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艺术观对当代艺术家的启示

2011-08-15 00:47梁维科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大众文艺 2011年21期
关键词:尼采艺术品大众

梁维科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300)

尼采作为西方哲学史上有争议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影响了几乎现代哲学的所有流派。尼采与音乐家瓦格纳的特殊关系,使他在打破传统形而上学和倡导新哲学道路上特别衷情于艺术。笔者希望从尼采在不同时期对艺术、艺术家与艺术大众的哲学思考中找寻对当代艺术家有益的启示。

一、艺术家应注重社会生活体验

艺术家通过体验生活,才能把对生命的体味与感受熔铸于艺术的创作之中。“尼采、海德格尔和福柯都认为,从生命的角度理解艺术,艺术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从艺术的角度理解生活,生命是艺术的自我创造。”[1]一方面,艺术品的审美源泉来自审美主体的直接生活经验。正如尼采所说,艺术的本质必须从人自身去寻找,因为只有人才是美的。“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全部的美学都建立在这样一种简单的事实上,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2]另一方面,美感的产生或者说审美的源泉来自艺术作品中反映了主体的生活经验。“我们只尊重人类的力量,只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对艺术作品的偏爱的第二个根源:艺术作品是人的产物。”[3]艺术公众只要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生活轨迹,哪怕只有一点点相似,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获得了美。“艺术在这里是一种猜谜,它让猜中者为自己的机敏和聪明而获得快感。然后,人们在最粗糙的艺术品那里回忆起经验中曾使他们感到愉快的东西……就能产生巨大的愉悦,这时候人们将这种愉悦归于艺术。”[4]348美感的产生就如同一种有审美功能的猜谜,是在表面的非理性中寻求理性,这一过程不能摆脱人们直接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中,艺术家的生命体验和自由意志才能真正合而为一,为艺术品的创作及其公众的艺术鉴赏提供所需的一切素材。“艺术家们在这里已经可以有一种更精细的嗅觉,他们只不过完全知道恰恰随后他们不再‘任意地’做任何事情而必要地做一切事情,他们对自由、优雅、全权、创造性的设置、支配、形成的感觉达到了其高度——一句话,必然性和‘意志的自由’随后在他们那里是合一的。”[5]233艺术家的创作与实践密切关联。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表达的那样,要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唯一的条件就是伟大的歌德早已指出的那样,无论你们的头脑和心灵多么广阔,都应当装满你们时代的思想感情。

二、艺术家既要把握灵感,又要重视积累

在艺术创作中,作者突然的灵感、直觉对艺术创作的成功确实功不可没。但创作中的灵感并不神秘,并非如个别艺术家所说的那样,好像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在没有任何事先的内心努力后就产生了,把灵感的降临看成是一个奇迹。“艺术家有一种兴趣,即相信灵感,相信所谓的神启;好像艺术作品、诗歌、一种哲学的基本思想等的理念如一道神恩之光从天上照耀下来。”[4]119-120实际上,任何艺术创作都是作者辛苦劳动的结果。“‘蓄极积久,势不能遏。’经过长期生活体验积累和不懈的艺术追寻,灵感会不招自来,登门造访。”[6]147好的艺术家或思想家要从自己的多件作品中进行筛选和组织。即兴的创作要与严肃认真的工作结合起来。如果有艺术家把所有创作激情都归于灵感,那就是“人所共知的欺骗”,资本是一点点积累的,绝对不是突然的从天而降。“将创作开始时的那些兴奋不安的因素、盲目摸索的混乱因素、专注的梦幻因素统统引入艺术,作为一种欺骗手段,煽起观众或听众心灵中的情绪,使他们相信完善者的突然出现。”[4]115-116艺术家丰富的知识储备、对审美对象的洞察、强烈的创作冲动、创作过程中反复的思考、对作品最后的甄别与筛选等,这一切都是成就一件成功艺术品的重要条件。对此,尼采有清晰的认识:“所有伟大的艺术家都是伟大的工作者,不仅在创造发明中,而且也在拒绝、筛选、改造和编排中孜孜不倦。”[4]120任何偶然出现的灵感背后都隐藏着必然性,即作者长期的思考与辛苦的劳作。离开作者的汗水片面夸大艺术创作中偶然的上天恩赐,那是艺术家在故弄玄虚。

三、关注艺术品的“生成”,正视艺术的异化

艺术作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如同世界的变化发展一样,是一种不断生成的过程。“但是你不可以有志于美,你得成就于美——在无辜和盲目中,没有任何好奇心理地。”[4]421在“成就”美的过程中或者说在艺术生成过程中,没有主体的积极参与,自然界不会也不是以美的方式呈现出来。“于是这个世界就渐渐不可思议地生成得如此丰富多彩,如此令人吃惊,如此意义深刻,如此富有情感,它获得了色彩——可我们却是着色者。”[4]27尼采就是在动态中看待世间万物的,所以把艺术也看成是一种无限的生成过程。艺术的本质可以说绝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因主体思想的变迁而不断建构的。所以,当代艺术家应该把艺术这种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看成是一种生成、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尼采认为,艺术正在发生异化。艺术作品所“表达”的自在的美或人为的美,只不过是人理性、意志、心理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当这种评价逐渐转化为“常态”时,艺术品就逐渐变成了独立于人之外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或者给人以某种意义的“意识以外”之物了。艺术的异化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艺术作品的异化。一方面,艺术愈来愈非感性化,逐渐向理智或理性靠拢,我们的艺术变得越来越理智,另一方面,我们的感觉变得越来越精神化了。人们更多地去发现一件艺术品代表了什么、反映了什么和预示了什么这样一种形而上的问题,而忽略了事物本来的存在状态。“事实上,我们所有的感官现在都由于它们立刻追问理性,也就是说,追问‘它意味着……’,而不是追问‘它是……’,从而变得有点麻木不仁了。”[4]145尼采把它看成是一种退化。因为艺术品应该更能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不是凌驾于事物之上。其次,伴随着艺术品的异化,艺术家也逐步趋于异化。“当一种形而上学——神秘哲学的迷雾成功地使所有审美现象都变得不透明的时候……艺术需求就越变回到粗俗的饥渴中去,这时候艺术家则试图以越来越大的代价满足这种饥渴。”[4]319传统形而上学让艺术鉴赏变得模糊不清,艺术品之间的比较也变得没有标准界线。然而现实的人对实用的、“粗俗”的艺术的渴求,催化艺术家为了迎合这种需要而随波逐流,成为这种艺术的提供者,尼采把它称作是艺术家的“异化”。对于当代艺术家来说,通过艺术品市场的动作来扩大影响,实现作品的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应该坚持对艺术本真的不懈追求。

四、艺术家应胸怀宽广,提倡创新而不是树立权威

尼采认为,艺术家应该有宽广的胸怀,通常表现为平凡和低调。“在一个平庸的艺术家的后面,甚至常常——找到一个很值得注意的人。”[5]190对于标榜为权威的艺术和艺术家,比如瓦格纳的音乐及其本人,尼采给予辛辣的讽刺和批评。尼采把它看作是“艺术的晚霞”,曾经的辉煌已逝,消失的命运无可挽回。“人们不久将把艺术家看作一种壮观的遗迹,将给予他我们轻易不给我们同一类人的那种荣誉,就像给一个了不起的陌生人那样,以前时代的幸运就依赖于他的力量和美……太阳已经落下,但是我们生活的天空仍然因为它而灼热放光,尽管我们不再能看得见它。”[4]154艺术家的过分虚荣与自傲非但不能成就伟大,反而会使艺术家在自己营造的虚幻王国内迷失自我。“我以为,艺术家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因为他们过于虚荣,把心思全用在倨傲上。……也许,他会永远落寞地生活在那里,但他意识不到这个!他过于自负、虚荣,因此不可能意识到。”[7]如果艺术家能以一种谦逊的姿态看待自己的艺术,他才可能创造奇迹。“任何一个艺术家,只有当他懂得俯视自己艺术的时候,只有当他懂得嘲笑自己的时候,他才会达到自己的光辉顶峰……”[5]167

尼采倡议要向过去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们学习,但不是在他们树立的权威下一味的模仿而放弃创新和超越。“只有我们的血液才能使它们同我们说话。真正的‘历史’演说可以幽灵般地同幽灵去说。——人们不是通过让每一个词、每一个注解待在原地不动的那种无益的畏缩不前,而是通过帮助它们不断重新活过来的积极尝试来尊敬过去的伟大艺术家的。”[4]351对于一名艺术家来说,他的灵魂需要不断接受和尊重新鲜的和陌生的事物,在前人的肩膀上以自由和超越的心去创造新的世界。针对瓦格纳音乐的“权威”和“独断”,尼采期望在艺术领域出现多方竞争的局面,让艺术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不是任由一种“权威”长期占统治地位。“在一种艺术的发展中,最幸运的情况是:好几个天才互相制约;在这样的斗争中,通常比较弱小和温和的人也被赐予空气和阳光。”[4]121-122

五、艺术家要善于提高大众的鉴赏水平

尼采认为大众的审美诉求并不高,满足这种审美的需要也很容易,但是仍然建议艺术家提高大众的鉴赏水平。大众从个人生活现实出发,只要能从艺术中获得一点愉悦,他们也会感到满足。这种满足来自于简单与纯粹,没有评论家那种吹毛求疵和严肃苛刻、无须拥有找寻“意义”、“启示”的眼睛和心灵、无须面对权威的震慑,只要艺术品中流露出一点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痕迹,美感随即产生。“大众无疑拥有某些你可以称之为艺术需求的东西,但是这种需求很少,满足起来很容易……谁像真的似的谈论较为深刻的需求,谈论大众方面未满足的艺术渴望,谁就是在胡说八道或是撒谎。”[4]362-363当大众通过自己的审美而获得愉悦后,可能会成为该艺术的忠实信徒,他们的狂热追捧与膜拜成就了艺术家的荣耀。虽然他们对艺术理论知之甚少,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的热情。“一个艺术派别的真正的狂热信仰者是那些完全非艺术的人,他们甚至没有探究过艺术学说和艺术才能的基本原理,但是却最强烈地被一门艺术的所有基本效果所打动。”[4]353

叔本华曾经提出过艺术需要“理想的观众”。“在我们看来,一个观众,如果他能把他看到的当作艺术,才会更加理智,才会增长才智,就愈能把艺术做品当作真正的艺术来看待。就是说,从审美角度来看,他就愈是理想的观众。”[8]所以,让大众有能力和才智去理解和欣赏一件艺术品,是艺术品成为大众审美客体的一个重要的逻辑前提。大众要掌握一定艺术相关的知识,否则艺术对他们来说就不会成为对象。马克思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9]如果一种艺术不被或不能被大众所理解,就会出现尼采所描述的这种尴尬:“最伟大的大师手中的小提琴在房间太大时也只不过发出一种唧唧声;这时大师和任何笨拙的蠢材就没有什么两样。”[4]133所以艺术家在创作之余,还应提高大众对艺术的鉴赏水平与层次,艺术家应与大众同时进步。“要不然,在高高在上的遥远地方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与不再能达到那个高度而最终灰溜溜地爬下来来到比以前更低处的观众之间就会一下子出现巨大的鸿沟。”[4]129如果艺术家不再提高大众的欣赏水平,那么大众就会迅速“下跌”,曲高和寡将会成为最后结局。“艺术家在想象上、思维上、感情上能把艺术公众带多远,艺术家就写到什么程度、创作到什么程度、探索到什么程度。”[6]204

[1] 吾敬东,刘云卿,黄家瑾.对话:哲学与艺术[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9:17.

[2] 尼采.偶像的黄昏[M].卫茂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4-135.

[3]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79-80.

[4] 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灵的书[M].杨恒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尼采.论道德谱系•善恶之彼岸[M].谢地坤,宋祖良,程志民,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6] 丁亚平.艺术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7] 尼采.快乐的科学[M].黄明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1-162.

[8]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1.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5-126.

猜你喜欢
尼采艺术品大众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如果垃圾变成艺术品,你还舍得丢弃吗?
“格言中的体系”——尼采的“反哲学”及其写作
大众偶像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不再羞于自己
艺术品
艺术品被盗
大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