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琳 (深圳市宝安区松岗文化体育中心 广东深圳 518000)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我们今天宝贵而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也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和文化空间。具有历史性、传承性、群众性、自发性、审美性、愉悦性。群众文化,是以群众为主体,并在群众中进行的,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以文化娱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性文化。它具有主体的群众性、风格的通俗性、来源的基层性、效果的实用性、作用方式的渗透性等显着特征。
作为一种传统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体现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不断发现、不断创造、不断积累的文化艺术财富。我们看到的那些最早的先民故事和远古神话,就是经过好几代人的加工积累才完成的。充满智慧的遗产,在文字还未发展之前,他们也是把文学的思想酝酿于心中,成章于口中,于是就形成了文化,在我们咿呀学语的时候,我们的母亲总是给我们吟唱歌谣;在我们还没看懂书本上的文字之前,我们的母亲总是给我们讲述一些童话故事和良好的行为规范,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置根于群众文化之中的道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历史的组成部分和今天延续历史文化,不但具有文学性,还具有口头性、集体性、流传性、通俗性、可变性、地域性等特征。温家宝总理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很好的诠释:第一,他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他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这些都是构成群众文化坚实的基础的重要的源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促进和谐群众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应当是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人民群众不断增加新内容,创造新形式的大众文化。群众文化主要表现形式,大多取自传承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熏陶习染、承传积淀下来活在当代的智慧结晶提炼出来,使之传承发展,发扬光大。例如民间秧歌、民间传说、民间戏曲、客家山歌等。由此可见,群众文化的根来源于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的根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指导人们行为的的实用功能。温总理在回答外国记者关于台湾问题的质疑时,引用了南宋诗人郑思肖的诗句“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以及鲁迅的诗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说明了海峡两岸人民一奶同胞、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群众文化建议无论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还是政治发展中的作用都是无可比拟,无可替代的。作为群众文化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群众文化的源泉和根本。深圳从被人斥为“文化沙漠”到成为今天的文化重镇,得益于其“文化立市”战略,“文化立市”战略的形成与确立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大的环境支持与资金扶持,许多快要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立市”战略的感召下,重新被发现、挖掘并整理出来,这些项目更得到了市、区、街道三级资金、专项资金以及其他资金等的大力支持与倾斜扶持,在点缀太平盛世的同时,也获得了艺术的重生与传统的传扬。譬如大鹏山歌、万丰粤剧、福永醒狮舞等,不仅得到了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并保护,而且还成为了各个地方乃至整个深圳的文化品牌,其中大鹏山歌、沙井蚝民生产习俗等,还以海滨文化节、金蚝节等样式成为广东省旅游文化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影响省市及全国。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继承、吸收与创新,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也随之得到了繁荣发展。
群众文化主要是通过活动的形式表现的,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自娱自乐、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掌握文化、创造文化艺术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活动的娱乐审美、宣传教育、文化传递、生活实用等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群众文化活动提供的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心情、一种体现。作为社会文化的群众文化,涵益了所有社会的各个层面,如企业文化、农村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商业文化、交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等,所有这些文化的和谐,便构成了社会大文化的和谐,进而促进了全社会的和谐。非物质文化遗产贴近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如深圳近几年通过组织、辅导、指导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对民间艺术不断的加工、创新、举办了“龙狮麒麟荟萃闹元宵”、“春节民间社团展颜”、“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大赛”、“少儿戏曲演唱大赛”、“民间器乐比赛”、“粤曲、客家山歌、粤剧京剧演唱比赛”“书画展览“等等,还有福永桥头、沙井上寮醒狮参加全国及国际大赛获奖、万丰粤剧团、福永杂技团参加全国比赛获国家级国际金奖。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纽带,使人们从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连接起无法分割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对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增加深圳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群众文化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要搞好群众文化,首先必须搞好群众文化活动,不同内容、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带给人轻松愉快的文化享受时,更带给人一种寓教于乐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文化力量。这需要群众文化工作者不断努力,缩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使其得以更高的艺术形态传播延续。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我们不断提炼、发展其文化因素,拓宽传播渠道,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众所周知,深圳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的地区,其中在我们的松岗街道就有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七星狮舞”和省级非遗“赛龙舟”。笔者就是以这二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为主线,在加工提炼、挖掘深层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加入一些新的文化元素,将上述二个非遗编成舞蹈《心传》和《龙舟竟渡》,把民族英雄文天祥浩然正气的形象展现在舞蹈中;还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舞蹈相结合,融入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和舞蹈语言;最后在龙舟表演中大胆创新,加入一些女演员,让观众与比赛巧妙结合,使生硬的龙舟比赛有了更为多彩的内容,增加了传承性、艺术性、观赏性、趣味性、丰富性,使人们对古老的民间艺术龙舟文化更加的喜爱。《龙舟竟渡》荣获深圳市第五届鹏城金秋艺术节舞蹈金奖。不但把非遗保护项目打造成精品演出节目,而且完成了从传统遗存的素材身份到演艺作品身份的异常转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群众文化的融合在一起。
文化作为一种以意识形态时时刻刻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体现着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历史人文、民俗特色、地域风情。仅以深圳为例,深圳地下、地上古代文化遗存1698处,其中先秦时代遗址157处,近年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9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2项。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深圳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重视程度。更为可贵的是深圳还将省级以上的名录全部制作成电视剧《鹏城遗韵》,在深圳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让广大市民加深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每年的6月12日,是深圳的文化遗产展演日,深圳市非遗保护中心都精心挑选具有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特点元素的文艺节目进行展演,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浓郁氛围,动员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进一步关注和支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纳入深圳市每年春节元宵期间重点文化活动,坚持长期举办,以进一步丰富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内容,加强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活跃市民的节日文化生活。
现在人们对非遗的传统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运用市场经济原理,把非遗推向市场,扩大招商引资。深圳于2009年12月率先成立了世纪华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投资有限公司,由一些有志于中华文化产业的企业家出资,他们联手各地推荐上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进行实质性的深度开发,提高国内工艺品档次,把手工艺品向文化艺术品转化,增添非物质文化内涵,改变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货币价值真正反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更能体现其文化与历史内涵,在活态保护的前提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市场,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是非遗生存发展、传承下去的必经之路。通过这种方式必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来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活态性,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所以人显得非常重要,必须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给优秀的民间艺人一定的带徒津贴,使传统民间文化得以存活、延续、创新、发展。10多年前,深圳盐田有人会唱50多首哭嫁歌,现在大都不在人世了。所以在做群众文化工作时,也应注意这部分人才的激励、培养和保护。
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和保护,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深圳在这方面已走在前面,深圳正对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包装,发挥着巨大的文化功效。深圳市民熟悉的安琪月饼在2008年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烘培行业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圳宝庆堂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21个凉茶品牌之一,代表广东凉茶文化走向全国;岭南手工丝绸经过独特染整工艺制成香云纱,这项技艺被深圳市认定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深圳一家服装企业经过不断创新,用于生产高档时装,远销欧美;同样赢得认可的还有深圳永丰源实业公司,其推出的“红釉瓷”打响了国际品牌。对它们的包装“上市”无疑是其能活跃起来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对新时期群众文化的演化、吸收、发展、创新的过程,发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历史,总结历史经验,还能提高群众的创造能力和鉴赏能力,更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共生,在最大限度保持该文化遗产本来面目的同时,适当融入时代因素,使古老的传统艺术在创新的起点上获得新的突破。我们将探索方法、积累经验、创新机制,切实繁荣发展新时期群众文化,从而使群众文化成为民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行为方式。为建设和谐深圳做出新的贡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2]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3]吴一平.群众文化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1988.
[4]冷建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群众文化的融合.
[5]王 岩.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