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歆 (安徽省芜湖市文化馆培训考级部 安徽芜湖 241000)
群众文化与主流文化一道相融共存,共同致力于文化发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与主流文化相比,群众文化具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文化享有的民主性、独特的文化传递性、温和的文化制衡性、强烈的文化传承性等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增长,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和文化活动要求也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物质生活丰富之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仅仅是停留在听、看、感觉的层面,仅仅是当当观众已不能适应现代群众文化发展需要。更多的是参与其间,身临其境,想的多了、排的多了、演的多了、感受多了,群众文化生活也就丰富起来了。群众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人们对文化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不单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有目的、有选择、有兴趣地参加符合自身需要的群众文化活动,旨在休闲娱乐、怡情励志、强身健体。那么要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呢?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要有较过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要当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践行者,要热爱本职工作,甘受寂寞,苦专业务,不能整天无所是事,得过且过,碌碌无为。
二要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吹打弹唱琴棋书画,不说样样精通,起码要做到不外行,最好做到一专多能;文化艺术、体育比赛规则等有关业务知识要略知一二,不懂就要虚心向行家学习,并在工作中学习,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有了较强的业务知识,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就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此外,还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要善于搜集传统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保护,追寻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底蕴,并积极为当地打造传统文化品牌。
三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群众文化活动是广大群众参与的活动,有厂矿、企业、学校等方方面面的单位,组织发动、多方面协调是开展群文活动前期必须所做的工作,每次群众文化活动的举办成功与否,与组织协调的结果是分不开的。因此,群文工作者在开展活动后要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开拓工作思路,多想点子和办法,组织活动才会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旧的群众文化体制适应过去的计划经济基础,这种经济基础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运行规律。我国的文化馆(站)原是适应计划经济建立起来的,其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有许多优势和特点,但是,这种管理模式有一种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它既可按群众文化运动发展规律办事,又可不按群众文化规律办事。因此,它的主观能动性很强而又主观随意性很强,我们可以在一个早上兴办起许许多多的文化馆(站),又可以在某一个晚上让这些兴办起来的文化馆(站)偃旗息鼓,“门前冷落鞍马稀”。因此,这些兴办的文化馆 (站)是运动的产物,是扶持的产物,没有投入,没有扶持,它一天也生存不下去,更谈不上发展。如果不增强文化馆 (站)的生存能力和造血功能,如果不注意群众文化由单纯的社会效益向综合效益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就难以健康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因此,要创新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从而发展群众文化。
有效的管理,会产生良好的效益与成绩,基层群众文化也不例外。近几年来,我馆在群众文化的“软硬”件建设方面形成了一套机制,工作运行中收益彼佳。
1.突出抓好了馆办公楼、群众文化广场、文化一条街各种艺术培训中心等硬件设施建设。
2.加强基层文化馆(站)、社区、村级管理的群众文化艺术团体及个人的业务辅导,并对其开展文化活动进行指导,以便形成整体,产生战斗力。
3.全力去提高馆内业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怎揽磁器活。”这就要求业务人员要有较过硬的专业技能,为此,馆内多次实施“走出去”学习,参加书法、美术、歌咏、戏剧、曲艺、诗歌等专业的培训,提高服务群众文化的技艺水平,基本上要求做到“本专业精、邻专业会、跨专业懂”。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文化工作职能的回归,群众文化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公共文化体系中占有突出地位,发挥显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任务,要求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保障广大群众能够方便、就近参与和享受文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群众文化工作就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工作。群众文化工作较其他文化工作具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愉悦生活、陶冶情操、沟通关系、提升品位上有不可替代性。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是群众文化工作的目的,群众文化工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由政府来办,是一种职能的回归。因此,文化馆(站)应义不容辞地充分行使自身职权,履行好自身职责,发挥好自身职能。
文化馆(站)是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活动场所。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文化艺术手段,组织群众寓教于乐。积极、主动开展文化阵地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多渠道、全方位辅导、培训群众文化系统在职干部及业务骨干,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人才。精心组织、辅导和研究群众文艺创作,认真开展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积极开展以文补文和多种经营活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搜集、整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建立健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
广场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有着重要作用。广场文化的迅速兴起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究其原因,一是城市建设为广场文化的兴起提供了物质条件;二是城市形象的评判标准由单纯看经济发展程度,转向注重城市文化内涵和市民素质;三是人们对娱乐和休闲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日益旺盛;四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日益提高,为广场文化的兴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动力。广场文化作为公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内容上,注重雅俗共赏,提升内涵建设;在形式上,注重融会贯通,吸收利用各门类的艺术特长;在举办时间上,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政府组织和群众自发参与相结合。那么,如何形成广场文化活动多方参与格局呢?一是建立一支由文艺骨干组成的广场文化活动指导队伍,负责策划活动方案,把关活动内容,指导活动开展;二是充分利用社区、学校、企业及共建单位资源,积极拓展社会力量参与途径;三是加强对广场文化的管理与示范,推行项目化管理,实行专业化运行,通过技术手段、设备改进,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档次;四是加强宣传力度,增添广场文化的感召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