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敏 李绪洪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广州 510090)
中山大学,于1924年建立,学校前身为孙中山首创的国立广东大学。1952年,中山大学与原岭南大学合并,组成现在的中山大学,校址设在原岭南大学旧址康乐园。岭南大学是1888年由美国人创立的一所教会大学,其沿革为格致书院、岭南学堂、岭南学校、岭南大学、私立岭南大学。
中山大学共有四个校区:南校区、北校区、东校区和珠海校区,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本论文以南校区的建筑色彩为研究对象,运用《常用建筑色》的标准色卡与建筑表面对照,直接获得H(色相)V(明度)/C(纯度)值,进而进行综合统计,以分析其建筑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的选取情况。
南校区所在地为康乐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走进南校区,宛如走进了一座时代建筑的殿堂。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如一件件艺术品分布于校园各处,默默地讲述着中山大学的历史,营造了独特的、具有鲜明美学特征的建筑环境。现存南校区的建筑群,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既有校园建筑格调的统一性,又有设计手法的多样性,形成了古典雅致又不失现代感的校园氛围。按照时间顺序和建筑色彩形式,中山大学南校区的建筑色彩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折衷主义时期、古典复兴主义时期和继承发展时期。
1904年,岭南大学迁至广州河南康乐村,改名为岭南学堂。1904年到1928年期间的建筑带有明显的折衷主义风格,这类建筑采用了“仿中国传统式”或中西结合的方式,并结合了岭南地区的气候条件和民居特色。这一时期的主要建筑为马丁堂、格兰堂、怀士堂、荣光堂、十友堂、马应彪招待室所(现为博雅学院)、黑石屋、爪哇堂、陈嘉庚纪念堂、张弼士堂、史达理科学纪念大楼等。
从整体外观上来看,折衷主义时期的建筑墙面均为砖石本色,不加粉刷修饰,以青灰色或红色为主,上覆中国式大屋顶,屋顶上主要为绿色琉璃瓦,屋身上点缀以黑漆色的门窗,显得古色古香。人们经过校园内的大道时,呈现在眼前的是砖红色建筑与绿色植物、碧蓝色的天相融合的画面:在蓝天下用一色的红砖,中间辅助以些许的绿色,同时又和黑漆色的门窗相呼应,再配以植物的绿色,形成了蓝与红、绿与红、绿与灰黑之间的对比协调关系,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染和成熟的稳重感,从而形成南校区古朴典雅的校园建筑色彩效果。
1928年以后,美国建筑师墨菲(Murphy)所设计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得到了巨大的成功,受到了社会的认同。在这一社会风尚的影响之下,1928年至1936年期间,中山大学的建筑出现了复古主义的倾向。这一时期的主要建筑为墨菲设计的哲生堂、陆佑堂、惺亭和黄玉瑜设计的广寒宫等。
哲生堂和陆佑堂两幢建筑大量地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哲生堂的一层和陆佑堂的一、二层均为红砖墙体,上面的柱子为深红色仿木形式,柱旁的墙体为黄色,与屋顶的蓝色搭配,色彩明快醒目。惺亭的屋顶为蓝色琉璃瓦,支持屋顶的是八根仿木构深红柱子,南北均为大片草坪,从而融入青草、绿树、蓝天、白云之中,丝毫不显突兀。广寒宫的屋顶为绿色琉璃瓦,墙体为砖红色,另有十根朱红的仿木圆柱穿过两层楼,将屋身分为十一个开间,整个建筑隐藏于绿树丛中,使建筑显得更为朴素沉雄、内蕴深厚,同时更具亲和力。南校区这批具有复古主义风格的建筑,其色彩的变化并没有显得不自然,相反,在绿树的掩映下,透出更加浓郁的古典气息。
1936年以后,南校区的建筑色彩进入继承发展时期。早期红砖墙体的建筑色彩并没有在这些新的建筑中受到破坏,而是得到了延续和传承。但是,新的建筑色彩风格并不是对早期风格的一味模仿,而是在继承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有些许变化。这一时期的建筑主要有:外国语学院、测试大楼、文科大楼、英东体育馆、管理学院善思堂、岭南堂、永芳堂、地环大厦、伍沾德堂、中山楼、曾宪梓堂、逸夫楼、学生宿舍楼等。
外国语学院、伍沾德堂、管理学院善思楼以红色为主色调,以白色作为调和,整体效果简约大气。曾宪梓堂、学生宿舍楼、中山楼则以白色为基调色,红色作为点缀色,红色与白色的配合既与校园的传统建筑色彩相统一,又在统一中多了些变化,显得轻松活泼而富于美感。永芳堂的整体色调是白色的,建筑前矗立有黑色的中国近代十八先贤铜像。英东体育馆的外墙为纯度稍高的砖红色,辅之以墨绿色的幕墙和黑色的玻璃窗,并以小面积的白色作为点缀,红、墨绿、黑、白的巧妙融合,突出了该建筑与其他建筑的用途不同,并使整个建筑既具有古典韵味,又显得生机勃勃,极具现代气息,特别容易吸引参观者和行人的眼球。岭南堂结构巍峨,崇光闪烁,外墙全部为蓝色玻璃。
岭南堂的蓝色和其余建筑红色的对比属于原色对比,是最强的色相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压迫感。因此,蓝色玻璃外墙的岭南堂单独看来十分光鲜亮丽,但是放在群体建筑中则显得跳跃和不协调。永芳堂的外观几乎全是白色,辅助色和点缀色面积过小,对于建筑整体配色影响极小,使建筑显得沉闷、单调、无生气。
综上所述,中山大学南校区1936年以前的建筑均以红色为主色调,红色的运用使得建筑沉稳凝重,而中间穿插着的绿色、蓝色和白色又打破了其中的呆板和宁静,使得整体建筑风貌和谐统一而又极具古典韵味。1936年以后的大部分建筑虽然还是以红色为基调色,但是有些建筑只顾突出个性而无视其他建筑,与周围建筑群色彩不协调,违反了多样性统一这一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显得比较突兀。
浮华的时尚,历久弥新,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中山大学南校区1936年以前的建筑色彩体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底蕴,透露出岭南建筑所特有的人文气息,既有第一眼的美,更有第二眼的美,建筑味道醇厚,充分创造了一个高洁、雅致的教书育人环境。在21世纪的今天,在高校扩招的浪潮下,如何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创造出一个赏心悦目、实用舒适并具有浓厚的人文价值的校园环境,成为设计者们迫切关注的一个问题。高校建筑的设计者应在设计中做到单体建筑色彩和建筑群色彩的统一、建筑色彩与校园环境色彩的统一、建筑色彩与校园文脉的统一、建筑色彩与地域性的统一,并在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地使之趋于完善。相信以后的中山大学校园会更加光彩夺目、更具魅力!
1.陈飞虎.建筑色彩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常用建筑色[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3.董黎.岭南近代教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陈洋.中山大学校园传统建筑风格评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5(26).
5.张军波.高校校园建筑色彩系统分析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6.柳秀者,陈小辉,赵立珍.大学校园色彩景观规划与设计探析[J].福建建筑.2009(2).
7.周皓.高校校园色彩景观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