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琪 张延岩
近几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文化品牌建设也加大了步伐,河北作为我国的文化大省,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繁多,这种世代相传,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省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保护和利用在人们生活中扎根并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繁荣我省我市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重大课题,也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石家庄休门吹歌是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传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市区休门及鹿泉,正定,无极,藁城井陉等县,休门吹歌的历史悠久,最早在元末明初石家庄休门等地就有着吹歌形式的存在,当时的吹歌被称为吹鼓乐、吹响班、同乐会、坐棚等。休门吹歌以民间的吹打乐为主,常在婚丧嫁娶和逢年过节时演奏,或为民间歌舞跑驴、舞蹈拉花等作伴奏,或在农闲时演奏自娱。其演奏的曲目大多来自石家庄地区的民间乐曲、民歌和戏曲唱腔。常用曲目除《二十四糊涂》、《花鼓曲》等近代流行民歌外,还有不少元明时期留下来的曲牌。现已整理出400多首曲牌。它以管子、唢呐为领奏,配以笙、笛、管子杆多用柏木、紫檀、红木或金属制作而成,唢呐碗由铜皮制作,中间有一圆箍。主要演龙头翁子、大弦、锣鼓镲、面锣、镗子、木梆等乐器。一般演奏多用A、D、G三种调式,唢呐、管子杆多用柏木、紫檀、红木或金属制作而成,唢呐碗由铜皮制作,中间有一圆箍。吹歌代表性传承人是出身祖传四代吹歌世家的付锡芬。由于缺少保护措施,目前休门吹歌后继乏人已使石家庄这一特有的民间吹歌艺术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休门吹歌旋律优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乐曲大都粗犷朴实,古朴纯真,节奏欢快跳跃,情绪热烈泼辣。吹歌中的乐器(如管子、唢呐、咔腔、口琴子等)能模拟人声,甚至能轻易地吹奏出各种飞禽走兽的叫声,令观众拍手叫绝。
吹歌的领奏乐器管子约在东晋太元年间传入中原,至今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现已面临失传。石家庄休门吹歌流传至今三百多年,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艺苑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的存在与发展和当地人民生活、精神气质、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文化记忆,这些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被忽略和忘记,和有形的遗产相比更为脆弱和不可再生。在整理休门吹歌的资料过程中,我们走访了休门吹歌的传承人付锡芬,他告诉我们,休门吹歌目前正准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现在休门吹歌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由于缺少资金很多整理项目无法进行,后继乏人也使石家庄这一特有的民间吹歌艺术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传承人付锡芬曾选出100名徒弟,但因没有教学场所,规模化的传授只好暂时搁浅。因没有场所,付锡芬的“石家庄河北吹歌艺术团”的招牌只好挂在其所住小区的门口;因没有场所,付锡芬的400多种吹歌乐器和吹歌传授只好“蜗居”在地下室。所以休门吹歌的挖掘,整理和保护是刻不容缓的一项艰巨任务。
促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例如可以吧休门吹歌引入中小学和高校,在学生中进行传播和排演,使之渗透每个角落。如果可以建立一所培训学校,办一个民族器乐博物馆,将吹歌艺术传承和发扬光大,在石家庄建成一个全国性的吹歌基地,把“休门吹歌”做成地方的文化品牌。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无政府和社会的资助,要走的路还会很长。休门吹歌赴上海世博园演出,它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高超的演奏技艺征服着国内外游客。因此,透过光鲜亮丽的吹歌,民间文化艰难发展的经历更应该引发人们的思考。
优秀的东西推广要着力做好社会宣传,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增强河北人民自信心和自豪感。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继续做大做强像“河北文化周”、“杂技艺术节”等传播河北文化的经典之作,使文化资源走出去,多侧面展示我们悠久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提升影响力。如何培育与发展这种文化品牌,使它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优秀文化品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更新观念,引导与统合并进,使民间艺术品牌产业化。树立产业意识,把这一艺术品牌当做产业来经营,大力开发经营市场。依靠市场支持艺术,利用市场推出品牌。这就需要政策的帮扶,资金支持等各项鼓励措施,这样就会对广大民间艺术工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借助媒体优势,做好艺术传播工作。民间艺术要借助大众传媒进行广泛传播,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提高民众对民间艺术的认知,强化民众对战鼓这种民间艺术的认同,并在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中逐步提高民众的参与热情。
在已有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改良与创新即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传播民间艺术,也是延展传统民间艺术生命的尝试。根据自身条件加以改革创新。编演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艺术新品,这样才能更加贴近观众,让观众对常山战鼓这一艺术品牌更加具有认知度,并进一步获得市场的认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我们抢救、保护的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用有力措施,不断采取有效办法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等级和保护。如果将休门吹歌这种艺术形式发展成一种产业,并由这个产业来带动相关产于的发展,(旅游业、产品加工业)等,将对我省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探讨休门吹歌学术价值,探究其潜在的实用价值,使传统民间音乐形式为今天的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服务。如何发掘打造本土音乐文化精品?创新发展音乐文化品牌?并使之成为文化产业,提升河北文化软实力?使我省能够打造出类似《地图》《二人转》《云南印象》等卓越创新的音乐品牌,让外界了解,认知、接受无疑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整理特色而有潜力的民间音乐品种,用现代技巧手段增强它们的表现力,传承的同时,不断创新,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催生新的具有本土特色,扩大在全国的知名度,使之为我省经济建设添砖加瓦,甚至为走向国际演艺市场做理论支撑。
[1]王小明.浅谈秧歌的社会功能[J].河北文化,1998,(8).
[2]李建伟.弘扬乡村旅游文化深挖民俗文化内涵[J].经济论坛,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