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坤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青岛 266000)
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是在不同的背景之下产生的,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也导致中西方美学思想的不同。中国美学的最基本的思想,是产生和形成于我国早期的奴隶社会,即春秋战国时期。由封建社会后,又有了长足的丰富与发展。由于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制度管理,文化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差别,但差别微小,而在意识形态上,更无显着的差异,所以中国的奴隶社会的美学同封建社会的美学,其基本思想一脉相承,大致相同。对于审美意识理论的形态是发生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历史中,通常是研究中国历史中的一种审美意识情感及变化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审美大抵要追溯到奴隶社会,当时中国许多的思想家就将审美与艺术同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加以思考,这些虽然在表述上并不是特别系统,但是基本上贯穿着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念。在古代的几个文明古国中,中国的美学是自成一个独立的严密的系统。这是由于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
中国的美学历史相对较久,源于原始氏族时期,并发展到一定高度,随之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并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致使氏族社会的传统、习俗、意识形态等大量的得以长期保留。在社会中的人已出现阶级对立,但是仍与血缘宗法联系在一起,要求对上下尊卑的细密区分和讲求伦理秩序。在这种情况之下,使中国古代社会不能有像古希腊罗马那种长足的发展;又使中国奴隶社会将氏族社会中朴素、人道的精神,个人与社会的对立表现的不那么尖锐。中国美学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从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去找美,认为审美和艺术的价值便是它们能从精神上去促进并实现这种统一,从而将具有深刻意义的哲学理性的和谐及道德精神的美提到一定高度,使其居于首要位置。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在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基本形成,以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从先秦开始,人性的善恶问题就成为中国这人不断争论的大问题。而且不管看法如何不同,大多数学派相当一致的肯定和强调人不同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之点,在于人有“仁义”,在于人能按照伦理道德的原则去处理它与别人的关系,以之作为自己行动的最高准则。这一点在体现在儒家思想,孔子是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他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孔子认为构成这种美的社会内容的“仁”,并不是外部赋予强加给人的东西,而是源于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之的普遍的内在心理要求。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大致的认为,伦理道德的作用与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结合去观察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大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美与善的统一。美学与哲学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哲学也讲“格物致知”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善的本质,达到人格道德的完成。中国艺术一直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作用,而这个体现在美学上,那便是强调美与善的高度统一。中国美学最开始便十分重视感官愉快,情感满足的重要联系。第二,情与理的统一。人们对理论道德原则的接受,既区别于法律上的强制,也不仅仅是理论认识的问题。中国美学的“诗言志”这一思想命题中,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这个思想的萌芽,这一基本思想与古希腊的审美是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古代希腊美学认为最美的便是能真实的反应自然,而艺术便是要去反应最真实的自然,从整体上看,古希腊美学更为强调的是艺术对现实的认识作用,而中国美学强调的是艺术的情感。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美学可能更为深刻地抓住了艺术区别与科学、认识有关,但艺术所以为艺术虽然同现实的再现、认识有关,但艺术所以为艺术的根本指点却在与这种在现认识是同个体的社会性的情感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的。第三,认识与直觉的统一。中国美学的诸个思想派别之中,儒家是强调艺术的概念认识的功能的,但同样也并没因此而忽略直觉的用处。第四,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天人一致或天人合一。马克思在谈到包括亚细亚所有制在内的原始公社的特点时曾之处:“个人把劳动的客观条件简单的看做是自己的东西,看做是自己的主体得到自我实现的无机自然。劳动的主要客观条件并不是劳动的产物,而是自然。”第五,古袋的人道主义。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认为人是天地万物中最可宝贵的东西,人并非附庸或手段,而是所必不可少的东西。第六,以审美境界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西方的宗教在西方人的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宗教中的美是达到一种极致的美;中国则是注重由道德走向审美,以审美境界为人生最高境界。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丝毫不舍其自然,不否定人的自然生命。
中国的历史悠长,而美学的发展经过朝代、社会思想、哲学发展的不同,都有相应的发展,而每个时代都有着区别的同时也是相互联系的,或许由于社会性质的不同,中国同西方国家由于历史背景的差异的美学有着明显的不同。以上仅是我一些初步的、肤浅的看法。
注释:
1.李泽厚:《美得历程》,广州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1987年版.
3.于民:《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