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美君
歌唱早于语言而存在,是人类的本能表达方式和文化的重要源头,与文明进步紧紧依附。歌唱属舞台表演艺术范畴是今天的共识,但歌唱最初只是扣合劳动、表达情感、宣泄情绪、模仿游戏、自娱自乐的表情工具。还是在歌唱由娱己转为娱人,实现歌唱与欣赏分离,当作谋生、教化手段,完成由乡野态歌唱向舞台演唱的演变后,才逐步确立其表演艺术地位,达成由低级形态向高级进化的演变。所以,简单地将歌唱视为表演艺术的观念难免失之偏颇。
有关音乐起源,因其自身形态、存在方式和时间不可逆等原因而难以稽考。但对歌唱是音乐的最初形式并与劳动相联系的观点却少有疑问。其实歌唱就是人类以嗓音交流情感的原始方式,是人类在概念形成前便已掌握的感性表达手段。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统一劳动节奏和步调,创造了劳动号子;为欢庆狩猎胜利,发明了歌舞;为获取音乐的“巫术感应”力量,创造了仪式、祭祀、宗教歌唱;而劳动间歇的激情宣泄,则演变成乡野山歌。那时,歌者就是农夫、渔夫、猎人、牧人,他们借景抒情,自娱自乐,没有舞台和观众,毋需表演,是典型的非表演性歌唱。但早先也有供交流捕猎信息,传授渔樵技能和宣泄情感的演示性歌舞。
乡野民歌注重的是实用性而非歌唱审美,那些至今存活的乡野号子、山歌,不是呼应劳动,就是反映生活,多用方言俚语,借以表现大众情感、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和社会现实。它们常使用固定音调,没有明确作者,歌者也没有文化,没接受过训练,但也许他们就是民歌词曲作者和文化传承人。所以,乡野民歌大多不具有表演属性,是典型的非展示性音乐。
社会文明与进步渐而推动了展示性歌唱的演进,为完成表演艺术嬗变作好了铺垫。展示性歌唱起源于史前歌舞庆祝和仪式活动,是语言思维形成前人际交流的产物。史前人类为向族人演示捕猎场面,常以声音和动作模拟激战,衍生出早期演示性歌舞;因畏惧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产生崇拜神灵的宗教意识形态,并以对音乐巫术感应作用和谋求超自然力量的认知,确立了仪式歌唱的基本形态;为获得农耕渔猎的丰收,又创造了祈福消灾、祭奠亡灵的各种社火、拜神、宗教、民俗、庆典活动,这些歌舞娱乐不仅具有初期表演演示特点,还使得以歌唱传授知识、技能的早期乐教功能得以显现。所谓“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就是欢庆仪式活动;而《吕氏春秋·古乐篇》中的“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头足以歌八阂”则为宗教仪式歌舞。
很明显,早期展示性歌舞更多地体现了音乐的仪式、宗教功能,用以满足人的仪式、信仰精神文化需求,故不以审美鉴赏和娱乐享受为基本目的,因而在礼仪程式、艺术形态、展示场所、表演路径、演示内容上与舞台表演差异很大。但展示性歌唱毕竟带动了娱乐功能的演变,促进了艺人和演艺形式的诞生,为其成为后世奴隶主的享乐工具奠定了基础。仪式、宗教、民俗歌唱的实用意义远甚于审美意义,多有特定文化含义,因而不可能作为表演和审美的内容,所以这类歌唱也不属于表演艺术范畴。
宫庭歌舞和都市小调是歌唱审美演变和行业分工的关键。音乐娱乐功能在奴隶社会得到全面释放,奴隶主财富和王权统治的增值,使骄奢淫逸成为贵族的生活时尚,宫廷歌舞因此脱离民间盛行于上流社会,歌唱沦为了贵族的享乐工具。但专职艺人的出现,却促成了演唱与欣赏的分离,完成了歌唱表演的初期演变。
与此同时,民间歌舞表演逐渐兴盛,继而出现了卖唱行艺,它们常由民间职业、半职业艺人在城镇市集、街头巷尾、游览胜地为人们演唱。不过俚俗歌曲的趣味迥异于宫廷音乐,并因反映大众心声受统治者排斥,甚至被当作“郑卫之音”加以禁绝。城市经济的繁荣,使徒唱民歌产生了意趣变异,曲调委婉缠绵,情感细腻缱绻,渐为和乐歌唱替代。都市小调深受仕宦、商贾、文人青睐,更吸引文人参与创作,因而情趣、格调、品味日趋风雅。
宫廷、小调歌唱多为待客、宴宾、聚会、家乐,卖唱的表演性歌唱,常在殿堂、沙龙、广场、酒肆、茶馆现场表演,由于不用舞台而无法引出表演程式、仪轨和舞台要素的变革,所以不算真正的舞台艺术。但娱乐因素的渗透,审美需求的滋生,欣赏与表演的分离,职业、商业表演的出现等,均为舞台歌唱表演艺术的演变做好了前期准备。
戏剧才是舞台艺术的奠基者,它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情节、显示情境”,自“古代的宗教礼仪、巫术扮演、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有机组成的综合艺术。”戏剧艺术门类众多,与歌唱相关的有歌剧、音乐剧、戏曲等。戏剧艺术专为舞台表演设计,是集合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艺术。戏曲歌唱技术、风格与歌剧艺术差别很大,却共同促成了舞台表演转型,使歌唱步入舞台表演轨道。而曲艺说唱因其与戏曲相近,属于简约版的戏剧或表演性文学。
戏剧歌唱的特点是以舞台为表演中心,戏剧情节、人物、场景均在舞台上演绎,还融合了化妆、服饰、行头、道具、舞美规制,可进行情境、场景、演唱、对话、道白的切换,并增加了与角色对应的表演和声部系统。曲艺与戏剧互有异同,但表演者可出演多重身份,却不必随角色变更服饰、扮相,而仅以嗓音、语言技巧区分,说唱舞台及其表演更加简约,却增加了自弹自唱、说噱逗趣、口技杂艺的变化。总之,是舞台的出现打造了舞台艺术,推动了歌唱表演属性的根本转变。
歌唱表演艺术属性在现代科技推动下加速发展,扩音、唱片、广播、电影等不但拓宽了表演舞台,还解决了音响传播和保存问题,录音、录像、电视、视频、网络技术,能随时记录和再现表演信息,电视联播还能让异地歌手同屏演出,观众却只需居家实况观摩。舞台和受众的无穷放大,使全球都能近距离欣赏大师的演唱。影视手法和MTV技术,无限拓宽了时空延留、传播、互动的疆域,极度强化了艺术家与受众的联系。现实舞台日趋多元化、外景化、实境化和巨型化,舞台艺术属性得到充分张扬,预示着未来歌唱表演艺术的前景一片辉煌。
总之,歌唱艺术并非与生俱来地享有舞台表演属性,它先后经历了由人类原始情感交流,向自娱娱人、表演展示、审美鉴赏、教化修行、宗教礼俗、职业分工、卖唱行艺、舞台表演、综合艺术、现代科技的演变。然而,即便是在今天,民间依然存活着非表演性的乡野态歌唱,所以我们应根据歌唱艺术的历史阶段、发展水平、存在方式、文化性质,结合具体歌唱形式、门类、品种等综合要素,确认其艺术属性的类别归属。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因简单武断而导致观念认识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