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丽
浅析中学音乐课改革
■唐晓丽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音乐欣赏方式已呈现多元化格局。随着广播、电视、网络、CD、MP3等多种音乐信息传播途径和介质的丰富和更新,学生从社会和家庭中所接受的比音乐课堂里多得多的音乐信息使得他们的音乐生活呈现出十分纷繁复杂的情况,良莠混杂、雅俗交织,音乐教育如果不能适应这种新的形势,给学生的音乐生活以必要的指导,那就难以达到音乐审美的教学目的。
中学音乐课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目的单一的状况无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适应新形势对于音乐教学的要求,文章根据中学生的特点,以《音乐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导,结合课本内容,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音乐是一种易于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应侧重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生理上与心理上的共同体验过程,必须通过教师在听觉感知、视觉感知乃至肢体感知等诸多方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欣赏、歌唱、演奏等音乐活动中入情入境、声情交融。音乐是律动着的声音,对音乐这一韵律符号的解读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单纯的讲授只是理性层面上的鉴赏,而音乐更为重要的特质是感性,通过聆听来感受音乐美的愉悦是一种最直接也最彻底的欣赏方式。
音乐借助于悦耳动听的音响以及精致巧妙的表现形式作用于人们的情感,因此培养、训练学生对于乐音序列的音乐听觉感知是音乐课堂上的首要任务。培养音乐听觉是发展一切音乐能力的基础,要让学生深入体验音乐情感必须进行听觉感知的训练。只有使他们具备了音乐的耳朵,方能领悟到音乐语言诸要素所表达的情感。在音乐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在听觉中对音乐的长短、高低、强弱、音色进行大量的具体感知外,还应选择古今中外表现不同情感的优秀音乐作品让学生反复倾听,在分辩上述乐音特性的同时,把这些乐音所形成的节奏、旋律、调式调性、速度力度、和声织体等音乐语言加以分析体验,增强对音乐作品本身情感内涵的理解。
音乐是听觉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艺术都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音乐形象常以模拟,象征等手法,把人们的生活景象用音响表达出来。辅之以良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欣赏中,结合视觉功能创设图像、动画以及MTV、演唱会实况等视象性、具象性的音乐情境能让学生眼观耳闻,产生联想、扩展思维,身临其境般在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在歌剧、舞剧、音乐剧等的欣赏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更好,它可更加直观地展现剧情的发展,使学生不仅感受音乐美,还享受到剧情美、背景美、语言美、形体美。对于中学生而言,音乐教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主要还不是一种知识传授,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内心的体验,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获得最直接的审美体验。
语言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语言的能力。在有时限的音乐课堂上,教学语言应紧扣教学内容,没有语言组织,东拉西扯,随意发挥的音乐课是难以吸引、激发学生兴趣的。所谓“慧于心而透于言”,音乐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以概括性的语言、精炼的词汇引导学生,教学语言应做到精练、准确,句句有含义、有灼见、对重点难点、对学生不懂不会的问题还要做到细致深入,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细致地钻研教材,特别在备课时就要有组织课堂语言的准备,并选择最好的表达方式,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思维保持连贯统一,顺利实现音乐教学的环节转换,提高教学效率,起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效。
古语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擅用疑问语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此语点明了疑问在知识探索中的作用。以疑启思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把握设疑环节,巧用学生的好奇心,运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提问,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激发探究知识的愿望,让他们带着一种心理上的期待去学习。艺术教育不能容忍平铺直叙的说教,运用疑问语,激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中去,无疑是进行音乐美育教育的良好手段。
音乐教育相较于其他一些学科而言,其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模糊性,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反复体会和琢磨,才能理解和掌握。因此,音乐教师使用教学语言时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并合理运用形体语言,会使音乐课堂教学语言如美妙的音乐作品一般,带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它会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情感,使语言美和音乐美达到完美的统一。作为音乐教师,在花大气力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应加强对教学语言的研究。音乐教师准确形象、富有激情的教学用语,对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会起到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中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结构是在多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音乐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延伸、拓展和重组。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音乐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使音乐教学同其它艺术类课程之间相互融合成为一种可能。应当加强音乐与相关文化相结合的教法研究,从根本上将音乐课从学科教育向全面育人的轨道上转移,这种转移意味着音乐课要有一种不同于学科教育体制下的全新特征。音乐课应以音乐为载体,以音乐中丰富的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音乐文化为学生探究的主要目标,以学科的相关文化为支撑,从而形成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育人的新型音乐教学体系。
人类文化的孕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融合到分化、再由分化步入新的融合的进程。“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音乐”、“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都是揭示音乐与相关文化关系的话语。语言与音乐同源,文字与绘画同宗,歌、舞、诗、乐一体,是人类文化的普遍现象。文化门类之间不是相互孤立而是交汇融合、相济相长的,音乐与相关文化的交融,是人类文化之旅的必然现象。能使学生感悟到蕴涵着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开放的音乐教习内容,必将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利于产生综合效应,完善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结构。
音乐教学应当拓宽与音乐相关的文化范畴,用丰富的文化诠释多彩的音乐。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过多地注重音乐学科本位的学习,忽略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因素,也就不能深刻地领悟音乐的人文内涵,这是一种缺憾。刘承华先生在《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中说:“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被限制在理论的知识性传授和形式的抽象分析方面,使音乐教育成为悬浮在表层的纯技术操作……在普及教育中,它只能使人民获得音乐的种种技巧,而很难得到对音乐的深层的鉴赏能力与美感趣味。造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将音乐与文化分离”。从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在音乐教学中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结合的重要性。
总之,要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师必须多费心思,勤于动脑,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考虑学科特点以及教材内容,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好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热情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之中去,使课堂成为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广阔天地,从而使学校美育跃上更高的台阶。
武汉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