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于诗中的女性——由女性意象看海子诗歌的三个维度

2011-08-15 00:43党玉婉
群文天地 2011年14期
关键词:作家出版社西川全集

■党玉婉 李 强

海子诗歌中的女性意象可以归纳为“母亲”“四姐妹”“女神”三组,它们又分别构成文明、爱情、宗教的隐喻。本文立足于这三组意象,深入诗歌文本,发掘海子诗歌中的女性意象意蕴,立足海子诗歌文本的审美价值,探究海子的创作心理。

笔者通过海子诗中的女性意象进行分类,将其概括为“母亲”“四姐妹”“女神”三组,这三组意象分别指涉其诗歌的三个维度:乡土文明、世俗爱恋、宗教意旨。这三个维度包含了文明与信仰、物质与精神等多种内涵,体现了海子诗歌深沉的情感与广阔的视野,这也正是其独特价值之所在。

一、“母亲”:文明的认同与皈依

海子诗中,“母亲”这一意象不仅仅作为亲情的象征而存在,更与村庄、河流等一样是乡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村庄》中,海子似乎暗示了这种关系:“村庄里住着/母亲和儿子/儿子静静地长大/母亲静静地注视”①,一切关于母亲的故事情感都在那个意蕴深刻的“村庄”中,母亲注视的也不是简单的“儿子长大”的过程,而是凸显出一种母性的乡土之爱。对母性的乡土文明的认同与皈依,是海子诗中母亲意象的深层寓意。

组诗《给母亲》②中,母亲被“风”“泉水”“云”“雪”“语言”和“井”所指代,这五部分又由一个意指丰富的意象“水”串联起来。第一部分“风”中,“水很美水啊/无人和你/说话的时刻很美”,沉默的水就如同现实中沉默的母亲。第二部分“泉水”中,“泉水泉水/盖住岩石/盖住骨头和酒杯”,覆盖了一切而无处不在的水,正像深入灵魂的母亲。第三部分“云”里,闲适而飘渺的云朵四处游走,却随着天空始终投影在“水”中。第四部分“雪”展示了另一种形态的水,也暗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渐变,“妈妈,妈妈/你面朝谷仓/脚踩黄昏/我知道你日见衰老”。最后的“语言和井”,“语言的本身/像母亲”“水落在远方”,母亲宁静、慈爱,却渐行渐远,最终属于那个不可触摸的远方。

这种“水”一样的母亲无疑是理想化的,“水”其实也伴随着父亲,“在水面上/混了三十多年的父亲”,“坐着羊皮筏子/回家来了”,他的心思“也是/半尺厚的黄土/熟了麦子”(《熟了麦子》)③。父亲与水也有莫大的关联,但父亲最关心的是“黄土”,是关乎生计的事情,属于物质层面,但海子并不满足于这一层面的意义,所以他希望父亲是从“水面”“坐着羊皮筏子”回来。“水”实际是诗人归属感的一种象征,因此这里的“母亲”已经超越现实的概括,实际成了一种对母性的乡土文明的遥远想象。钱理群等人认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具有“以悲凉为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④,这种悲凉特征突出体现在由传统走向世界,现代文明逐步取代乡土文明的过程之中,到二十世纪80年代,经济大潮席卷而来之时,市场化时代文化的处境更为凄凉,乡土文明渐行渐远,“远方”成为了一种精神诉求,“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⑤,如果海子的“以梦为马去远方”是一种文化的探险,那么,他诉诸“母亲”的世俗情愫,毋宁说是一种文化的祈盼。

二、“四姐妹”:爱恋与绝望

“荒凉的山岗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四姐妹》)⑥,西川曾这样为这首诗作了如下注解:“海子一生爱过四个女孩子,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更与他全部生命有关。然而海子却为她们写下许多动人的诗篇。”⑦这里的“四姐妹”应该就是四段给海子留下刻骨铭心的爱情,但恋爱中的甜蜜逐渐幻化成了今天“绝望的麦子”,成了“明日的粮食与灰烬”。尽管这四个女孩,在海子的诗中被形容为“一生也不想挣脱”的美丽的“菩萨”,“玫瑰花园中的仙女”,她们就这样永远活在海子的诗歌记忆中,活在一曲曲爱的牧歌之中。但最终海子会发现,爱情碎片是无法用诗句来复合的,由此也一步步陷入绝望。

关于海子的爱情,如果从诗人经验和理想的角度来探讨就会有新的发现:海子诗歌透露出乌托邦式的恋爱观和仪式性的婚姻观,这实际上成为他现实生活中恋爱的掣肘。在诗人眼中,爱情是纯粹而富有诗意的。“打钟的声音里皇帝在恋爱/一枝火焰里/皇帝在恋爱”,“钟声就是这枝火焰/在众人的包围中/苦心的皇帝在恋爱”(《打钟》)⑧,恋爱不再是为满足情欲的追求,而成了一种神圣的仪式。这种极端理想化的爱情观衍生出的便是仪式化的婚姻观,我们天真的诗人坚信,乌托邦式的爱情不会走向幻灭,而是进入更加理想化的纯粹的“婚姻”之中。在诗人的构想中,婚姻作为一种仪式本身所包含的意义远比婚姻开启的结果的意味还要重大,婚姻是一种象征,一种神圣的仪式,而非世俗的过日子那么简单,换句话说,诗人相信爱情与婚姻,却只是停留在相信爱情的形式之上,不会关注其内容。在《无题》和《你的手》中,这种仪式性倾向尤为明显,“给我粮食/给我婚礼/给我星辰和马匹/给我歌曲/给我安息”(《无题》)⑨,婚礼与粮食分别是生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象征,在诗人眼里,婚礼是一种仪式,可以宣告一种开始或者结束,但与情爱内容本身内容无关。

这种追求纯粹而忽视内容的形而上的爱情与婚恋观,给了诗人无尽的关于爱情的幻想,其实是他无数美好却注定要幻灭的梦。

海子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他有顾城的“童话诗”般动人的固执与天真,与顾城不同的是,海子的农村出身多少决定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卑情结,这种与生俱来的内向化的情结,使得海子对“女性与爱情”这类主题的书写上都是极端理想化而又小心翼翼的——骄傲的诗人把这种内向的情结在诗歌中外化为偏执的天真了,这种天真时刻激发出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例如:

我是中国诗人

稻谷的儿子

……

我饱经忧患

一贫如洗

昨日行走流浪

来到波斯酒馆

……(《诗人叶赛宁》)⑩。

这是海子为数不多的谈论到诗人生活的作品,尽管生活其间,他却很少认真谈论它,物质生活的困窘、精神生活的流浪都可以是选择这种回避态度的理由,再考虑到其友人的回忆,“海子封闭的生活,他似乎拒绝改变他生活的封闭性”輥輯訛,这些就都不足为奇了。

三、“女神”:宗教化的崇拜与臆想

《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所描述的景象神秘而凄凉,丰收之后,地里堆满没有生命的秸秆之类已奉献出果实的躯壳,莫名的荒凉和恐惧笼罩大地,万物陷入沉默。诗人坚信只有黑夜女神存在于本来一无所有的天空来给我安慰。在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探究诗人创作心理时,常常将“黑暗”与“幻觉”联系在一起,“沉沉的黑暗笼罩着幻想素材的渊源”“某种高度个性化的经验,必定会隐藏在所有这些变幻莫测的黑暗后面,而这黑暗将有助于解释杂乱的奇幻,解释为什么有时诗人就像是在故意遮掩他的经验之源”輥輰訛,在摒除了“故意遮蔽”诗人实际经验之后,“黑夜的女儿”便成为支撑诗人心里那一丝光明的“女神”。

在《写给脖子上的菩萨》中,海子借助东方文明中的“菩萨”来完成自己对女神的描述,“菩萨是一位很愿意/帮忙的/东方女人/一生只帮你一次”輥輱訛,善解人意、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也许是海子最理想的女性了。但慈悲而又圣洁的姻缘只有一次,这种极端的崇拜多少都带有神秘色彩。“深藏我们心中的东方的神”促使我们有一种内向的毅力,去“领悟出那种令人折服的原始经验”輥輲訛。《日记》中反复提及的“姐姐”,是“我”置身凄凉戈壁时倾诉内心孤独的对象,也是海子在其诗歌王国中建构的女神,“她”可以是“姐姐”,可以是“少女”,也可以是“女儿”,可以在“我”置身“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或者仰望“一无所有的黑夜”的时候给我安慰,这实际上都是诗人臆想的胜利。

“女神”是海子诗歌行动中宗教性的一个体现,有人甚至认为海子的自杀与这种宗教性有莫大关系,朱大可在其《宗教性诗人:海子与骆一禾》一文中,赋予海子的死以崇高的仪典意义,于是海子便成了一个英雄,成了20世纪末中国诗坛为精神而献身的象征。輥輳訛海子曾写过一篇文论《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来表明自己的诗歌创作理念,荷尔德林在“诗与宗教性”的问题上的观点自然也会影响到海子,“描写通常摆脱观念的东西,并使永恒和持久成为现在……一切宗教就其本质而言都是诗”輥輴訛在奚密看来,宗教性也是中国现代汉诗的一个特征,“诗近乎个人宗教,或用马拉美的话来说,‘它是危机状态的语’”輥輵訛。这种宗教性与海子所处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背景有关,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种拯救危机的世俗功利色彩。奚密还认为,从1980年代以来,诗人和诗歌创作逐渐在文坛边缘化,但另一方面,诗人的社会还有自我形象却越发地膨胀起来。尤其是诗人之死这个问题,由于各种过度解读,已经在中国国内的文坛里无限上纲,不断被定义,最终成为了一种教派(cult)似的信念,这个“教”颇有宗教的味道輥輶訛。由此观之,海子自杀时身边所带的《新旧约全书》更像是他有意为之的一个关于“诗与宗教性”的现代注释。

总之,通过以上解读,我们归纳出了海子诗歌的三大核心题旨:对乡土文明的哀婉、对理想爱情的祈盼和对宗教性诗歌的痴迷。它们分散在海子形而上的诗歌中,借助一个个独特而又凄美的女性意象,构建起现代汉诗史上神秘而又忧伤的神话。

注释:

①海子著,西川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②海子著,西川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110页。

③海子著,西川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 79、80 页。

④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⑤海子著,西川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页。

⑥海子著,西川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512页。

⑦海子著,西川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⑧海子著,西川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92—93页。

⑨海子著,西川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

⑩海子著,西川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379页。

⑪西川:《死亡后记》,选自《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0页。

⑫[瑞士]C·C·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孔长安、丁刚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91页。

⑬海子著,西川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 年版,第74页。

⑭[瑞士]C·C·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黄奇铭译,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328页。

⑮转引自西川:《死亡后记》,选自《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6页。

⑯[德]汉斯·昆 瓦尔特·廷斯著:《诗与宗教》,李永平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23页。

⑰奚密:《现代汉诗:一九一七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宋炳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3页。

⑱王德威:《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39页。

猜你喜欢
作家出版社西川全集
了意
“对话”小伙伴老舍
登剑门关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体验
风中的树
幸福一日
西川村,最后的孤独者
明星开心笑果全集等
会告密的闹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