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茜文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以“绵三山而带群湖,枕伏牛而登江汉”而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公元前272年,秦设南阳郡,刘邦约降其守,非武力占领南阳,之后刘秀又发迹于南阳。这期间,南阳的冶铁、水利、农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宫廷王朝,豪门贵族的生活奢华享乐,酒舞相伴,就连黎明百姓也相继效仿。由此,乐舞成为汉代人文化娱乐中的重要元素,随着物质经济水平的提高得到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丧葬“以厚为德孝”的思想观念日益加深,汉人为祭奠死者生前与寄望死者来世不惜费时费工,兴修画像石墓、石棺、享堂等,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实物资料。
南阳汉代画像石中“乐舞图像”的表演形式
汉代时期,南阳的乐舞艺术不仅受当时中央王朝的重视,而且汇合了各民族,以及当时西域传入的种种热烈生动,浪漫率真的艺术形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盘鼓舞,长袖舞,建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以下就其类型予以分析与叙述。
从南阳市东关李相公庄出土的许阿翟墓志画像石,一名男子即舞者,其姿态舞手舞袖,右腿弯曲,其脚下有四个倒置而放的盘子,四盘两侧又各有一鼓,显然是舞蹈中为增添效果所用的舞具。舞者合着乐曲的韵律或旋律穿插于盘子之间,或脚踏盘子,由于盘鼓结合相配与舞蹈,所以称为“盘鼓舞”。作为舞具的盘和鼓在画像中出现的数量无固定,如山西绥德出土的盘舞图像中有九或十个盘,其中一个是鼓是盘难以辨认。山东沂南县北村出土的东汉乐舞百戏画像石,图中有七盘一鼓,故有人因此图将此类舞蹈称之为“七盘舞”。与“盘鼓”之称相比,“盘鼓”更具概况性与代表性。
长袖舞是汉画乐舞图像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丰富的舞蹈。其艺术形式大可分为三种;即独舞、双人对舞、群舞。独舞画像中通过服饰与舞姿的不同,时而舒缓,婉约;时而豪爽奔放。双人对舞是“以舞相属”,通俗解释就是汉代人的交谊舞。《宋书•乐志》曰:“魏晋以来,尤重以舞相属,相属者代起舞,尤若饮酒以杯相属也。”一般在宴会上,酒酣极乐之时,先由主人起舞,然后邀请客人起舞,被邀者必须从席上或榻上起身以舞相报。然后再以舞相属他人。如此循环反复,尽兴而罢。[1]三人以上的舞蹈被称为群舞,这类长袖舞场面生动显示出汉代舞蹈恢弘而舒缓,柔美而狂放的艺术特色。
建鼓舞史书上记述很少,但南阳汉画像中有很多一边敲击建鼓一边跳舞的画面。建鼓舞,所谓“建”,按《仪礼•大射仪》中郑玄的注释,“建犹树也”,意识是树立着的鼓,即在鼓的中间穿上一根长长的木柱,然后把木柱树立(固定)在鼓架上。鼓的历史颇为久远,传说夏后氏时,鼓底装有四足,故名“足鼓”。发展到商代,鼓身正中穿一根柱子,叫“楹鼓”。[2]与建鼓比较,商代的楹鼓应该就是汉代建鼓的前身。
建鼓舞是一种富有粗犷,豪放之美的舞蹈。其特点是:画面中以一鼓,两人组成。两人站在鼓的左右两侧,表演者既是舞者又是演奏者,舞蹈表演与乐器演奏融为一体增加了技巧的难度。现河南南阳画像艺术馆中收藏一块表现建鼓舞的画像石,画面正中是建鼓,建鼓两侧各有一人,从发式上可知,均为男子,他们手上各执舞具,边敲鼓边舞蹈。动作幅度较大,场面十分热烈。
南阳画像石中的巾舞与长袖舞及其相似,区别在于巾舞仿佛长袖而实非长袖,长袖舞中袖与舞衣为一体,而巾则分离与舞衣,是舞者舞蹈时手执的舞具。其舞衣之“巾”有长有短,也可推测巾舞应是从舞长袖发展而来的。南阳县石桥出土的画像石,左起一舞者侧身举臂,弯腰曲膝,另一舞者单手倒立于樽上,中间一舞者高髻束腰,手持长巾,踏节而舞,仿佛通过手臂,手腕及腰身和腿脚的腾跳奔跑,带动长巾或短巾的翻转变化,舞出各式各样的绸花。达到舞者仅用双臂或双袖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现在的西藏舞和京剧中的甩袖舞仍保留着这一遗传下来的传统风格。
傩舞是由原始社会图腾舞蹈发展变化而来驱鬼逐疫的面具舞。王建中先生在《南阳两汉画像石》一文提到:在汉代,除夕之日,要举行一种击鼓驱疫疠之鬼的仪式,谓之“逐疫”,亦曰“傩”。由此,傩舞也可以解释为举行大傩仪式时,特有的驱鬼逐疫的督导表现形式。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举行大傩仪式时,需选中黄门子弟十岁以上,十二岁一下一百二十人为“长子”,手持腰鼓。身穿黑红色衣服,仪式的领队称傩头,又称为方相氏,头戴面具,面具上装饰有四只金黄色的眼睛。傩头手持刀、盾,身披熊皮,率领由人装扮的十二兽,边呼叫边逐鬼。又据《尚书•益稷》载:“鸟兽跄跄”,“凤凰来仪”,“击石打石”,“百兽率舞”。其中,“鸟兽”“凤凰”“百兽”皆指舞者在大傩仪式舞蹈中所用面具的造型。所以傩舞又被称之为“面具舞”,或有称“象舞”(即象人之舞,假面之戏)。
以上是南阳石刻画像上常见到的舞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的,《隋书•乐志》:“牛弘请存卑、铎、巾、佛等四舞,与新伎并存。因称四舞。按汉魏以来,并施于宴食。”可推测《巾》《拂》《兆》《铎》为当时四大乐舞。巾舞以上已有简述。“鞞舞”,又叫“鼗舞”,鼗,又作鞉,鞀,其演出特征是舞者持鼗导引。“如鼓而小,有柄,两耳,持其柄摇之,则旁耳还自击”。[3]可见,兆鼓的形状即现在俗称的拨浪鼓,在舞蹈中可能具有引领众舞的作用。所谓“拂”,即“拂尘”亦即拂子,用鹿尾或马尾做成的拂除尘埃的器具。[4]它的特点是有柄可执。萧亢达在《汉代乐舞百戏研究》中提到:“《拂舞》所执之舞具——“拂”,其形制亦当与“鹿尾”、“牦牛尾拂”、“绳拂”接近,且有柄可执。”虽与巾舞类似,但是质料不同,故称“拂舞”。对于“铎舞”的相关文献及资料甚少,还有待进一步考究。
注释:
[1] 苏岩.《长袖婆娑舞汉天》[J].中原文物.2001年第4期.
[2] 吴曾德.《汉代画像石》[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84页.
[3] 《说文》“鞀”,段注引《周礼》注文.
[4]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一版,第6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