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王立光
让诗歌照耀生活
辽宁/王立光
在2010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我收到了本书编者发来的电子稿,邮件的标题是“诗意营口”,我想:这不仅寄寓着编者和诗歌作者们不断产生、延伸的新的希望,也代表着对于新诗在新世纪里的希望。
营口,是辽河的入海口。清中期以来,营口便成为辽宁乃至东北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商贸的发达促使营口的文学艺术事业十分活跃,文人雅士集会,诗词书画传流。历史上的营口胸襟是开阔的,眼光是开放的,文化的底蕴是厚实的。延续至今,营口的地域文化仍然活跃开朗,好文风雅的人文因素仍是主流。改革开放给了营口新的历史机遇。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文化艺术亦呈现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
这本诗稿,是营口诗歌学会和营口开发区党工委宣传部、鲅鱼圈区文联举办的新年新诗会的全部诗稿,作者不仅涵盖了营口地区著名诗人如李秀文、曲文学、王爱民、翟营文、赵树发等,还邀请了张同吾、曾凡华、李小雨等国内著名诗人加盟,提高了这本诗集的含金量。可以说,这是近几年我看到营口编辑最好的一本诗集——这里有柔情似水的清唱,亦有慷慨激扬的抒发;有对人生的冷静思考,亦有对社会的深入剖析;有对故乡泥土的眷恋,漫天飞舞的雪,亦有长大后我是一名警察一个检察官的坚强;有对祖国秀丽河山的吟咏,亦有对重大事件的讴歌。让我们敞开心扉共同接受那诗歌涓流的滋润,感受那诗歌美妙旋律的育养,享受诗歌无穷魅力的熏陶。
我国本就是个诗歌国度,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诗是让人心灵震撼的惊雷,是催人奋进的号角,是让人淡泊名利的美酒,是才子用来展示自己个性的画板。诗歌是文学的一大样式。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风起于青萍之末,作家脚下的土地就是他创作的源泉。诗集展示了作者们的辛勤思考,越读越有味。诗集有很多可贵之处:一是生活味很浓,多是写家乡,赞美家乡,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像李秀文的《鲅鱼圈印象》、阿亚的《山海广场印象及以外》和《情走海东》两组诗都是,这类诗歌占了诗集的绝大部分;二是细节感人,如果没有深入细致对生活的观察,是很难写出这样画卷一样的诗句的,如王爱民的《柴草垛》、《一个倭瓜的一生》和王晓飞的《二姑家的粮囤》等,充分展示了诗人捕捉细节的能力;三是意象奇特、丰富,语言通而不俗,如曲文学的《水煮白菜》、《用眼睛握一下》和王爱民的《天天把月亮揣在身上》等;四是昂扬向上,格调高雅,把诗歌跟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以及自己熟识的环境联系起来,笔触置于时代的大风大浪中,如赵树发的组诗《心灵的震动》等。
真正的诗人不仅认真审视所处的时代,积极投身入沸腾的生活中,而且积极发声,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和影响他人。本诗稿的各位作者就是这样的诗人,他们率性而为,厚积薄发,倾心而作。用真诚和感恩的心去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去感受时代大潮带来的心灵的冲击,不做观潮者,勇于立潮头,以一颗诗人滚烫的心,挚情地去讴歌沸腾的生活。
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提升民族精神,今年将在全省开展“红诗辽宁”活动,这是繁荣群众文化的形式创新。红诗辽宁的“红”,提出了活动的思想性,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诗”提出了活动的艺术性,就是不断提高诗歌的艺术水准;“辽宁”提出了活动的群众性,使活动切实起到凝结人心提升民众的作用。这本诗集为“红诗辽宁”活动开了好头。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就是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语言美妙,具有音乐旋律。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和全国比,营口也是一样,连续几年创造了多个全省第一,不仅是开发区,还有高新园区、沿海产业基地等各个县区也是飞速发展。但是,和沸腾的生活比起来,我觉得,文学艺术事业并不完全相适应,特别是诗歌头几年尤其有点冷落,不仅写诗的,读诗的人也少了,原因当然很多,但就总体创作来说,远离生活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多了一点。缺少令人激情奔放,荡气回肠,有气势的诗句。因此,缺少震撼力和感染力。诗歌的魅力弱化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不仅震撼了世界,也震醒了诗人,振兴了诗坛,诗歌成了人民群众抒发感情、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最好的文学样式。这个转折再一次给人们提出了个问题:诗是怎么样产生的?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贴近生活,从自然朴实中来,加以美的升华,便是诗。诗是人们抒发自己情感表达心声的最好的工具。我最近读到一篇散文,作者说:“诗,始终属于极少数人。”我觉得这个观点是值得商量的。好诗就在人民群众中。那些激荡人心的绝妙佳句都产生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
魏武帝说:“诗言志。”我说还有“诗励志”、“诗铸魂”。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数千年来,一直被广大劳动人民所称颂。中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宋词,千年以来使多少文人墨客所向往。你听那诗仙“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呐喊;诗圣为穷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高呼;还有号称诗鬼的李长吉,“天若有情天亦老”的长叹…… 诗的意境是多么好啊。这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好诗才能真正起到言志、励志、铸魂的作用的。言之无物、无病呻吟的诗是发挥不了这个作用的。
当然,写出好诗来并不容易,需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提高,需要不断地在深入生活感悟生活中修养和积累。陆游,在他作的《示子遹》中阐述了这种思想:“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稍悟,渐若窥弘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依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是陆游1208年(南宋嘉定元年),他84岁时创作的,不久他就去世了,这是他的文学遗嘱。陆游认为,写好诗,不仅仅是需要从“诗”上学,其生活阅历,操守、品德、精神世界,同样是要创作出好诗来的“功夫”,而这些真功夫则是需要在社会生活实践的身体力行中、在探索求真的历练感悟中才能获得。
有了诗歌,使生活有了品位,有了高雅和高贵;有了诗歌,使生活有了质量,有了激情和燃烧。让诗歌照耀生活,让诗歌照亮生命,让人们生活在诗歌中,与诗歌相伴,那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