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松 熊 微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
人类的产品设计历史可以分为以技术革新为主的导入期、强调产品性能的发展期、注重外观造型的成长期和关注产品人性化内涵的成熟期四个阶段【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关注不再是它的功能是不是强大,外观是不是漂亮,而是开始关注于产品所能带来的心理体验。交互设计对“人”和“人的行为”的研究也正在逐渐展开,最终使产品实现“可用性目标”和“用户体验目标”。
目前对交互的研究和分析也主要是从这两方面进行,而忽略了交互设计中的用户体验。用户体验(UE)是一种纯主观的在用户使用一个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2】。在交互中要更注重用户的感觉、情绪、精神上的体验,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下意识行为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发生的行为,但却很少被人所认识。下意识行为究竟有什么特点?它和“反思水平”交互设计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呢?目前对于交互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行为水平”,即可用性研究。而对“本能水平”和“反思水平”的研究还比较少。交互设计中的本能水平和反思水平的研究其实与用户的体验是息息相关,对交互设计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评判和参考价值。好的设计就是将本能水平和反思水平都进行细心的观察,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需求。本文章将下意识行为引进“反思水平”交互领域中,对其在设计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下意识行为是人不自觉的行为趋向,是人在长期生活中的经验、心理作用、本能反应以及心理和情感的暗示等不同的精神状态下的自然流露的客观行为,即人们习惯上所说的“小动作”【3】。随着设计的发展人们对下意识行为也开始展开了研究。深泽直人的《不为设计而设计》和Jane Fulton Suri的《Thoughtless Acts》都对人的下意识行为进行了探索。
下意识行为作为单独研究对象体现出客观性、本能性、反射性、经验性,不知觉性、非目标导向性等的特征之外,在导入设计研究领域之后更展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利用潜力,这些新的特点为用户体验的实现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为交互设计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4】。人类的许多行为是意识无法觉察到的,比如在日常的场景中许多人会抖动雨伞、转笔等等。我们可以把这种下意识行为看作是一种人与物互动过程,而这个过程我们是不会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可能存在的交互方式呢?这种交互行为下的无意识行为,就是使用者在与产品的互动。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在等车时无聊的时候人们会低下头去玩弄自己的手机,游戏机打游戏时我们的身体会不自觉的随着游戏手柄摆动等等。这就是用户与交互产品交流时发生的小动作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交互过程中的下意识行为。
在交互领域中,设计的产品怎样才能使使用者没有思想上的负担,引起人们的直觉无思考认识对设计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下意识行为来解析物与人之间这种最真实自然的行为,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将其融入于设计中,提升产品交互的可用性。行为水平最严重的问题是产品在使用时给操作者带来的思想上的负担和操作的挫败感。这种行为交互问题的出现追根到底是用户心智模型和设计模型之间的差距所产生的执行鸿沟和评估鸿沟。填补认识鸿沟的有效方法就是下意识行为所要做的。
交互设计是一个发现需求、解决需求、平衡矛盾的过程。在当前产品种类尤其丰富的时代,发现需求显得比解决需求更有挑战性,这也是衡量设计师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通常不会轻易表露出对物的需求,除非万不得已才会使用物。例如,今天我们出门时却意外发现外面在下雨,这时我们会下意识的寻找一种可以挡雨的工具,于是人们就发明了雨伞。这种需求很明显,我们可以称其为“显需求”,但有些需求不是那么被人所觉察。例如当我们收起湿漉漉的雨伞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做一个“甩”的动作,这种不轻易觉察的需求就是“隐需求”。许多优秀的设计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下意识行为在其交互上的应用。Iphone自推出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究其原因在于在独特的交互方式,重视下意识行为在本能体验方面所体现的潜力,将我们平时操作物体时一些下意识的行为,很好的应用于在其交互方面。操作Iphone我们不难发现多点触摸、滑动等等新技术在其中的应用。玩过Iphone赛车游戏的人会发现,设计者将我们在操作时下意识的左摇右摆的行为转换为一种操作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体验方式。
反思水平的设计注重的是信息、文化以及产品或者产品效用的意义,表现为用户体验中所提到用户对间接体验的诉求。反思水平与提供的个人感触和热情的交互有关,这包括接近的感觉、团体的感觉、存在的感觉、个人价值的感觉、交互的感觉,还有更高层次上情感的或许甚至是友谊、关怀的感觉【5】。
交互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交互双方的理解能力。下意识行为虽然是我们人类的本能水平的活动,但它背后所包含的心理需求可以通过设计师的设计,进一步融入较高层次的情感交流中才能展现出它的价值。交互的性质依赖于交互双方相互理解的能力,这是不容置疑的。我们通常可以解释动物的情感,同样它们也可以解释我们的情感状态。这种双向理解是可能的,因为我们的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具有共同的生命起源【6】。下意识行为和交互行为的交集就是要有好的示能性,而它常常表现出轻而易举,不需要深刻的思考。好的交互产品要实现用户的间接体验,增加我们的情感。例如我们的手机如果只是在进行打电话等简单操作时才有反应的话,那么它只是简单的通讯工具。而如果对我们一些下意识的一些小动作也做出相应的反馈的话,那么这手机就具有了生命的体性。因此下意识行为并不是由基本功能操作目标引起的,而是源于我们自身的一些隐性的情感需求,这种需求也是产品表现的前提。只有通过对下意识行为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才能在交互的领域中让使用者进行无思想负担与产品轻松地交流。这些年,设计界对无印良品的深泽直人的“意识核心”理念给予很高的关注,掀起了一股显示能的热潮。物体的示能性是人们下意识行为发生的基础示能性使得行为者在对物体与环境的信息进行提取时不需要经过理解和分析加工过程。生态学方法认为,对示能性的感知是一个直接的过程,它与意识下的行为发生有着直接关系【7】。
结语:交互设计中,我们除了要研究感官体验外,直觉的心理也影响我们的交互方式。而当前对本能意识的研究还一直是个空缺,这不仅是因为本能的表达形式对研究者着来说难以捕捉和发掘,还在于我们自身对交互设计的研究不够深入。因此我们要深入探索下意识行为的价值,更好的将其转换为设计资源。
【1】【3】张乃仁.设计辞典口川.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7】费钎.李世国.下意识行为在交互设计中的价值.包装工程.2009
【4】华梅立.交互设计中的原璎构建研究.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008
【5】Donald A.Norman.情感化设计口川.付秋芳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琼斯.麦斯顿.移动设备交互设计.奚丹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