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岸的诗

2011-08-15 00:54左岸
新诗 2011年4期

左岸的诗

推荐理由:吾心即宇宙。左岸敏锐地观察着轰轰烈烈的社会现象背后卑微

而慌张的生命,用心刻录着震撼于他的人性历程与生命真实。疑惑、询问、挣扎、抗争等都是一种再现与介入。空灵又具象,渺小又宏大。每每透过一滴水见到太阳。在他的这些以及更多的诗里,你能找到认真的左岸。

一条小溪到拐弯的时候就不见了(组诗)

菊花香

牧羊少年的乌毡帽上

东风在寻找去年的好时光。蜿蜒而去的马栏河水

是大地的天空,比一颗盛满爱情的心还纯净

羊群或许接受了山巅的邀请

它们的蹄印留下善良

野菊花开了,开在没有人关注的地方

少年的胸怀很稚嫩

看什么什么都像远去的姐姐

他第一次感受到为别人担心也会流泪

一辆马车从我身旁的田野驶过

一辆马车从我身旁的田野驶过

它没有停止,也没有对苦菜花说声再见

对泥土的召唤,有不易察觉的颤栗

马车夫不知上哪儿去了

他的泪水还在马眼里汹涌,他的忧郁回到山岗

胡椒林一片美丽如风

我的父亲

总为一个领袖的目光芒所累

爱人很远,江山很凉

什么也改变不了马车的行进

空空的马车,缺少麦草味和土炕的夜话

如果你肯留下一只草鞋

我就是那只枯瘦的脚

一条小溪到拐弯的时候就不见了

不单是天空

比天空更辽阔的马蹄声看到了

从野妹子岭走下来的一条小溪

它明亮,年轻

它的心轻的像蝴蝶,身体没有留下任何花香

不知道怎么了

到村头拐弯的时候就不见了

年轻时死过一次的人是幸福的

对小溪也是一样

它把芳华献给了故乡

那些红绿的的人群,那些湿润的牧歌

那些坚定的有些摇晃的风

属于我最初翻看灶火的一次冲动

一张不易发现的脸

在灰烬里怀素多年

世界最美的音乐就是有人喊你的名字

的时候

父母把我们领到这个世界来

必有原因

古往今来,一切都是以个体完成的

个性使江山丰富多彩

使爱情不再孤单。首先承认我的存在是第一

是生活的圆心,然后伸出手来

把自己的温度献给别人

热爱自己,保护好自己

每天都在镜子面前欣赏一下自己

或者某天来自你的背后

请重新体会一次:

世界最美的音乐就是有人喊你的名字的时候

马语者

马栏河畔有名的马车夫是我叔叔

他的马鞭黑又亮,甩起来鞭声十里八村都

能听见

但他从来舍不得打一下马

他告诉我,他能听懂马说话

马厩一年四季有他的铺盖卷

没有家室,一个人吃饱了不想家

他的口头禅:马比人金贵

这辆马车给我的外祖母出过殡

拉过市长,铺官道运过石子

送我去省城的大学报过到

有一天,他的马突然惊了,掉到了河里

沉入水里的他,用镰刀砍断了马身上的绳索

马跃出水面

叔叔的尸体在下游四十里的地方才找到

那马后来活到八十岁

老人们说是它和叔叔两个人的生命合在一块儿

雨后

一阵春雨过后,原野的颜色重了

在牧羊人的鞭声里,山岗从乳白的纱帐走出

在田地走动的不止是布谷鸟

还有回不去的草鱼

这时候的竹笛

被一个银发老人 在腰间

一只蝴蝶发现:他眼睛有两朵花开了

是他在去蔬菜大棚的田埂上

太阳出来了

村头有人议论说,它是天空下的蛋

刚好被路过的小媳妇听见

她捧着自己身怀六甲的大肚皮

半是羞涩

半是骄傲

母亲的毛线球在烛光里瘦了

月亮以木偶的方式,在窗上移动

屋里的大黄狗似睡非睡,像一堆忠实的泥土

母亲点燃了蜡烛

她说一来省电二来四十多年习惯了

瞅着烛光心里舒坦

烛光里,母亲的面庞像一幅涂了大红色的油画

曾是无数针尖的划痕

她两鬓的白发突然生动起来

哦,年轻的白发

还有旧日的苦难,都在她的眼角堆积着

母亲舍不得丢掉

说是一辈子的伴儿

篱笆墙不变

灶台的老式水壶不变

等待春天的火焰,再次沸腾

母亲的毛线球在烛光里瘦了一圈又一圈

仿佛说

简单的或最少的就是幸福

桃花与少年

它接受所有的目光

接受被黑夜抛弃的手,东风正在失去茅草屋

从猪圈小路走过来的少年

疯狂生长的黑发,散发初阳的香味

那么迷人。桃花与少年在一起

就是整个世界,在春天里的飞翔

乡村多少事

都在一声春光的吆喝上

亮起前额

少年来到桃树下,朝桃树深深鞠了个躬

然后捧起桃花,匆忙回家

他要用它滋润单亲妈妈失血的嘴唇

离家的车远了

我回头望

那为贫穷而弯曲的炊烟真好看

西翔

深情的观察者左岸

米兰·昆德拉对俄罗斯陀斯妥耶夫斯基有一个很著名的评论:“如果陀斯妥耶夫斯基不是一个小说家,那他就不再是一个哲学家。”捷克人昆德拉认为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家、哲学家,可是这种哲学毕竟不是从概念上来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深刻的思想还是体现在他对人、对人物关系、对婚丧嫁娶、对酒席及对茶、茶杯的仔细描摹当中呈现出来的。

生活考验着人性,所以考验着文学。一个作家或者是诗人在这个大变革时代的创作,需要巨大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与此同时,他还需要强大的思想力量。甚至还要时不时的考虑政治上的巨大压力和潜在风险。左岸几乎是随着新中国一道成长的。如果说80后出生的人——他接触到的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的后三十年,他可能是幸福的,盖因他没有经过前三十年的阶级斗争史。80后的父辈们经历了,左岸经历了。思想是敏锐的触角和探角,透过生活的端倪与症候,触及灵魂深处的幽暗疼痛,倾听它的呻吟与呐喊。

这片土地上,历史曾经做了一些狂热的梦,做了一些偏执的举动。为了支持工业尤其重工业的高速发展,一切可能的方法创新都尝试了,几乎在无知觉的状态下,农业和农民让出了教育、口粮、树木、土地、耕牛、医疗、养老、迁移的权力。改革浪潮席卷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城市经济扶摇直上,将农村农业和农民再一次远远地甩在身后。

整个社会似乎把中国农民忘了,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城乡二元结构更加牢不可破。就是在这个时期,左岸的这首《一辆开往春天的汽车》,风驰电掣般地开过来了。

作品高度浓缩高度概括,大写意,用一辆开动的汽车,承载各种向前奔赴的各阶层人们,将万象社会装进一个车厢。象征手法与细节实写,结合一起。

语言不论怎样迂回,都是为了最赤裸地揭示隐藏的真实。在这两开往春天的车上,“坐满了乘客。他们都喜形于色/要到远山远水,去亲近那些/生命的新面孔,期盼今年交上好运/一路跑来,上车者愈来愈多”各行各业四面八方的人,抱着各自的财富梦想向前拥挤。人们真的知道内心的真正愿望吗?清晰的挣钱目标与人生价值的滑落与虚妄一同笼罩在神色匆忙的行人身上。喜形于色是肤浅的快乐和兴奋,内心涌动着的可能是冷漠、残酷和焦灼。

“他只好背起这袋种子/朝家乡的方向,猛磕了一个头”这些袋种子,年复一年修复着城市的饥饿。耕种他们的人,如今却连赶到那片播种的土地都那么难。无奈绝望的是老农,无知麻木的是乘客,伤感痛心的是诗人,一个没有更大能量的社会观察者。这样一种欧亨利式的结尾让阅读者触目惊心。这辆车能开往春天吗?如果山川一片荒芜,秋天不再有收获,还有年复一年的春天吗?

“一个小女孩在火车道边睡着了/像一只跑累的小猫/大姆脚趾伸进了野花的窗户里/本想去寻找在城里打工的妈妈/不知怎么就困了。一位道工从夕阳里/钻出来的时候,隐隐约约感觉/他的耳朵被火车汽笛声咬了一下”(左岸:《一个小女孩在火车道边睡着了》)

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铺展在一部分人的牺牲上,他们牺牲的可能是热血,可能是利益,可能是尊严,可能是未来。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没有能够例外。社会矛盾错综交叠,产业收益差距拉大,城市化快车碾过大江南北的村庄。农民工进城,铁道交通告急、城市就业机会告急、城市基础设施告急、社会管理告急。一个个生命的价值挣扎着消失在“民工潮”这一贬义词之中。在伟大的国家里,左岸这首诗,是对历史前进车轮下一切无情现象的控诉,是对被漠视的却做出巨大贡献的柔弱生命的讴歌。

诗人那么小心翼翼的呵护着这个在火车道边睡着了的小女孩,不忍把她惊醒在巨大的危险旁,不忍把她放在孤独冰凉的荒芜的原野上。诗人让她继续睡,像一只跑累了的小猫那样酣然地安宁的睡,在童话的世界里,“大姆脚趾伸进了野花的窗户里”,浪漫地甜睡。世间的一切不安与苦难,怎么能够让这样一个小女孩承受?连看一下都不应该。妈妈是孩子的天是孩子的地是孩子的世界。可是这些孩子们呢?“一位道工从夕阳里/钻出来的时候,隐隐约约感觉/他的耳朵被火车汽笛声咬了一下”,忙碌着各自的生活追逐着各自目标的人们,大大小小的人物,无暇顾及小女孩的命运。诗人安排同样忙碌的道工来做历史的见证,火车的汽笛声会咬一下多少人的耳朵。

【左岸:本名杨庭安,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网络诗选》主编。诗作散见《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中国诗人》《上海诗人》《星星》《绿风》《诗选刊》《诗歌月刊》等全国百余家报刊并撰写50多万字的诗歌评论。兼有少量小小说发表于《小小说大世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