荩李 蕾
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语境
荩李 蕾
文明的脚步走到了今天,社会发生着全方位的变化,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随之改变。而文明所到之处,却使民间艺术逐渐走入了生存的困境。人们审美观念的巨大变化,民艺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民艺品市场的不断萎缩。这一系列内在和外在的原因不断加剧危机着民间艺术的存在和延续。
民间艺术的特性之一,是它们大多凭借口传心授,以相当脆弱的方式代代相传,这种传承方式,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原始和滞后。一种民间艺术一旦没有了传承人,就如断线的风筝,即刻消失。因此,民间艺人的流失就成为民艺发展的严重问题:一方面,在我国农村,青壮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务工,从土地里拔出脚来的农民工们,不但没有空闲,而且也没有心思来从事传统的民俗活动了。另一方面,一些掌握着传统技艺的老艺人相继逝世,也成为民间艺术传承工作中不可挽回的损失。冯骥才先生痛心地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失。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珍宝往往随着老艺人的去世而人亡艺绝,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在现代艺术作为社会审美主流的今天,我们的传统艺术也在不由自主的发生着趋同变异。当笔者在淮阳与一位制作“泥泥狗”的老艺人进行交谈时发现,他对自己的作品中体现“纯艺术”的部分非常得意,他认为这样“泥泥狗”“不土气”、“档次高”。传统艺术的创作者们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很难形成稳固深厚的审美修养,因此,社会的主流趋势,一旦从城市走到农村,“风”一变,俗易移,民间手工艺的制作也必然在跟着变化。这样一来,民间文化自身的独特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在慢慢减弱,长此以往发展下去,没有了个性魅力的民间艺术必将成为现代艺术的附庸。
在当前社会中,许多民间艺术已经在城市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失去了市场。现代化的文化浪潮通过广播、电视等传媒手段进入到了乡村的每个角落,工业商品经济对传统市场的无情占领,让民间手工艺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迅速解体,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最终导致了乡村新一代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许多民艺品在他们的眼中被认为是过时的东西而渐渐被冷落。
在当前商品经济的社会里,艺术品走向市场是合乎规律的,因此,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艺术形式进入市场也是不可避免的。人们的观念意识发生变化,传统重礼仪的价值观也受到市场的冲击而改变。在一些民间艺术宝藏丰富的地方,用民艺促进市场繁荣、促进旅游业发展一时间吸引了专家、学者、艺术商人和旅游者纷纷前往,这就刺激了民间艺术由过去艺人们的自娱创作而转为商品的生产流向市场。这对于原本贫穷的民间百姓增加收入,对于地方发展经济不失为一件好事。但是,由于单纯的市场调节,只注重民艺的经济效益,时间一长,其弊端尽现,不少外国游客高价购买民间艺术品,使大批优秀、精美、古老和珍贵的民间艺术品外流,破坏了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另外,由于商品化生产的利润驱使,出现偷工减料,迎合游客心理,使得许多民间艺术品失去了原本淳朴又浓厚的蕴味。
民艺如何保护?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不管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掀起的“民间热”,地方上流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利用某个地方民俗工艺吸引外资的做法;还是现在各地流行的民艺普查,对那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进行抢救和保护,都是盲目和急功近利的。大家都忽略了真正站在发展的角度上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开发进行思考,忽略了民间手艺必须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接受现代社会的重新定位和选择,这才是民艺发展的必由之路。顾此失彼或者只顾眼前的做法,最终只能导致当地的民间艺术走向末路。
当前,许多民俗村和县文化馆的做法,将这些民间手工艺保留在观赏的位置,按照民艺原生态的样子要求手工艺人回归。这种保护民间手工艺的做法,除了满足民艺研究者的文化需要,却并不适应经济的发展,扼杀了民间艺人的创造力和民间艺术的活力。渭北有一座“活化石”式的民俗村,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和运作,只好依靠阴晴不定的旅游业维持,许多村民长期放弃了自然的耕作,成为游览环节中示范的道具,这样的民艺不仅没有了自身的创造力,而且村民们也无法退回成为原先耕作的农民。这种民俗村的做法,仅仅是短视的观赏心理,扼杀了民间艺术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难以持续性的推动这些手工艺术的发展,最终导致一种或多种有价值的民间艺术生态资源浪费毁灭。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民间文化保护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很多省市对本土的民间艺术相继开展开了地毯式的普查,越来越多的民间文化珍品被收进博物馆或县文化馆,找到了安身的地方。然而,我们的民间文化藏品在这些最应该保护它们的地方却仍然面临着继续“消失”的危险。因为“土”得掉渣,那些被送进“馆藏”的民间文化珍品得不到与高等文物同样的待遇,不仅没有展出机会,而且损毁情况严重。许多藏品被堆放在没有恒温、除湿条件的房子里,任凭银饰在变黑,纸张在霉变,木器在生虫,面花在干裂。于是,只“抢”不“救”的“半截子工程”,让这些历尽千辛万苦方寻觅到“安身之处”的民间宝贝,依然和那些流落在民间的同类一样,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蚀,面临着不断消亡的命运。
想把民间艺术继续保持在过去的社会状态里是不现实和不科学的。变是必然的,是不可逆转的,要使民间艺术在当今的多元文化时代不致湮没,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以发展的眼光去探讨和研究民间艺术,在保护的同时,还必须从增强其生存能力的角度考虑,对民间艺术进行适度的开发。
首先一点要充分发挥文化管理部门的作用。因地制宜制定各地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规划,大量的收集整理民间艺术品。积极扶持民间艺术的现代传承,举办培训班或鼓励民间艺人拜师收徒培养传人,促使传统的以家庭或家族的民俗艺术传承方式继续发挥作用。另外,还要为民间艺术多创造和提供展示的舞台,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领略民间艺术的魅力和风采,有更多的机会来了解、认识进而喜爱民间艺术。
其次要积极鼓励专家学者的考察与研究。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真正的保护。专家学者及一些专业院校开展大规模文化区域的全面考察,对民间艺术作考古学、哲学、美学、文艺学的研究,不断开发着民间艺术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专家学者的研究工作,对政府有关部门、基层文化馆、专业美术人员乃至全社会认识民间艺术的文化意义、多元价值,从而保护、促进民间艺术的健康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甚至对民间艺术家自我意识的提高和创造力的觉醒,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三要妥善为民间艺术寻求可行的市场化发展道路。尽管可能存在着种种弊端,但是,民间艺术走进商品经济的趋势仍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利用商品经济中有利因素来为民间艺术导航。政府有关部门,地方文化馆能够政策灵活、掌控得利、因势利导,设法将民间艺术资源转化为文化市场资源,根据民间艺术的不同种类和特性,将其引入演出市场、艺术品、工艺品市场、旅游市场等,充分挖掘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同时,也让民间艺人们在经济浪潮中逐渐富起来,因艺而富、因艺而名的艺人们必将会把自己手艺代代相传。此外,各级政府在对民间艺术落实保护和建设政策措施的同时还要加强管理力度,并组织专家队伍监督执行,只有这样,民间艺术的发展工作才能做的更加完善。
李蕾,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