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老舍《茶馆》的悲剧效果

2011-08-15 00:43张祥明
群文天地 2011年7期
关键词:茶馆老舍悲剧

■张祥明

《茶馆》是一部悲剧,是老舍戏剧的顶峰之作,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中的经典,被西方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作者选取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朝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演绎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一、茶馆的悲剧命运

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朝末年,裕泰茶馆如同青年人一样朝气蓬勃,红火热闹。在这种表面繁荣的景象下折射出封建社会死亡之前的回光返照。来这里的人无可奈何地做着各自的事情:

刘麻子:“说说吧,十两银子行不行?你说干脆的!我忙,没工夫专伺候你!”

康六:“刘爷!十五岁的大姑娘,就值十两银子吗?”

茶馆本是人们喝茶聊天的场所,可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卖儿卖女的交易所,人民贫困到了极点,竟然连自己的亲生儿女都无法养活,映射出社会黑暗、经济萧条、民不聊生,这就注定了茶馆“死亡”的悲剧命运。

第二幕: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裕泰茶馆如同一个中年人,上有父母,下有妻儿,即使拼命地努力也肩负不起持家的重任。

李三说:“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反映出人们对时局的不满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巡警:“王掌柜,孝敬老总们点茶钱,请他们到别处喝去吧!”

唐铁嘴:“我改抽‘白面’啦。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第三幕: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裕泰茶馆如同一个老年人,即使有年轻人的心态,可必定还是苟延残喘。

王大拴:“爸,您真想要女招待吗?”

王大拴:“您着急,我也着急!可是,您就忘记老裕泰这个老字号了吗?六十多年的老字号,用女招待?”

最后在静静的茶馆里出现了下象棋茶客的声音:“将,你完了!”这句话是第一幕的结束语,这句话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茶馆命运的结束。

二、人物的悲剧命运

《茶馆》剧中共有7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这些人物中,由于王利发特殊的身份,秦仲义和常四爷独特的人物性格,在全剧中从始至终多次出现,他们和茶馆一样有着相同的命运,第一幕展现了他们青年的“风光”,第二幕展现他们中年的“挣扎,第三幕展现他们晚年的“悲哀”。

王利发是一位散发着浓郁悲剧气息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馆掌柜,是全剧的中心人物。他精明干练、善于经营,他胆小怕事、逆来顺受。善于见风使舵,是一个“做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的生意人。但是,到了第三幕,他这样的顺民“小老板”却找不到立足生存之地,被逼上吊自尽。

秦仲义是茶馆的房东,人称秦二爷。第一幕出场时,秦仲义,穿得很讲究,满面春风,走进来:

秦仲义:“拆了!我四十年的心血啊,拆了!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抢去我的工厂,好,我的势力小,干不过他们!可倒好好地办哪,那是富国裕民的事业呀!结果,拆了,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最后一幕出场的秦仲义(秦仲义进来,他老的不像样子了,衣服也破旧不堪。)与第一幕出场的他相比,判若两人。在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绝境中,他对自己的一生做出了自嘲式总结:“现在我明白了!……”

常四爷是个旗人,是吃俸禄的“铁杆庄稼”。他个性刚强耿直,富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他不善于做“点头哈腰”之类的事,一辈子不求人,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他一生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欺侮,然而,他满怀爱国热忱,在那个可诅咒的世道里硬是救国无门,壮志难酬,饮恨终生。他在全剧末尾悲愤地说:“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最后,他只能借撒纸钱来凭吊晚年,来咀咒这个吃人的旧社会。

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各自都怀有关于生活的理想,或宏大,或卑微,或崇高,或平庸,然而最终都无法摆脱被毁灭的命运。体现出老舍颇具现代意味的人生感悟:在一个荒谬的社会里,“任何实现理想的企图都将成为笑话。”正如曹禺所说:“《茶馆》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悲剧。在那种年代,坏人嚣张,好人只有死路。而那些想拯救中国,又终无前途的人,他们的悲剧是没有看到真理的悲哀。”

三、社会的悲剧命运

老舍在谈《茶馆》时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以人物命运的沉浮变化,来反映时代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向,是《茶馆》深刻思想性的鲜明体现。

作者通过茶馆的悲剧、人物的悲剧演绎出整个社会的悲剧。

第一幕中:“顺子!爸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么办呢?你不找个吃饭的地方,你饿死!我弄不到手几两银子,就得叫东家活活地打死!”

乡妇:“哪位行行好?要这个孩子,二两银子!”

从这段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是黑暗与腐朽的,以至于卖儿卖女这样的社会悲剧不断上演。这个黑暗的社会需要“改良”,然而强大的黑暗势力极力阻挠改良的进行。

崔久峰:“难说!很难说!你看,今天王大帅打李大帅,明天赵大帅又打王大帅。是谁叫他们打的?”

王利发:“谁?哪个混蛋?”

松二爷:“可是,谁要咱们旗人呢!想起来呀,大清国不一定好啊,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

第三幕最惨,北京被日本军阀霸占,老百姓非常痛苦,好不容易盼来了胜利,又来了国民党,日子照样不好过,甚至连最善于应付的茶馆老掌柜也被逼得上了吊。

“大清国要完!”这个声音宣布“大清帝国”的末日来临,敲响了几千年封建制度的丧钟。老舍是通过这三段戏构成的悲剧性的历史,为那个永远过去了的时代,写下了最沉痛的葬歌。

四、茶馆悲剧的延伸

《茶馆》最可怕的悲剧体现在:悲剧的世袭和传承。小宋恩子和小吴祥子世袭了父辈特务的职业;小唐铁嘴世袭了唐铁嘴相面的营生,做起了“天师”;小刘麻子继承了刘麻子拐卖妇女的恶习,有过之而无不及,开娼院,最终兼并了“裕泰茶馆”……中国人民在将陋习和苦难一代代地沿袭。老舍先生正是用这种滑稽而又真实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苦难的根源。他在试图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有一代人觉醒了,中国也便有了希望!

[1]周光凡.《茶馆》的主题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J].戏剧艺术,2005(3).

[2]吴素娥.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撞击下—论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与悲剧品格 [J].阴山学刊,2002(12).

[3]吴义勤.解读老舍经典—茶馆的人性变奏[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

[4]舒乙.我的思念关—于老舍先生[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2).

[5]李润新,周恩源.老舍研究论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0).

猜你喜欢
茶馆老舍悲剧
解人之难的老舍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成都老茶馆》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老舍的求婚
画家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清雅茶馆
在济南,重寻老舍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