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模因视野下跨文化语用失误的解析

2011-08-15 00:42:45
飞天 2011年24期
关键词:模因跨文化语境

张 耘

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常见现象。这一术语最早是由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在《跨文化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提出,意指表达不合适或者表达方式不妥、不合目的语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这类语用、文化错误。[1]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根据Thomas的观点,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pragmatic-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语用语言失误是指在交际中,语言的使用没有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或者套用了母语的思维,使用了不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引起交际的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牵涉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2]语用失误还可以分为语内语用失误(intralingual pragmatic failure)和语际语用失误(interlingual pragmatic failure)。语内语用失误是指同一母语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语际语用失误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英国语言学家Malinowski说过。语言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现实和该民族人民的习俗,语言研究离不开这一宽泛的语言行为环境。因此我们在英语使用过程中,要判断某些具体的言语行为是否得体须依据其使用的语境,而语言理解和表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防止语用失误。

1976年,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提出:文化领域中存在一种复制因子,称作模因(meme)。[3]语言是模因传播的主要载体。语言模因是模因中的核心。因此,模因被看作是一种文化遗传单位或模仿单位。“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所以有‘语言模因’(linguistic memes)之说。语言的任何部分(词语、句段、篇章)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可以说,语言现象的变异,都可归结为模因选择、传播、变异及模因复合的结果,它具有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的路径,一些交际话语的常用策略、规则被固化后,成为言语交际中复制能力强的话语得体语用模因。根据何自然的研究模因的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1)基因型模因传播,即相同的信息异型传递。模因在传播复制的过程中尽管名称越来越时尚,与原始形式大相径庭,但实质没变,形成了内容相同、形式不同的基因型模因。(2)表现型模因传播,即不同的信息同型传递。信息的形式被赋予不同内容而得到横向扩散和传播的。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两种方式[4]。语言正是语言模因经过不断变异而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洪堡特说,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在这个无限运用的过程中无论是不变的句式或者是千变万化的词汇,对其起促进作用的就是语言模因。语言模因具有模仿的选择性、复制的周期性和传播的变异性特点。笔者将从语言模因的角度探讨一下在跨文化语境和同一文化具体语境中因模因表现型不同引起的语用失误现象。

跨文化语境中的模因表现型与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是指由于非本族语赋予某个词或句型的语用意义与本族语者所赋予的不同,或是由于非本族语者误将其母语中言语行为策略迁移到目的语中从而造成的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忽视汉语和英语的表达差异。在交际中,语言的使用没有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套用了母语的思维,使用了不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引起交际的失误。例如一位美国朋友说:“My father is seriously ill.”比较恰当的反应应该是:“I am very sorry to hear that.”而不是把汉语的表达“别担心”直接套用模因为“Don’t worry”,这样的话只会让朋友感到你对他父亲的病根本就毫无关心之意。

忽视英语语言的内涵和使用语境。不能根据语境识别话语中包含的言外行为。汉英习语中,有的貌似相似,但实际上它们的文化内涵及真正含义却大相径庭。例如,在一次晚会中,一位中国学生对一位留学生的风趣、健谈表示赞赏:“You know quite a lot and have a smooth tongue.”这里,这位中国学生把这个意为“油腔滑调”的成语当成同型传递的模因“健谈”来使用,结果“赞赏”变成了“侮辱”,导致交际失败[5]。

忽视语言交际中的言外之力。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语言除了表达其表面意义外,还可以表达“施为意义”,即通过言语行事,这些言语行为被称为“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例如在听到“It’s cold here.”时,说话人的本意很多时侯并不是对天气进行评价,而是提出要求比如说:“Please close the window.”或者“Pass me my coat.”。再如:俗语“挂羊头,卖狗肉”。实际上这句俗语表达的是其暗含意义:用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做坏事。如果把它译为“He hangs a sheep’s head while sells a dog’s meat”或者“He advertises mutton,but sells dog’s flesh.”显然是其字面意义翻译,乍看它和原语吻合一致,但在语用上使用了异型传递的模因,牺牲了原语的暗含意义,恐怕外国人看了都难以理解。

每种模因表现型都是基于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模因论认为,要想对语言结构作出充分的解释,不仅需要对语言认知基础的彻底理解,同时还需要彻底搞清楚语言演变过程中的文化选择机制,即模因的演变机制。由此可见,将母语词汇的模因意义迁移到目的语文化中势必会导致语用失误,引发交际障碍。

跨文化语境中的模因表现型与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是指交际中因为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它与交谈双方的身份,谈话的语域等因素密切相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习俗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说话方式或习俗不尽相同,各有各的语言规约或习惯。例如一位中国教师很热情地和一位久别的外籍教师打招呼:“Hello.Haven’t seen you for ages.You haven’t changed at all.”没想到这句话令这位外国朋友很不高兴。因为美国人崇尚变化,他们会把“一点没变”理解成“没有进步,没有发展变化”,而绝对领会不到会有“还是那么年轻,那么精神。”的言外之意。这样一来,没有确切的模因做背景,一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文化习惯缺乏了解,交际时就产生了文化冲突或交际障碍,甚至引起了误解。

思维方式的差异。Samovar和Porter(1994)将思维方式定义为“群体所使用的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因经历不同而在具体思维方式,如形象、抽象、逻辑思维及宏观思维模式上有所差异。西方思维崇尚个体思维,认为整体只有在个体对立中才能存在。在思维方式上呈直线型,即从小到大,从未知到已知,惯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注重“对立式思维”,属于主题中心思维。例如:“As you sow,so will you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表现在语言上就要求全面、周到;重直觉思维、重悟性、重整体综合分析,反映在语言上则是重“意合”,而较少注重形式规范。英语则重个性思维,强调形式结构,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不求全面、周到,但求结构上的严谨;重逻辑思维、重理性,反映在语言上则是重“形合”及形式规范[6]。话语中多使用无主语句、主动语态、连词使用较少、文章讲求对称与和谐的完美。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一个民族特有的语言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的态度,形成了他们特定的思维方式,以及感情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

价值观念的不同。奈达(1981)指出价值是存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共同的观点,是人们对于真理、权利、美丑等影响文化方式和引导人们对社会和环境的反应的共同看法。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准则和价值取向。西方文化是“我文化”(“I”—conscious),而东方文化是“我们文化”(“We”—conscious)。美国人最为关注的是“self-interest”(自我利益)和“individual-independence”(个人独立)。个人主义成为美国社会崇尚的价值观念,成为美国文化的基石。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自助者得天助。赫伯特·胡佛(HerbertHoover)说:美国体系是建立在率直的个人主义之上的。对美国人来说,个人成就、自主权利和自由是最荣耀和最神圣的美德。这种自我意识在个人生活中的表现是重视个人的“隐私”。而中国文化注重群体价值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在日常交往中人与人之间注重相互关心和相互爱护。

宗教信仰的不同。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反映了不同的语言文化现象。中国古代信仰佛教,所以流传下来许多带“佛”字的习语。如果我们把一句与佛教有关的习语“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照字直译为“When times are easy,we do not burn the incense,but when the trouble comes,we embrace the feet of the Buddha”的话,外国读者就会一知半解。因为在西方许多国家,多数人信奉基督教,认为God具有无上的法力,所以,与之相应的这句习语可一般翻译为“Worship God every day;not just in times of adversity”。

历史典故的不同。特有的民族文化现象的翻译是比较难的,如一个民族特有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体制制度、流行语和典故等。例如中国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最初有译员译为“five stresses,four beauties,and three loves”,这种译法曾使操英语的本族人理解为:“我们提倡四个美人和三个情人”,完全不知所云,闹出很大的笑话。修改后的译文为:“five stresses,four points of beauty and three aspects of love”。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译者必须在准确理解该谚语的基础上,根据语境和文化习惯,使译文符合西方国家的文化习惯,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同一语言模因在跨文化语境中复制和传播后话语含义可能截然不同。“这种效应说明语言模因复制、传播具有广泛性和可行性,而它们能否传播开来取决于它们是强势还是弱势的模因”[7]。在社交语用方面,语言模因承载着强烈的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特色。在英语文化里,因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有面子需要,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这类语言模因涉及对方隐私,侵犯听话人的消极面子——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英美人对社交语用这类语言模因会有相异的表现型,因而很可能会出现误解,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结果势必达不到应有的语用效果。

语言模因论是语用学研究的新领域,为语言学领域当中很多现象提供了解释工具。一种文化内部的模因传播要通过模仿当然也要依靠语言。文化信息每个模因都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通过感染,模因会很快在人群中传播,使思想上升到行为,到习俗,到传统[8]。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深层次的错误,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破坏力比语言错误更大。只有正确认识语言模因的传播机制,才能保证语言模因在传播过程的安全性,从而更好地保障语言模因向积极的一面发展,进一步丰富语言宝库和发展社会文化,以实现成功的文化交流、交际。

[1]Thomas,Jenny.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102.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DawkinsR.The Selfish Gen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206.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8.

[5]郑雪.从跨文化视野看语用失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130

[6]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7]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1).

[8]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1).

猜你喜欢
模因跨文化语境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08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跟踪导练(三)2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