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莹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淮北 23500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代设计观念有着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道都强调的观点。
儒家提倡“天人合一”,他们认为人类的情感、思想能与万物相呼应。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儒家的“天人合一”即“人的自然化”,以物比德。儒学的这种思想反映到造物理念上,就是通过仿效自然万物来表达设计理念,而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将自然宇宙跟人的思想品质联系在一起,并在作品上体现出儒家对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比如在设计手法运用寓情于景、寓义于物,把设计作品作为人格的象征,以花草树木日月星辰来隐喻和象征人的思想情操。
道家也主张“天人合一”。这里“天”是指自然,自然是万物之本性,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天,不应违背自然界的规律,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融洽和谐的,而不是对立的。庄子极力赞美天地万物的自然有序,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地同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庄子•天道》)。”《老子》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中产生,而道是顺乎自然,顺乎天的,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造物是效法道的,那也就是效法自然的。“大巧若拙”(《老子》第四十五章):在老子看来,真的巧并不在于违背自然规律而达到目的,而在于顺应自然,在这种“无为”中自然而然的实现自己的愿望。这种目的与规律的高度协调,便是“自然天成,巧夺天工”,天然的美是其他人工的美所无法比拟的,自然界那巧夺天工鬼斧神工的美,是任何能工巧匠无法效仿的。
中国传统的造物文化崇尚简约风格。主张淡泊宁静、闲雅恬静的审美情趣。器物以简约为美,提倡顺物自然,反对过多的雕凿和文饰。道家崇尚天然淳朴、简约淡雅,道家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在庄子看来,自然朴素无雕饰的朴素之美才是理想之美,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老庄设计思想中,崇尚自然,顺物自然是其核心内容,庄子认为“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按照事物的自然本性发展,让其保持原有的形态美。
道家反对人为的审美艺术创作,主张原始自然,认为人为的创作痕迹是一种刻意的雕凿和夸饰。在道家看来,最美的艺术是没有人为的天然艺术,以“自然无为”为标准来衡量世间的美与不美。
在中国古代艺术设计中,用与美的统一实际上就是文与质的统一。即以孔子“文质彬彬”论为一派,以墨子“先质而后文”为一派。孔子强调的是文质的和谐一致,也即是形式与内容的一致。也就是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设计应该不偏不倚,“文”与“质”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以用为本,同时又注重人性,尊重情感的精髓。
与孔子不同,墨子则主张“先质而后文”,所谓“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墨家美学思想提倡以实用为美,墨子将美与效用联系起来,反映在设计理念上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造物应当体现人文关怀,墨家的观念是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因此他追求实用节俭,反对奢华浪费,“非乐”、重实用,认为真正的美是必须与效用相联系的,以功利为标准来看待美,以实用来衡量一切,否定文采美饰。实用是第一性的。墨家的观念是以朴素、简约为美,否定雕琢艳丽之美,注重其实用性,也更为之平民化、生活化。
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们实践的过程就是在创造着自己的历史,这其中就孕育着文化的延续。任何一个时代都会产生符合这个时代的文化,先秦时期儒、道、墨的美学思想以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独特传统的美学智慧和艺术精神,它表现了古人包容天地、涵盖万有的宇宙情怀,人与自然高度谐和、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正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传统美学思想的完美体现,它们对于现代设计的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张少康.《先秦诸子的文艺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2] 袁济喜.《和:审美理想之维》[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