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在中国还将走多远

2011-08-15 00:47姬长友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大众文艺 2011年13期

姬长友(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1.引言

印象派绘画,是指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以法国为中心风靡欧洲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印象主义绘画现象。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为马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莫奈、西斯莱及后印象派画家凡•高、高更、塞尚和修拉等人,印象派主要特点:1、反对学院派模式和反对浪漫主义空幻激情的印象主义画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通过画家直接观察所带来的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2、侧重描绘他们所感受到的现实,描绘他们周围的生活。他们的作品记录的大多是瞬间印象,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活场面和自然景物,不追求构图的完整性,而追求偶然和率真的效果。3、他们对物象的形较忽视,而侧重视觉印象和光色效果,因而轮廓线减弱,外形朦胧和模糊。他们用色排除黑色,运用纯色,追求色调的高明度,为新印象主义奠定了基础,也为形式主义和抽象主义开导了先河。

印象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途径大致有三条,一是借道日本对中国艺术家和理论界的影响,二是中国艺术家直接到欧洲(主要是巴黎)学习所接受的影响,三是艺术家、文化人和美术理论家对包括印象主义在内的西方近代艺术的翻译介绍。印象派在中国的开始传播时,中国处于混战的年代,因此传播缓慢,人民思想还比较保守。正如吴冠中回忆他少年时期听到人们对欧洲现代绘画的评价是“远看西洋画,近看鬼打架”;他去参观刘海粟画展,展览会上有文字提醒观者“须离画十一步半”观赏……这种种说法都反映了当时中国公众对印象派以及西方现代绘画的片面印象。

到了解放初期,对印象派的态度是批判的,认为是资产阶级的艺术观点,不表现劳动人民。解放后,教学上开始讲条件色,这才涉及印象主义,并且讲究户外写生,讲究光和色的变化等等。也直到此时印象派的创作技法才在中国学院的教学中被广泛借鉴与应用。所以说印象主义早期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依托学院来传播和发展的。印象派自传入中国之日起,不断发展和完善,现阶段,大部分画家创作的灵感来自“书”,来自于理论,不免有点本本主义的倾向。我们是否真正理解“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呢?是否真正体会到当年印象派画家为何苦苦追寻光的变化?

2.印象派绘画在中国现阶段出现的几点问题:

2.1 关于时代风格问题

每一时代的美术家,都以特殊的方式记录下该地区该民族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时代风格是指该时代具有普遍意义的主流风格,而主流风格的时代性取决于某一时代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产生的、占主导地位的审美需求和审美理想。影响时代风格的因素还有美术家创作美术作品时所先用的物质材料,包括创作工具和载体。

印象派是反对学院派模式和反对浪漫主义空幻激情而因运而生的,那么中国的印象派传入至今,它的目的何在呢?我们后代人看到的不过是绝大多数画家通过研究画册、研读印象派大师作品或许有条件的能直接研读原作,对印象派大师和作品顶礼膜拜,进而模仿或者直接移植,表面看来颜色绚烂,用笔生动,实则没什么内容。并没表现出在我国近百年来的时代风格,试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和21世纪中国的人文、时代、文化等是否发生了天反复地的变化呢?答案是肯定的。且看中国印象派的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呢,几代人创作的作品本质上没什么变化,对印象派的研究倒是越来越深刻,始终在研究印象派的构图、印象派的颜色等等,但并没有借助印象派的东西来表现我国时代的变迁的特点。在中国油画历史浅薄短暂,印象派引进之时,中国油画还处于萌芽状态,他没有可以反对的靶子,我想这可能是印象派在中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吧。

2.2 关于民族风格、地方风格问题

同一种艺术形式或内容,在不同的地区应该呈现不同的特色。一个民族或种群在某一历史阶段内,应当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如巡回展览画派,充分表现的俄罗斯本国的风土人情和民族风格。法国的印象派,也充分体现了法国所独有的民俗民风和地理自然条件。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民族风俗各不相同,地方特色也千姿百态。印象派传入中国也大半个世纪了,那么中国的印象派是否表现了我国民族的特色和风土人情呢,是否是千姿百态呢。答案是否定的。当然也有少数艺术家走出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风格,这也是其成功的原因吧,吴冠中先生的成功就说明一切。吴冠中先生以深厚的中华民族底蕴,成功的借鉴和发展了印象派。那么中国印象派在关注什么?或以一个什么势态走向新世纪?正如吴冠中先生评价卫天霖的作品:“卫天霖确乎是近印象派,但他主要是吸取了印象派色彩的省应关系,将这种关系融会到我们传统绘画、民间绘画和工艺美术的装饰色彩效果中去,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斑斓色调。 印象派的笔角偏于即兴,具不经意的轻快,而卫老用笔多锤炼、凝重。 如说卫老是印象派画家,他追求的却不是印象的流逝,表现的不是感觉的瞬间,而是凝固了的印象!”

2.3 关于个人风格问题

美术家的个人风格是其在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美术家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区域,必定有其独特的艺术审美思想。真正的个人风格,是艺术工作者的主观性与他生活的时代、地域、民族风俗等客观现实的反映。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并不是艺术家的主观随意性的表现,而是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对他身边的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是他在艺术实践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素养和艰苦努力创作的结果。当下许许多多的艺术家为了追求个人风格,而忘记了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例如,强调创作个性,它本应是自然形成的,而不像大多数人那样“急功近利”,作品不免有点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感。正如吴冠中所说:“笔墨等于零:脱离了画面,单独的线条、颜色都是零。笔墨不是程式化的东西。”正如印象派的画家创造印象主义一样,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感受,个人情感的真诚流露,不是为了追求风格而创作出来的。当下多数画家为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不择手段,标新立异,使其作品不够踏实。一心想创造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作品,不管适合不适合自己。应该像吴冠中先生所说的“摘掉面具”,真诚地展示本来面目其实是最美的。”

3.总结

无论是印象派,还是巴洛克、超现实主义,历史上所有的艺术派别,从被拒绝到被人民接受,都经历了历史的考验。今天,不仅是艺术,整个社会文化都在向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面对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年轻艺术家应该用自己的表现手段来表达个人的感悟,来吹响时代的号角。应当学习印象派的创始人们,敢于创造新事物的精神。作为当代的青年人,我们应当立足本国国情,本国的民族风格,努力探索,认真体会,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民族风格和个人风格的新时代的“印象主义”。

[1]范梦.美术概论[M]中国青年出版社.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3.1.

[3]约翰•雷华德.印象派绘画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4]库克.油画技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0

[5]冯远.传播于中国社会形态转变之际[J].光明日报,2004.11.9.

[6]沈行工.印象派绘画色彩的表现性[J].光明日报,2004.11.9.

[7]潘耀昌.印象派在中国传播的新高度[J].光明日报,2004.11.9.

[8]吴冠中.吴冠中谈艺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2.4.

[9]加香.马奈:画我所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