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油画的民族化

2011-08-15 00:47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山东青岛266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9期
关键词:气韵民族化油画

林 旭 (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青岛 266000)

到现在油画在西方已有五个多世纪的历史了,而其真正在中国的历史也就是一百年,其间从传入中国到与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碰撞、融合、创新,油画在中国经历了本土化的发展历程。如何将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融入油画的创作中,使油画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画种,一直是中国油画家们探索的重要课题。在这样条件下油画界提出一项重要命题—“油画民族化”,就是要发展具有“民族性”“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中国油画艺术”。中国油画一直在进行着探索与尝试,并已经取得的一定的成就,而且民族化趋势还在进一步地深入。当代一批有使命感的画家也正在努力实践如:洪凌的意象风景油画,张冬峰的具有中国山水画韵味的油画风景等等。笔者认为油画的民族化应该是全方位的体现民族的特质,包括在形式,内容,和民族审美精神三个方面,并且笔者认为这三个方面的实践都同等重要,没有高低之分。

一、形式上的民族化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形式特点,如讲究水墨韵味,书写性,意象性,以及对气韵的高度重视、在这些方面已经有许多艺术家作出了探索,如祁海平、曹吉冈,洪凌等人把水墨观念用到作品中, 祁海平的作品充满了水墨的氤氲,扑面而来的墨色和挥洒的笔法体现出了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曹吉冈的油画风景也接近水墨,他在油画风景中挖掘黑色丰富而微妙的表现力,以油画笔触模拟水墨山水画中的披擦,充分发挥油画在表现空间深度方面的特长,使那些略似宋画山水局部的景物显得苍茫深邃。洪凌也不是简单地搬用水墨画的披擦点染,而是要把油画的色调和空间处理与中国山水的气韵揉合起来,在不强调景物的空间透视关系同时将笔墨观念用到作品中,使作品既具有现代绘画的平面性又有斑驳的凝重感。又如张冬峰对书写性的关注,强调好画是写出来的,从其画中线条的勾勒,加上国画山水的皴擦,明显可以读出其已将书法入画,并把笔意、笔法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当然上述几位的油画风格也是意象性的。“意象”一词,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主客体高度融合而往往超越客观物象的艺术表现特征。这个“意”,即意趣、思想、精神。“意”与“象”结合,以“意”为“象”,以“意”造“象”,造型上的“似与不似之间”,笔法上的“笔不到而意到”,发挥线条的作用,空间处理趋于“平面化”和“抽象化”,甚至吸收了中国画“计白当黑”的观念大块留白,色彩趋于单纯化等等,以体现画家思想感情,在于人格精神的蕴寓。在这方面老一辈艺术家如林风眠、刘海粟、吴大羽、常玉等,当代油画家如吴冠中陈钧德,尚扬,王怀庆,许江,贾涤非,王玉平,陈淑霞等等,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许多宝贵而丰富的经验。南齐艺术评论家谢赫所提出的“六法论”在一千五百年来一直被作为中国画论的金科玉律,影响着中国历代画坛,成为历代国画家和批评家的必修课。而“气韵生动"一条被放在“六法论”之首: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在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当然也有不少画家正在追求这种“气韵生动"的绘画品质。在很多意象油画家们的作品中就有对“气韵生动”品质的体现,如赵无极的作品,在其画面中始终可以让人感觉到有难以言状的“气韵”贯穿其中。在赵无极的意象油画作品中体现出了他本人对中国传统绘画中“气韵生动”的理解,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他的绘画无疑是成功的,而这种成功又主要结实在对中国绘画中“气韵生动”的追求上。

二、内容的民族化

内容的民族化被提到的很少,但笔者认为其实它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因为其中在一个侧面承载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生活空间。人物画如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壮士》,董希文的《苗女赶场》《哈萨克牧羊女》,靳尚谊的《维族老人》《塔吉克新娘》,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王沂东的《深山里的太阳》《蒙山雨》《山喜鹊》,忻东旺的《探索者》,风景画如刘海粟的《北京前门》,吴冠中的《鲁迅故乡》、《景山公园白皮松》,张冬峰的《故乡的河》,洪凌的《秋江泛舟》,历史题材的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陈逸飞和魏景山的《蒋家王朝的覆灭》,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等等都是其中优秀的代表.可以说百年油画在内容上已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风貌。这体现了艺术家对自身社会文化土壤的关切,这是一项艺术形式重要的民族特征之一。

三、民族审美精神的体现

中华大地广阔壮美,民族多样,并且经历了长期的农业文明,产生了独具特点的民族性情,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崇拜和亲和,对生命和宇宙形而上的认识,使其追求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此观念下中国画的哲学思想是道,何为道?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我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中包括人与绘画,故绘画也是由道而生。老子认为道的更高境界是自然,所以说"道法自然"。自然对于道来说,是更根本的东西,也是人所取法的最根本的对象。这就在艺术上要求师法自然,而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下需要自然和人浑然融解,无所谓我,无所谓自然,物我两忘。这种观念注重生命及其精神的体验,超越物质世界去感悟生命的及宇宙世界,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在此精神中的生命是虚静的,“因为解消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及与欲望相勾连的知解,而使心的虚静本性得以呈现,这即是打开了个人生命的壁障,以与天地万物的生命融为一体。”,虚静的生命追求的是返璞归真,呈现的是纯素之美也就是所谓的逸格或平淡天真,这就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修为的最高境界。虚静的平淡天真的纯素之美是我们民族文化中追求的大美,也是油画民族化的重要内容。其中之方法当然是“心师造化”,“当法自然”。

笔者认为以上三方面是“油画民族化”应有之意,并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油画才能成为真正中国的艺术形式,并承担起承载中华文明的使命。

[1]中国画论辑要(增订本).周积寅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

[2]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商务印书馆.2010.

猜你喜欢
气韵民族化油画
万类霜天(油画)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油画去哪了
气韵生动的传承与发展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油画《惊涛拍岸》
楚雨的油画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