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音乐的关联性刍议

2011-08-15 00:42:45荩翟红锦
飞天 2011年18期
关键词:音乐性音调韵律

荩翟红锦

诗歌与音乐的关联性刍议

荩翟红锦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史前艺术的轨迹中,诗、乐、舞都是相互融合、浑然一体的。在后来的发展中,文学与音乐逐渐从原始的三位一体(语言、歌唱、舞蹈)中分离了出来,成为具有各自特点的两门艺术。在具有更大独立性的基础上,二者在更高的程度上重新综合,结合的方式不断丰富,表现的手法相互影响,扩大了它们的艺术表现力,丰富了它们的内涵,促进了各自的繁荣与发展。

一、我国诗歌与音乐的历史关联性

1.诗歌与音乐的渊源

从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来看,诗歌和音乐更是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段。诗歌与音乐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我国历代以来诗歌具有格律化、音乐性、具有“韵律美”。在古代文化里,“音乐入诗”是个热门的话题。音乐艺术,可谓古代传承下来的“永恒主题”。诗歌传唱的盛行不仅为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贡献。使我国历代、现代的诗歌和音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诗歌与音乐文化的渊源的角度来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这会使我们对诗歌与音乐之间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和清晰。

2.以汉代为分界的诗、乐相互关系

在我国汉代诗歌与音乐的研究领域中,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史上它们也极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用。在汉代里人们继承并发扬了我国诗歌与音乐结合的传统,新创立的律、绝二体新诗,尤其渗透了音乐元素,比古体诗歌更适宜入乐。由此,诗歌与音乐的交互关系密不可分,让我们重温了诗歌与音乐的融合性,在中国诗歌与音乐的演变史上,汉代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演变阶段。自汉代开始,乐发达,诗鼎盛,是乐与诗的完美结合,促进了音乐与诗歌的共同发展;同时诗对乐的精妙描写, 使热衷于音乐、诗歌的人都受益匪浅;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健康和理性的方向发展。

3.现代诗歌与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诗歌与传承音乐是音乐和实际意义的语言结合,这就是诗歌的本质意义所在。而任何一个时代的诗歌形式必须是与该时代的音乐相适应的,顺着这条线索,我们就会发现,现代歌曲正是现代诗歌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反映着现代人的喜怒哀乐,强烈的抒情性是它突出的特点;它也继承了赋、比、兴的手法,也采用重章叠唱的传承方式。

因此,每个时代亦有与该时代音乐相适应的诗歌形式,音乐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诗歌形式的变化发展。认识到现代音乐是当代的诗歌形式,那我们就不应再去盲目探索新诗的形式。现代的人们应更加投入到现代音乐歌曲的创作中去,尤其是要投入通俗歌曲的创作中去,使这种诗歌形式得以提高,从而得到不断的新发展。

二、我国诗歌与音乐在文体上的相辅相成性

诗歌与音乐来自语言文字的内在支出,只有载着情感的语言,才能将潜藏在语言内部的音乐借节奏、音调、韵律美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并引起读者们的心灵感应和共鸣,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1.诗歌中的乐感呈现(节奏、音调、韵律美)

在我国历代生活中,任何事物的节奏都是调节感觉反应一致的,节奏在诗歌的音乐里表现的淋漓尽致。诗歌与乐的节奏,是由不同语音排列次序,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主要有一定的轻重高低的音律和一定时间间歇所形成,每一个顿数之间的时值相等,这样读、唱起来就形成了有力的节奏感,因此诗歌与音乐节奏才真正和谐、表里如一,更为融合。

历代诗歌与音乐的音调调配上也很讲究,所以读得时候抑扬顿挫,唱得时候也更富有旋律感。音调是表达感情的,诗歌与音乐是感情宣泄的窗口,诗歌御音乐的音均是四种音调,每一个音调一旦改变其高低升降,就改变了其意义,这是音调的特色之一。音调的高低、升降、构成了语言的音调,而高低、升降是音调的主要表现所在。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是“韵律美”充分体现出诗歌与音乐的精髓之处。诗歌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韵律美”,完美的“韵律”,一方面可以加强诗歌与乐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另一方面则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

2.诗歌中的音乐“感受”

在诗歌里,乐的句型构成节奏,声调和语调构成旋律,韵式相当于调式,从而形成了诗歌对音乐中感受。优秀的诗歌,体现了音乐本身的力量和精神所在,从而来表达音乐艺术,体现出音乐的感觉和诗歌的节奏。诗歌应该体现出一种张力,并融合内在的魅力和生命力。在诗歌里,我们很容易发现音乐的出现,诗人们喜欢用音乐如歌声,演奏曲,去抒发情感,用这种无形的有规律的音流,把人们的视觉转移到听觉历史上去,并由此而产生新的美的艺术效果,得到一种顿悟灵通的微妙艺术享受。

3.诗歌的音乐“美”特性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式,对音美的表达有着相当高的要求,“诗”是诗歌对事物和存在个体自身神秘而神圣的言说方式,诗歌不但有义,还有音。诗歌的节奏和抑扬变化是音乐抒情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听觉艺术形象的主要因素。因此,一切有成就的诗人都很重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的特性。有音乐学者,坚持诗歌为音乐美的固有的特性,关键在于确认和坚持诗歌的音乐性为前提所在。诗歌在结构上复沓、整齐、对称等,因而也产生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强烈的音乐美感。这种结构的特点及规律也就形成了一种“大节奏”,如果将整首诗歌想象为一句,那么这种大节奏即相当于诗句内部的节拍,缺乏这种大节奏,诗歌整体的音乐美感就要逊色多了。正因如此,我国古典诗歌才在结构形式上严苛始终,操守不改。

文学与音乐长期以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进入21世纪,知识结构在发生着迅猛的变化,文学与音乐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更加凸显,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对传统音乐的研究还是对现代音乐的研究,都必须针对它们依附与文学载体的这种作用力进行一下研究。诗歌与音乐的结合与分离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明显趋势。歌诗总是不断转化为诵诗,诵诗又总是补充歌诗,二者作为平行发展的两个诗歌系统,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形成了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的流变史。在我国历代音乐与诗歌的艺术道路流长,它们经历了数千年悠久历史。在古代诗歌本身具有格律化、音乐性,且具有韵律美。本文从新的角度探讨了诗歌与音乐之间的深厚渊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使得我们对诗歌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加强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是世界文化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

[1]孙尚勇.东晋诗歌的音乐学考察——兼论音乐与文学研究之关系.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2]雎公昭.浅论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兼谈新诗的发展方向.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22(3).

[3]沈亚丹.寂静之音——关于诗歌的音乐性言说[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3):90-96.

[4]李建英,谢泽滔.古典诗词的音乐美探幽.教研天地,2005,(8).

[5]黎珍.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飞天,2010,(11).

翟红锦,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猜你喜欢
音乐性音调韵律
春的呼唤
新航空(2024年3期)2024-06-03 22:25:26
从音响性往音乐性的转变Esoteric(第一极品)Grandioso P1X/Grandioso D1X分体SACD/CD机
春天的韵律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2
颇有音乐性与弹性的新作 HiVi(惠威)SUB12S超低音音箱
韵律之美——小黄村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58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Op.18)中的“家庭音乐性”
维吾尔语话题的韵律表现
韵律
福利中国(2015年5期)2015-01-03 08:41:48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