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艺术特色

2011-08-15 00:42魏宝丽
飞天 2011年24期
关键词:飞天莫高窟画像

魏宝丽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早在战国时期,敦煌曾被乌孙,月氏,匈奴占据,是少数民主聚居地,敦煌成为争夺的地盘。敦煌艺术作为外来宗教艺术,进入中国敦煌之后,在题材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都受到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适应了敦煌的风土人情。所以莫高窟中的壁画、彩塑都以“非男非女”的菩萨,飞天和伎乐天的形象出现,是中原非佛教的民族神话题材艺术与西域佛教艺术的融合后高度想象力的产物,形成了中国式佛教艺术体系,成为具有敦煌特色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敦煌是历史的生命的遗迹,它的生动的历史精神在这些世间仅存的空间里闪闪发亮。

一、敦煌的石窟艺术

敦煌的石窟建立在鸣沙山东麓50多米高的崖壁上,洞窟层层排列。石窟分南区和北区,存有735个洞窟保存的是北凉至元代的多种类型的石窟样式。是表现和反映佛教内容和题材,用于僧俗礼拜供养的艺术。窟内内容包括佛教塑像,壁画等,它是佛教文化与艺术的主要载体。佛教宣扬“仁慈”,古佛经里称佛为“仁者”。孔子讲“仁学”,儒家称有德者为“仁人”。佛教提倡“虚心乐静”,《论语》里说“知者动、仁者静”所以“仁”和“静”是佛教和儒家共同的修养准则。敦煌艺术深受这种思想熏陶。在艺术内容和风格上,都融进了这种佛家和儒家的思想色彩。在雕塑和壁画中出现了仪容端庄,挺然直立,神情静穆和表现手法朴实的艺术风格。洞窟内有彩塑2200多尊,大多以佛讲法为主,弟子,天王站立两边,壁后天顶以其他小佛装点,佛身塑像造型生动,各个时代的塑像手法特点明显,服饰变化微妙,反映出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民风民俗。

二、敦煌的壁画艺术

敦煌壁画内容丰富,佛教类占绝大多数,按照内容,主要有尊像画、佛传故事画、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汉族神话故事画、佛教史迹画、经变画、供养画、装饰图案画等。此外,还有不少世俗生活画,如山水、动物、出行图等。敦煌壁画艺术博大而精深,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其所具有的史料价值已经大大超越了宗教意义,多学科的形象资料价值,认识价值是无可比拟的,这也是它成为世界文化珍贵遗产的原因,被誉为“墙上博物馆”。

本生故事画。宣扬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如《释迦牟尼传记故事》等,其中许多是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经过佛教徒若干世纪的加工润色,附会到释迦牟尼身上。

因缘故事画。因缘故事画是宣扬佛门弟子、信男善女和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故事壁画。如《五百强盗成佛》《沙弥守戒自杀》等这些因缘故事画情节曲折,内容离奇颇有戏剧性民间性。

佛教史迹画。佛教史迹画是根据佛教历史史籍绘制的壁画。有佛教圣迹、瑞像图、感应故事、高僧事迹、戒律画等。其中包含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资料。这类画多绘于洞窟龛内四披、甬道顶部和角落处次要地方。还有的绘制在正面墙壁上。

经变画。又称变相或变,一般是大场面的绘制,通过图像的形式表现一部佛经的故事,是佛经的浓缩形式。例如85窟北壁的《药师经变》等画,均构图完整,气势恢弘,美妙无比,生动地表现了极乐世界香气缭绕,富丽堂皇,歌舞平升的景象。

说法图。没有一个具体的含义,礼拜的人看说法图形同佛在向他说话,在教育他、感化他。

山水壁画。作为衬托,山水画在莫高窟几乎每窟都有,每壁都存。敦煌山水画几乎包括了从江南水乡到北方大漠的所有奇异景致,其中也有个别专门表现山水的大型画像。

尊像画。主要是佛教崇拜的佛陀、菩萨、护佛神等供奉的各种神灵形象。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如莫高窟最早的弥勒说法图。另外,在莫高窟259窟中的禅定佛,正襟危坐,深入禅定,目张而凝视空茫,嘴角深陷露出微笑,表现了禅定中恬静的心境。加上单纯的色彩,圆润的阳刻线,形成淳厚的装饰美。

民族传统神话故事画。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这些壁画大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神话。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凤车出行。车上重盖高悬,车后旌旗飘扬,前有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所有这些特征都是佛教思想艺术中国化的表现。

供养人画像。供养画像也叫供养人画像。出资造窟者为了求福、祈愿,在窟内彩绘窟主(功德主)和家族成员的画像,就是供养人画像。供养画像内容有:一是以个人或者家族为单位。二是以“社”为单位的集体。在各类供养人画像中,前期主题是礼佛、祈福和修功德,晚唐以后则以炫耀家世和权势为主题《都督夫人礼佛图》,就是莫高窟供养图壁画中最精美的一幅。

三、敦煌壁画中典型艺术形象——飞天的艺术价值

佛教中,飞天是歌神乾闼婆和乐神紧那罗的化身,原是古印度神话中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他们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飞天意为飞舞的天人。飞天是敦煌的标志,敦煌中的飞天,都围绕在说法图故事画,以及四壁边缘、藻井窟顶、龛内彩塑周围。敦煌飞天借助云彩而不依赖云彩,凭借飘飘舞动的一群,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自由幻化,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北梁时期的飞天是莫高窟所见的最早飞天。此时的飞天的姿势比较笨拙,不太轻盈,有下沉感,姿态略显僵硬,有印度石雕飞天的遗迹。北魏时期,飞天形象逐渐向中国化方向转变。西魏到隋代是飞天艺术各种风格相互交融且发展时期,中原式飞天形象大发展,完全中国化意义上的飞天艺术形成。飞天的人物形象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长,面瘦颈长,额宽颐窄、直鼻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笑含情,手持各种乐器凌空飞翔。四周天花旋转,云气飘荡,颇显身轻入燕、自由欢乐之状。隋朝是敦煌飞天艺术发展的大转折时代,飞天造像一扫呆板与造型姿态的拘谨,身姿与飘带完全伸展,体态轻盈、流畅和自如。初盛唐时期的敦煌飞天艺术具有奋发向上、豪迈有力、自由奔放的飞动之美,这与唐前期开明的政治、强大的国力、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开放的国策、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唐后期和五代、宋及西夏、元代的敦煌飞天艺术,一则表现出程式化倾向,变化不大。二则其艺术成就无法与前期相比,总体上表现出一种衰退的趋势。隋唐时期,是飞天艺术发展的顶峰,完成了中国化、民族化、女性化、世俗化、歌舞化的里程。

[1]刘永涛.试论敦煌莫高窟艺术中妖魔鬼怪形象的塑造[J].社科纵横,2005,(4).

[2]沙武田.包罗万象的敦煌石窟壁画艺术[J].图书与情报,2006,(4).

猜你喜欢
飞天莫高窟画像
飞天之梦
莫高窟晚唐经变画乐器内容比较研究——以第18、12窟与第85窟为例
画像
飞天探月,永不止步
飞天之路
人间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
画像
酒坛飞天
莫高窟里看藻井
莫尼卡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