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建
寻找刘三娃
文/章 建
调查的结果还原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两个飞车抢夺的贼在银行门口抢了刘女士的包,刘女士晃过神来高呼抢劫时,飞贼的摩托车已经开出去五六十米远了。路口的监控拍下了接下来戏剧性的一幕,一个粗实的汉子回头看了看,然后提起手里的自行车对准两个飞贼的摩托车抡过去,正中目标,摩托车轰然倒地,两个飞贼被砸得晕头转向,束手就擒。
现在,大家都在寻找这个英雄式的抡车汉,因为,他仅仅在监控的视频中出现了一分钟。
刘女士在镜头里说,那包里有整整二十万块钱,是拿去给丈夫换肾的救命钱,一定要找到这个恩人。
市民纷纷在镜头里说,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有勇有谋,临阵不乱,过瘾啊,都赶上美国大片了,一定要找出来给我们大伙瞧瞧。
我在镜头里说,请大家帮忙寻找,有知情者或认识这位见义勇为者,请联系电视台,或者110指挥中心。
媒体和网络的号召力是强大的,在排除了一些人和锁定了一些人后,最后的目标直指一个叫刘三娃的人。
最先肯定抡车汉是刘三娃的是建筑工地的工头,电话里说,你们别找了,那镜头我看得真真的,就是刘三娃,他是我们这里的泥水工。我大喜,我的摄制组大喜,一个民工做了一个英雄做的事,这个新闻有的做了。马不停蹄地赶到工地,工头说,这个刘三娃,做了好事还不留名,走走,我带你们去找他。
刘三娃,刘三娃,你下来,下来!工头冲着正施工的楼顶扯大嗓门喊。有人扯大嗓门答,刘三娃不干了,昨天就回家了!我愣住了,工头一听也愣住了,咋回事情,先停停,都下来都下来!
二十几个工人都围在我周围,很好奇。我把摄像机里的监控画面又放了几遍,大伙一致说,没错,就是刘三娃那货呀,真牛哦!工头说,前天俺们刚发的工资,这货招呼不打就走了,真是的。刘三娃哪里人呢?大伙齐齐摇头,哪儿的人我们不清楚,我们都是劳务市场叫来的临时工,不过听口音应该是河南H市一带的。
事情告一段落,再查已毫无意义。几天后领导说,市里对这个事情很重视,准备树立个典型,人还得找啊,他不是叫刘三娃吗,不是河南H市口音吗?我说,是。领导说,那你们就去H市找,先到当地公安部门,这事说难也不是多难的事。
H市公安局户籍科的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听完了我的介绍又反复地看了我提供的影像,然后开始在电脑里找人,叫刘三娃的全市没几个,且年龄长相均不符合,我有些失望。户籍科的同志说,您别急,只要他是我们管辖范围内的人,我一定能给你查出来,现在我们给你做人像比对,名字只是个符号,相貌才是识别一个人的关键所在。我无法不相信现代科技的神奇,仅仅几秒钟,结果就出来了。
所有在场的人盯着电脑呆住了,刘三娃不叫刘三娃,叫刘魁。户籍民警叹了口气,他已经五年没回过家了,家里只有个快八十岁的老娘,眼睛已经瞎了,一直靠政府的救济活着,唉,这个刘魁能干出这样的事情,真是想不到啊。我说,我也想不到会是这样啊,我去看看他母亲吧,毕竟这个母亲不容易啊……
刘魁的家与其说是个家不如说是几间残砖破瓦,被一片林立的蒿草包裹着,与周围一栋栋挺拔的商品楼比对,给人以感官的刺激。看见我们的拍摄,周围的住户纷纷向我们靠拢过来,人们开始七嘴八舌,哎,是不是她儿子被逮起来了?是不是政府要拆这几间房了?我径自走进昏暗的屋内,突然传来一个老人恶狠狠的骂声:要拆我的房,你们的铲车就先把我老婆子碾死!出去!滚出去……
……
领导电话里急切地问,找着刘三娃了吗?
我说,找着了,他母亲就在我眼前呢。
领导很欣慰,找着了好啊,能带回来做期节目吗?
我说,不能。
怎么回事,为什么呀,你做做工作嘛。
唉,我说,刘三娃是个农民,五年前他的宅基地被强征了,因为达不成补偿协议遭强制拆迁,他一时怒起,持刀砍伤了两名拆迁工后潜逃,至今未归案,是个网上通缉犯……
电话那头没了声音,我想象着领导的嘴一定张成了O字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