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海青
社会学家马克.J.史密斯在《文化——再造社会科学》一书中讲到文化的三种重要形式:一是作为理想典范的文化,二是作为文献记录的文化,三是作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文化。这三种文化正是广场文化应该以其为中心开展工作的内容。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在其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这给肩负着公共文化传播职能的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思考。
如果说广场是一个城市的眼睛,那么通过这个特殊的眼睛,我们可以找到这个城市的旋律,即现实城市文化环境和综合文化实力,可以发现这个城市彰显的个性,而使广场具有这种功能特质的正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群众文化活动。近年来,湟源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的业务文化生活要求日益提高。打造湟源旅游文化品牌的升华,开展广场文化,是新形势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趋势,它对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构建和谐社会、丰富广大群众的生活情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观湟源广场文化,有如下五个层面:
1、面向农村的社火广场文化。是古羌遗风文化。各村社火每逢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等传统节日,组织的秧歌、舞龙、耍狮、搬船、罗汉、高跷、小唱、八仙等异彩纷呈,大华社火还有高台、东峡社火有春牛、万丰社火有太平鼓、纳隆社火有春耕图、光华社火高跷显示昆仑神话中的“夸爷追日、嫦娥奔月、穆王相会、牛郎织女、大禹治水、王母瑶池”等,将传统社火予以创新昆仑文化。正因为这样,湟源农村社火多次被省、市、中央电视台录制,其中“河湟春”、“河湟风”、“大美青海”、“走遍中国”等在颇有影响的节目中多次播出,深受广大群众好评与喜爱。
2、面向全县的节日广场文化。是民间民俗文化。从“三八”、“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国庆”、“元旦”等为主的国家喜庆节日和“田社”、“清明”、“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中秋”、“腊八”、“祭灶”等为主的民间民俗节日,这种广场文化是政府搭台、群众文化演出团体参与的喜庆和祭祀活动。其中“三八”妇女节、“六一”国际儿童节、全县各地妇女儿童演出的“独藤瓜”、“张大妈夸孙子”、“亲家母送女”、“八大嫂砖计划生育好”等节目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百看不厌的节目,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六月六”朝山会,“扎藏寺”庙会,古城万人空巷,集聚在三教圣地北极山和青海最早的扎藏寺,为祭祀增色添彩。
3、面向全省的“花儿”广场文化。是地域特色文化。湟源与湟水孕育了一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情万种的“花儿”,如果说青海是“花儿”的发源地,湟源就是“花儿”的海洋,那脍炙人口的“南乡令”、“拔草令”、“直令”等让人听得如痴如醉。为了唱响“花儿”,通过“花儿会”、“歌手擂台赛”、参与全省“电视花儿大奖赛”,尤其是举办“日月山之夏·花儿大型广场舞”、“六月六油菜花儿艺术节”,在湟源乃至青海高山大野,深谷阔川,成了原生态和野性“花儿”的天然摇篮,熠熠闪烁,“花儿”不愧是青海民族之魂,是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4、面向国内的排灯广场文化。是艺术工艺精品文化。排灯是湟源独领风骚的艺术精品,通过一幅幅故事画面,以“瑶池相会”的昆仑文化;以“三英战吕布”的历史文化;以“文成公主”的名人文化;以“木莲救母”的宗教文化;以“日月山”的地域文化;以“林海雪源”的红色文化,展现在广场成为一部读不完的宏篇巨著,历代历朝斑烂绚丽的宗卷。昆仑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特异神奇,宗教文化古朴神秘,地域文化博大精深,红色文化异彩纷呈,毫不夸张地说,广场排灯文化是一座无尽的历史油田、“文化金矿”。中华民族所有文化几乎都可以从这里“寻根问祖”,它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荟萃的大观园,又是古代多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舞台,故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排灯实景舞表演,在上海世博会亮相获得成功,受到国家高度关注、群众的喜闻乐见。
5、面向世界的祭祀王母广场文化,是昆仑文化。湟源是古羌首领、西海海神、昆仑仙主西王母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昆仑文化(神话)的发祥地。西王母石室——宗家沟已举行了两届祭拜大典。首届祭拜西王母大典是在副省长吉狄马加、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主持下进行的,去年在昆仑神话暨西王母神话国际论坛期间举行了庄严肃穆的祭拜广场文化,震动高原,波及全球。
近几年来西方许多著名学者从昆仑文化里发现了几乎改变地球文明史的信息,美洲雅玛文明、两河苏美尔文明、甚至古希腊文明,都有可能与中国远古时代西王母所代表文明散射有关,这个发现石破天惊,让全球震动,看来以西王母为核心的昆仑文化,当是揭开中国乃至世界远古文明的一把金钥匙。
广场文化是现实城市文化环境和综合文化实力的重要标志。在计划经济时代,广场文化一度非常繁荣,当时,广场成了城市居民主要的精神活动场所,为活跃当时的精神生活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广场文化更以那种特殊的地位,继续以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彰显其主要功能。
广场文化展现的是群众的精神风貌,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陶冶人们情操的思想文化阵地。组织利用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的广场这一阵地,通过文化活动这一有效形式,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寓教于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节庆活动大型广场文化,更成为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
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缩影。衡量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如何,就是看群众自娱自乐文化活动的普及程度,就是看大型广场文化活动艺术水准的高低和规模大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若是这样广场文化按照“隆重、热烈、节俭、实效”的原则,采取集中与分散、专业性与群众性、平时文化活动与节庆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唱好四季歌,每季度都有活动主题。每年的广场文化活动都立足突出地方特色,排出全年计划,确保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年年有新意。
广场文化,所涉及到的对象是群众。而群众又是一个庞大的概念,几乎容纳了一个社会的全部成员。那么,我们群众文化工作所涉及的面自然也就非常庞大,几乎涵盖了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以及这个社会大部分的文化生活内容。社会永远是发展变化着的,这就要求我们群众文化工作的视野要不断更新、日趋扩展。
广场文化功能发挥在于形式多样,广场文化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由政府主办、宣传文化部门承办,组织专业剧团、民间剧团、各系统的艺术团队,开展大型的广场文化活动;二是文化部门组织,以全县各单位团队为主,由文化馆承办的广场文化活动;三是以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为单位,以活跃社区居民和乡村百姓文化生活为目的的小型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利用各类活动的品位和群众文化活动水平,为广场文化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广阔空间,更好地发挥广场文化惠民、乐民、智民的社会功能和时代价值。
要达到上述目的,一是要注意发现主要骨干,明确活动的牵头人物;二是建立组织机构,对队伍人员进行分工,明确各艺术团的团长、还有各队队长、小组组长,有什么任务直接与负责人联系,并层层落实责任,如有重大活动推荐他们参加社会活动;三是要经常组织业余团队人员学习,通过看录像资料、观摩优秀节目、开展讲座辅导等活动,帮助各团队提高艺术水平。
建设广场文化,有以下三个要素。首先,广场文化要避免过于功利性。广场文化应该有利于减轻人们日常劳作的疲劳和压力,使人们精神愉悦。其次,广场文化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虽然我们城市居民的收入有所上涨,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比例仍然比较低,因此,必须考虑人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再次,要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广场文化应当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宗旨,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必须铲除那些低级趣味的、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相背离的腐朽的和落后的精神垃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选择更加自由、更加多元,个体满足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认同感。多元化的广场文化消费、大众传播媒介的突起和群众文化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都对传统的群众文化提出了新的命题。
广场文化作为一种开放性、群体性、广泛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彰显了民俗文化、区域文化、历史文化、昆仑文化,这种多元文化已被领导所重视、社会所承认、公众所青睐。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场文化活动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一定会在构建美好和谐社会中闪烁更加绚丽灿烂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