过的。年幼丧母,童年受兄长欺负后离家出走的恐怖经历时时萦绕梦中;少年求学时,寄人篱下的生活养成了他与书为伴的孤僻性格;年轻时的一系列冲动行为毁掉了他的生活:理想受阻、婚姻不顺、病痛缠身、吸食鸦片、朋友交恶;老年时远离家人,不得不在陌生人的帮助下戒除毒瘾,最后客死他乡。可以说,这份孤独痛苦与老水手几乎无异,令人震惊的诗人遭遇还可以在其题为“墓志铭”中窥见一般:“他多年来劳作不缀、竭尽辛苦,昔在生中寻觅死、愿今死中觅到生”!

三、柯勒律治诗歌基督教主题的成因分析

纵观柯勒律治的一生,我们看到,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其思想的形成和诗歌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一)个人经历与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的影响和个人经历,是柯勒律治信仰基督教的根本原因,而其创作原动力更是如此。1772年,柯勒律治出生于英格兰西南部德文郡的一个乡镇牧师家庭,其父亲是一位才华出众而虔诚的正统英国牧师,对幼子柯氏的早年爱好文学、诗歌和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圣人般的父亲也是幼子一生怀念的对象,可惜9岁时慈父便去世,柯氏被打发到伦敦基督慈幼学校读书(1782—1791)。远离了熟悉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他,在孤独中养成了与书籍和白日梦为伴的习惯。1791年,19岁的柯勒律治进入剑桥大学耶稣学院时,虽然立志成为一名神职人员,但在希腊罗马文学和哲学领域已是一名颇有造诣的学者了,并“展露出无限的学术前途”。1795年,在骚塞的引见下,柯勒律治结识了威廉·华兹华斯。1798年秋,柯氏与华氏兄妹一同游学德国,柯氏被康德、谢林、施莱格尔兄弟等的唯心主义哲学和耶拿派的浪漫主义诗歌理论和创作所吸引,尤其对莱辛这个“最可怕的不信基督教者”痴迷。在这一时期,他开始熟悉那时尚未对英国产生影响的圣经批判。柯勒律治富有远见地意识到,这些思想将会对英国神学的自然神学产生破坏作用,当浪漫主义普遍拒绝基督教的排他论时,柯勒律治则以独特的基督教的方式运用浪漫派的思想。他认为,“为了释放心灵中创造性的力量,我们必须运用理性中富有活力的能力,即想象。通过想象,我们超越了自然中的已知事实,提升为神圣的实在,将我们与上帝联为一体”。

(二)宗教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诗歌是传达神性启示的渠道之一”是浪漫主义思潮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诗人是揭开面纱的启示者,是使人们心目中的宇宙面貌不断得以更新的创造者。这种“诗人即牧师”的观点也正是柯勒律治早在1795年所做的关于《启示宗教的六个演讲》中的看法。在这些演讲中,柯勒律治对当时教会及教牧人员中存在的缺点及不足表示出了深刻的忧郁,对诗人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予以期待。可以说,艺术家们来自心灵深处的启示与灵感常常能够与宗教中的神秘精神相提并论,《圣经》传说中的耶稣·基督就是诗人,他以简练的方式传达的有关人类和基督宗教的、神性的、永恒的真理,就是诗歌中的哲理。

从社会环境来看,就欧洲而言,英国早在17世纪就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60年代后又发生了产业革命。这场产业革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宗法制的英国农村就遭到了彻底的破坏,使英国的社会面目改变到几乎难以辨认的程度。柯勒律治担心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某些更加高尚的价值遭到忽视或者被破坏。18世纪末激进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又对英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大革命之后的严酷专政,以及弥漫于整个欧洲大陆的“世纪末”悲观绝望情绪,使人们重新回到他们熟悉的基督教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希望通过对彼岸神秘世界的向往,来达到逃避现实的目的;另一方面,他们要用基督教的原则来指责法国大革命的残暴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性中“恶”的放纵。柯勒律治关心的是人的精神生活,强调形而上学和神学的社会意义。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初期,是世界多数国家革命的年代。这一时期,法国大革命和英国的工业革命齐头并进,对旧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和冲击,各国知识分子深感社会动荡和剧动,各种新思想、新理念纷纷涌现,经验哲学盛极当时。柯勒律治轻视当时的经验哲学,认为哲学、宗教与政治的分离是时代的重要错误之一,主张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先验哲学,并将哲学、宗教和科学的新发展结合在同一个体系之中。总之,柯勒律治的自由主义宗教,使他成为英国广教会运动的奠基人,他的神学思想成为广教会运动的主要思想来源,也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1](美)R.韦勒克,杨子伍译. 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二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27-132.

[2]王萍,理性求证与直觉智慧——柯勒律治与济慈文论比较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2005(5):91-93.

[3](美)伍德林,夏皮罗. 哥伦比亚英国诗歌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38.

[4] 黄欢. 柯勒律治——梦幻家,诗人,哲学家,先知[J]. 世界文化,1986(2):57-62.

[5]刘婷婷.《老水手谣》的格律[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6):142-145.

[6]曹山柯. 宗教意识与英诗研究[J]. 外国语言文学,2005(1):79-82.

荣海龙(1973— ),男,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水手圣经意象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小水手的歌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半盏——第七话:水手们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幸运的水手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