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 云南昆明 650101)
张爱玲,这个中国现代文坛上曾经的奇女子,中篇小说《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她著名作品中的两部,而这两部作品分别经过加工与改编,被先后搬上了话剧舞台,以一种“活色生香”的方式呈现在了广大观众与热爱张爱玲的“张迷”面前。在从小说到剧本的改编上,张爱玲两部代表作的成功改编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玫瑰与白玫瑰》,讲的是佟振保在两个女人之间,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在情欲和情感之间徘徊,纠葛,沉沦于俗世浮沉的一切的故事。情感上,他曾经是一个被人所称道的“柳下惠”。在结束英国的留学生涯归国以前,女友玫瑰“年轻的身体仿佛从衣服里蹦了出来,蹦到他身上,他是他自己的主人。”1但他在去巴黎游玩的时候找妓女;他在朋友王士宏的家里借宿,却又在王去新加坡经商的时候与王的太太:“红玫瑰”王娇蕊同居;在娶了孟烟鹂之后,他冷落她、嘲笑她、打击她,逼迫的孟烟鹂甚至用厕所来作为逃避的途径:“烟鹂得了便秘症,每天在浴室里一坐坐上几个钟头——只有这个时候可以是名正言顺的不做事,不说话,不思想;其余的时候她也不说话,不思想,但是心里总是有点不安,到处走走,没着没落的,只有在白色的浴室里她是定了心,生了根的。”2
在较早的时期的西方文学理论概念中,就有人把性格单一化的人物称为扁形人物,而把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称之为圆形人物。英国评论家爱·莫·福斯特认为:扁形人物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的。而圆形人物则是指单一性格结构的人物身上再多一个因素以至多个因素,也就是二重性格结构或者多重性格结构,而这种双重性格的形式恰恰就是佟振保身上所完美体现出来的性格模式,王娇蕊和孟烟鹂则是扁形人物的完美体现。
2007年12月到2008年3月,张爱玲这篇创作于1944年的小说被改编成了话剧,由田沁鑫指导,国家话剧院创作(编剧罗大军,主演秦海璐、辛柏青、高虎等),先后在南京、上海、北京、武汉、广州等地进行巡演。在跨越了整整64年的时空,人们不但可以从书上反复的阅读这些奇妙的文字,还能从话剧舞台上看到活色生香的两朵“玫瑰”。
在话剧舞台上,导演田沁鑫运用了两人同饰一角的方法,借以丰满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使得人物形象得到立体的呈现。两个振保,一个是贴着“好人”标签的振保,而另一个则是贴着“浪子”标签的振保。他们时而互相指责,时而激烈争吵,时而自相矛盾;他们是佟振保的两个分裂的自我。而同样的分裂也体现在红玫瑰和白玫瑰身上。热烈放荡的红玫瑰是个调情高手,而彬彬有礼的红玫瑰则是个能够斯文的用英语与英国贵妇交谈的女士。在白玫瑰身上,一个白玫瑰是恪守妇道的合格的家庭主妇,另一个白玫瑰则是会在丈夫不在家的时候与小裁缝偷情的“淫妇”。导演借助这种层层相扣,互相辉映的“参差对照”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鲜明灵动,人物形象也更加的真实生动,完美的体现了张爱玲原著的精髓。
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之中,《倾城之恋》是唯一一部以大团圆结局的爱情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白流苏和花花公子范柳原是一对“自私的男女”,白流苏渴望的不过是一场能让她在娘家“翻身”,能够捡回面子的婚姻。至于婚姻的对象,却并不是那么的重要。而对于范柳原来说,他要的仅仅也只是一个可以称之为“妻子”的女人。他们两情相悦,但是却又互相怀疑对方对自己的感情。于是,这对乱世中的男女在不断的“斗智斗勇”,在“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中较量着彼此的情感与意志。
1943年,张爱玲完成了小说《倾城之恋》的创作,1944年10月,她本人亲自将小说改编为话剧,共四幕八场,由当时上海滩当红的演员罗兰、舒适出演男女主角,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1987年,由香港导演陈冠中再次将《倾城之恋》改编为话剧,在香港大会堂上演。2005年,香港话剧团再次将《倾城之恋》搬上了话剧舞台,导演是毛俊辉,而改编者中除了陈冠中、毛俊辉以外,还加入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编剧喻荣军。2006年在香港重演之后,又到北京、美国和加拿大进行了巡回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在话剧版《倾城之恋》的开始,就展现了一个小高潮,将离婚回家的白流苏的生存处境明明白白的展现在了观众的眼前。在原著中,白流苏可以说是一个颇有心计的女人,她为了早日脱离白家,早日找到乘龙快婿,也为了报仇,在自己妹妹的相亲会上有意的勾引原本应该是自己妹夫的范柳原。此时的白流苏是一个更加复杂与矛盾的女性。在她的内心深处,既渴望着爱情的到来,又害怕受到更深的伤害,在遭到他人无情嘲笑的同时,还要在自己并未愈合的伤口上再添新伤。而在话剧中的范柳原也不再仅仅只是一个游戏人间,玩弄感情的“浪子”形象。范柳原在内心深处实则是一个十分聪明的男人,他非常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女人。范柳原需要的女人既不是萨黑夷妮那样的水性杨花,更不是白宝络那样的天真少女;而是像白流苏那样风情万种,却又不轻易显露在外的成熟女性。最后,范柳原在战火中与流苏失散后的寻找,是这个人物形象的一个大转折。一个曾经被冠以:“风流”、“浪荡”、“轻浮”标签的男人,却在战火后的废墟里千辛万苦的寻找一个女人,这与之前我们所认识的范柳原是截然相反的。这一刻,是范柳原真实性情的流露,是一种真实想法与感情的宣泄。
张爱玲笔下的《倾城之恋》是一个颇为“苍凉”的故事。张爱玲曾经这样说过:“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苍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3“‘苍凉’之所以有深长的回味,就是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悲壮是一种完成,苍凉是一种启示。”4
《倾城之恋》是一个关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苍凉的故事,是一个在红尘俗世之中苍凉的爱情故事。基于这一基调,在最新版本的话剧《倾城之恋》中,基本承袭和延续了原作的这一风格。
而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参差对照的风格也从小说中延续到了话剧中,从几个人物分裂的内心幻化到了表象。
总而言之,无论是《红玫瑰与白玫瑰》还是《倾城之恋》,都是当今话剧舞台上值得借鉴与称赞的改编作品。
注释:
1.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文集》第二卷.[M]安徽文艺出版社.第130页.
2.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文集》第二卷.[M]安徽文艺出版社.第158页.
3.张爱玲.《传奇》再版序.[A].张爱玲文集(第四卷)[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4.自己的文章.[A].张爱玲文集.(第四卷).[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1]童庆炳.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2]肖进.《旧闻新知张爱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3]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4]郭佳.《借田沁鑫的口说张爱玲的话》.[J].北京青年报.2008年1月21日.
大众文艺2011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