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及其交际规范辨析

2011-08-15 00:42李立新
飞天 2011年24期
关键词:网民传统媒体规范

李立新

在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中,网络语言是否规范的问题一度称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面对新生的网络语言,有的人认为多数是不规范的词语及句法,应该限制使用;有人则认为是语言多样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以支持为主。任何一种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都有自我净化、优胜劣汰的功能,网络语言也不例外。它产生的时间不长,发展却非常迅速,一些简约的、富有创意的、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形式正在被固定下来,而那些粗俗的、不规范的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被淘汰。网络语言要更好地为网络交际服务,就不能放任自流,而要进行必要的规范。

一、网络语言的使用现状

作为一种新事物,网络语言尚处于不断发展变动中,还存在大量尚未被人们认可的语言现象,这些语言现象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令人担忧。

(一)错别字泛滥

在聊天室和BBS中,错别字现象可以用“铺天盖地”、“泛滥成灾”这两个词来概括。这些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是网民大多数采用只能拼音输入法或联想拼音输入法,而在打出词组时为了节省时间而不去选词,只按照汉字出现的顺序输入。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网民对这种不加选词造成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效果感到新奇有趣,故意将错就错。

(二)品位低、粗俗化

品位不高、粗俗化,主要表现为脏话、粗话横行。即使是高校的BBS和聊天室中,脏话也屡见不鲜。至于社会上其他网站中的BBS和聊天室,脏话、粗话更是不绝于“眼”。另外,少数网民在网上存在不道德不文明的言行,他们不守口德,随意谩骂和进行人身攻击,同时也有些人为使自己在网上受到别人的重视故意表现出另类性格和反调言论,与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存在明显冲突,污染了网络浪漫的天空。网络语言品位低、粗俗化引发的最直接的后果有两个:一是在青少年身上引发了一系列的的道德失范问题;二是这种品位低的语言大量进入传统平面媒体,使更多的受众受到了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

(三)恶搞语言文字

恶搞语言文字一方面表现在对传统词义的别解。如“白骨精”、“蛋白质”、“天生丽质”、“讨厌”等等。另外一个方面则表现在“数字密码”的使用方面,就是采用谜语中常用的方法“故意混淆语言文字中的不同层面”,增加译码的难度。常见的数字密码如“007(我有秘密)”、“10”或“100”(你很完美)、“1775”(我要造反了!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0001000”(我真的好孤独。“1”表示一个人,“0”表示空乏;取数字的象形意味)。这些数字密码由于懂得其含义的人不多,所以使用起来往往容易引起歧义,令人费解。

(四)句法不合规范

经常出现在网络语言中的不合乎传统语法的句法主要有词性转换及词序变异等。比如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动词、动词/动词短语+ing、状语后置和赘语附加等等。这些用法很多都进入了口语系统并称为新新人类的口头语,成为一种“时尚”。可怕的是,有些中小学生的作文里面也充斥着大量的类似语言。

二、网络语言的规范

网络中存在着大量上述的不规范或不文明的言语及行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应忽视网络语言的不规范之处和负面影响,而应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探讨如何规范网络语言并引导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正确引导网民,加强道德约束

现在网络语言最大的问题是,有些网民在聊天室等场合使用语言不够文明。很多青少年在网上相互谩骂或人身攻击,还有一些青少年在网上传播交流一些粗俗、下流的语言。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人格表现不完全一样,这种现象值得关注。网络的隐蔽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是青少年语言失范的客观因素。网络使现实中人成为“无标识”的网络主体,现实社会中的姓名、年龄、身份、形象及社会归属等都被湮没。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片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地方,极易把人性深处的各种丑陋和罪恶因素诱发出来并恣意张扬。有专家深刻指出“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这些网络社会问题而日渐引发的青少年道德失范问题。因为网上的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铸成他们终身发展的遗憾。”所以文化部、团中央、广电总局、中国电信等单位曾共同发起过“网络文明工程”,倡议“网络工作者文明建网,引导广大网民文明上网”,希望可以达到以下目的:正面引导,形成网上健康文明的道德规范;创造一种全新的网上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文明上网的风气;树立一批优秀的中文网站,引导和规范国内众多互联网的建设,促进中国网络事业的发展。同时,网民自身也要意识到道德失范的严重后果,加强自律,规范、文明使用网络语言。

(二)传统媒体自律,创造纯净的语言环境

网络语言进入传统媒体,拓宽了传统媒体在语言选择上的自由度,使传统媒体进行语言表述时,在话语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但是,要注意的是,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必须建立在传统规范语言的基础之上。由于网络人际交流匿名、隐匿的独特性,又由于网络的时尚和参与网络人际交流的主要是追求新潮和前卫的年轻人群,因此,网络语言在传承规范语言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语言做出适度偏离,如果网络语言仅是对规范的主流语言做适度的、局部的和非系统性的偏离,传统媒体对此会做出有选择地接受,因为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其本身即会在一定程度上逐渐与规范化背离;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些网络语言完全丧失其本来面目,将传统规范的语汇彻底变乱,其概念的意指和符指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呼吁传统媒体尤其是面对年轻人的报刊及电视节目加强自律、净化自己的语言空间,创造一个规范的语言环境。

(三)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将网络行为纳入法律体系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也渐成气候,自成体系,不仅在网络中风靡一时,在传统报章杂志中也被频繁引用。面对网络语言的大范围来袭,上海、广西等地纷纷出台地方法规,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否则将被判定为违法行为。语言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东西,其发展应该以引导为主,但是必要时也需要制定一些政策法规,为保护母语建起了一道法律屏障。目前,我国已颁布实施了《互联网电子公告系统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条例、规章和办法,这对于规范网上言论来说,无疑具有法律上的普遍约束力。

[1]李薇薇.汉语语境下的网络新词语研究[D].汕头大学,2003.

[2]http://tech.qq.com/a/20050627/000134.htm,2005.6.

猜你喜欢
网民传统媒体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
从创新探索到立法规范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规范汉字书写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规范组织建设强化为民服务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