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兵马俑的人物造型艺术与美感

2011-08-15 00:47蔡景红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8期
关键词:陶俑造型艺术兵马俑

蔡景红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一、兵马俑人物造型概述

秦始皇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l 500米处。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当地农民于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发现了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壮、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

秦兵马俑场面宏大,威风凛凛,队列整齐,展现了秦军的编制、武器的装备和古代战争的阵法。秦兵马俑皆仿真人、真马制成。陶俑身高1.75米~1.95米,多按秦军将士的形象塑造,体格魁伟,体态匀称。陶俑又按兵种的不同分为步兵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将军俑等。步兵俑身着战袍,背挎弓箭;骑兵俑大多一手执疆绳,一手持弓箭,身着短甲、紧口裤,足蹬长统马靴,准备随时上马拚杀;车兵俑有驭手和军士两种,驭手居中,驾驭着战车,军士分列战车两列,保护驭手;弓弩手张弓搭箭,凝视前方,或在立姿,或在跪姿;将军俑神态自若,表现出临阵不惊的大将风度。武器有青铜剑,青铜矛和弩。这些都显示了秦始皇威震四海、统一六国的雄伟军容,表现了极高的造型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宝库。

二、兵马俑的人物造型艺术

始皇陵的武士陶俑,以其形体如真,情态自然,有赖于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创的表现能力,从而形成为光彩灿然的“秦俑艺术”。

众多的体高等身的陶俑,或驾战车,或成群站立,按照军事布防,排列成一定的阵形。虽然这些是当作拱卫陵墓的“阴兵”,但它展现的却是秦国兵强马壮气吞山河的风貌和秦始皇博大雄浑的气质。秦俑的人物以其独一无二的艺术特点,成为了今天研究古代文化与艺术成就的重要遗产资料。秦俑作为立体空间的造型艺术,是一批大型的写实主义佳作。造型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造型逼真

秦俑身高1. 75~1. 96米,腰围有细有粗,肩宽有平有倾,但却等高同体。头颅、体躯、四肢及其细部结构,也基本合乎解剖学比例。其中竟有高达1. 98米的武士俑。这些武士多半是虎背熊腰,膀圆腿粗、体形硕大健壮,是军队战斗力的佼佼者。而且,除了水军之外,步、弩、车、骑等兵种都可以在秦俑阵营中找到他们的形象,如《浅谈秦陵兵马俑》一文中表述的那样:车御戴冠(或帻)、著臂钎长甲,车士则是戴帻执长兵的武卒;骑兵戴压发的武弁。擐齐腹短甲,提弓;步卒着甲,或戴冠帻,其中着袍弩兵或着甲弩兵,均免胃束发,很可能有远射与近射的不同;将俑着袍,擐细甲,戴切云之冠,登勾履,持剑,足以表现出指挥者的身份。服制因兵种、因身份的不同而不同,概由其战斗作用而定。

2.面貌不一

兵马俑的造型令人惊叹之处就是其做到了各个武士的面貌不一,他们拥有不同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唇,或眉清目秀,或胡须冉冉,如此众多的武士形象,更是表现了他们不同的年龄层次和人身背景,可以说,这是对当时秦朝军队的复制,是一批真正的“阴兵”。

同时,他们爵秩有高下,而且,在年龄上,年老者,面庞清癯,长须可捋,态度平静,显现出不苟言笑,稳健多谋的老将风姿;壮年者,面阔耳大,天庭饱满,眉宇飞扬,间有髭须,表现了血气方刚、威猛善断的“智将”气质。他们头戴切云冠,穿袭战袍,擐小扎长甲,著跗注登勾履,拄剑拧立,昂首挺胸、体魄魁伟,显然是些指挥若定、身经百战的将官。而戴长冠,穿胸式甲衣的佐俑面目清秀,态度恬静,是一位勤于思考,善作谋略的辅佐军官。这些指挥俑塑工精细,敷色明朗,出之塑工中的高手,代表了秦俑艺术的最高水平。可以肯定,秦俑脸型如此得丰富多样是以现实的人为原型模板,也同能够表现个性特征的塑技有关至于用我国民间概括的“国、用、风、目、田、由、甲、甲”等“八字”,或“十字”字型套用,显然是难于包括的,而且也易陷于机械呆板。秦俑所显露的喜、静、思、怯、骄漫、滑稽等表情,也许是塑造真人的一种辅助手法。

3.个性鲜明

一位秦学者对秦陵兵马俑的人物造型予以了肯定,他说:“秦俑乃天人合做,不但“形似”,而且“神具”,是人类的奇迹”。我们看到的兵马俑,其实并不是其本身的面貌,时间的流逝和地下环境的影响,使得兵马俑褪去了本身的色彩和手中木柄类的武器和穿戴,其人物造型的成功,重中之重就在于其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首先,秦俑的手脸、冠服、武器等的设色,均取平涂手法。由残留颜色看,不论是总体,还是个体,都交叉对比,使之绚丽多姿,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年器用色彩的实际。秦俑雕塑,头部最精;整形着彩,面部最细。头发黑褐,双唇含丹,颜面粉红,已显真实。特别是眼珠用黑墨来点,褐色瞳孔上以黑而衬,便使得其眼部后灵活性,以此带动着整体,便能使得所有陶俑栩栩如生,仿佛并非泥塑。

同时,兵马俑人物造型的个性不仅仅是体现在他们的脸部造型上,更是体现在其神态动作和人物布局上。兵马俑的造型分布其实上是一个具有战术意义的军事布防,并用拥簇战车,同时配合起战马、坐骑,相互呼应,表现出了一个军队的威严气势,他们表现出的,不论是身经百战的老兵,还是刚刚入伍的年轻战士;不论是善断远虑的将领,还是遵命唯谨的小卒,都有着不畏强敌,冷静自若的勇敢表现。而这里,更是要注意他们细节上的个性,比如同是胡须,然而胡须的造型就非常注意,哪怕是相同类型的胡须造型,也根据人物的形象不同而有非常明显的差别,同时,衣纹随体曲折、发带翻飞等,细节上的精益求精也为兵马俑的造型艺术添上了一笔非常重要的色彩。

秦陵兵马俑的人物造型千变万化,独具匠心,而其造型的手法更表现出了非常具有研究意义的艺术特色,概括起来也有以下几点:

3.1 虚实结合

相比起真正的战争规模,我们知道,兵马俑所有的军队是不可能与当时真实的部队规模相抗衡的,但是,兵马俑的不同面部表情、繁杂的人物细节和其不同的人物姿态,使得我们在看过一个又一个兵马俑后,都赞叹其鬼斧神工,而就是这些不同的造型,给予了我们这里有千军万马的错觉,他们步、车、骑、弩四个兵种的编列次序非常讲究,武士握持兵器的姿势多是真的,但弓、弩、戟、铍置地却是不合理的。试想想:固然“兵无常形”,但如果依实际兵数布阵,再多筑几个俑坑岂可容纳!实中有虚,虚中含实,才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支扑面而来的浩浩荡荡的大军。

3.2 传神而极具内涵

之所以将兵马俑称为艺术,就是因为其造型中所蕴含的艺术性非常耀眼,其传神的造型可以说让国内外的学者、游客都叹为观止,其“依体造型,力求准确,塑工本身即是标尺。”陶俑的形象,刻划细腻,颅部大样准确,五官适度,胡须各别,发丝根根清晰有如刚刚梳过而挽髻上顶的。铠甲札叶大小,厚薄一定,规格如矩,履底、合的针脚走向如实,而袍摆、裤管却仅具大型,衣纹皱褶也只是寥寥数道阴线。从整体看,秦武士俑上细下粗,似不相称,但活灵灵的面部紧紧抓住观者的视线,那硕大粗壮的身躯有如大雁塔庄重稳定,给人以难于摇憾的力量之感。可见粗略是对精细的补充,反之又是以精细提神。

3.3 以静显动

兵马俑是静的雕塑,然而,雕塑这却能运用高超的手法,以静显动,比如发带翻飞,似有风动之感。眉毛粗壮高起,多种胡须上翘,不似常人,但作用正如舞台上戏剧人物画眉、挂须一样,使得面部轮廓清晰,五官位置更加明朗,有助于表情变化和人物性格的刻划。军吏俑左手挟剑,两指微屈;或右手紧握左腕拄剑泞立,都表现出一定的力度感。蹲姿甲俑右臂自然下垂拳半握,左臂曲肘手微伸,一上一下,十分清楚地表现了紧握弓、轻护弦的内在动劲。兵马俑就是依靠这些定格的造型画面,够了出一副生动的军队画卷,可以说,运用静态的雕塑表现动态的美感,是兵马俑造型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是,秦兵马俑的造型始终不是上天所做,其必有自身的缺陷之处,在研究兵马俑人物的造型艺术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其不足之处,才能深刻的分析出其艺术性所在,扬长避短,深刻了解这一瑰宝。

总结起来,兵马俑人物造型有以下的不足之处:

第一:结构松懈欠佳:在兵勇的塑造和烧制过程中,因为疏漏,造成了许多长短臂、甚至有臂短及腰者,还有的短颈压肩、窄胸如猿猴,手掌大的吓人,脚小如女子等。

第二:形象方面的疏漏:许多人物的造型重复很多,甚至在不同的军职中重复,这也许是烧制者的疏忽,同时许多形象并不可取,他们是这一威严军队的败笔,比如许多陶俑骨瘦如柴、相貌猥琐等等,可以说在极具写实的同时疏忽了这些必要的塑造手段,使得兵马俑群体有了瑕疵。

第三:许多细节与历史不符:可以说,秦陵兵马俑的塑造本意是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军队供秦始皇在阴间差遣,然而,埋于底下的兵勇由于是烧制所成,不可能如同真人一样按照逻辑排序站位,兵马俑的人物不乏很多的站位、所持武器、职责,与古代兵法不符,许多更与历史不符,只能说,这是工匠们的一个疏漏,在保证了人物个性的同时忽略了一些大体安排上的细节。

三、兵马俑之美

秦陵兵马俑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使得其具备了相当高的美学研究价值,秦俑的美便不仅仅是其人物的美,更是整体的、人物衬托的美。

1.构图美

四坑一组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俯视全坑,给人以“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动感和强大的压力。若置身俑群之中,环视周围,则有“人在画中”的感觉。因此,傅天仇教授称作“平中幻变”的构图和“交响乐式的雕塑”,是很有道理的。

2.气势美

秦俑中各个方阵相互呼应,气势磅礴,是以俑、马、车的大和多而构成一个威严的大环境,塑佣同身,他们根据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形象,够了出了一派令人赞叹的宏大气势,这要是秦帝国千年之前称雄于世界的最好表现,同时,也表现出了秦军不畏强敌的决心和帝国的繁荣昌盛。它是秦始皇一切崇“大”意识的具体反映。庞大的军事场景所造成的心理效果,无论是当时,或是今日,都无疑会使人感受到它具有一种气势夺人的力量。

3.造型美

秦俑生于秦地,是陕北浓缩的古代民族艺术,虽然秦俑身处军队,然而他们的衣着装饰、形象表现,都是当时民族文化的反应,他们的造型已在前文中广有论述了,可以说,正是其表面上的造型美,让秦陵兵马俑越显内涵。

4.艺术美

作为大型的立体造型,秦俑艺术是以现实主义手法较为成功地再现了秦军威仪的。秦俑塑造之真切,所用武器、车马具之实用,有假有真。匠心独运,忠实中蕴含着艺术之美。雕塑艺术家能够遵守局限性(军队、静态),而又克服了局限性带来的抑制(行动自由和情绪的多变)。在人物个性的创造上,使内心感情的变化通过成功的刻划神态和适当的动势而获得成功。在整体安排上,使几个兵种的对称排列或依作战单位用方块式穿插,从而避免了无数静止的重复带来的单调、乏味,而使人生厌和困扰。在这里从个体的“神具”到整体的气势,贯穿始终,正是秦俑艺术美的所在。

5.整体美

兵马俑的人物、车马,都按照一定的次序摆放,虽然每个人物造型各异,然而当身处于秦俑群中,可以感受到其整体带来的雄浑气势,他们的机构、布局、分配、站位,相互映衬,便让人充分感受到了其整体的严谨,正是因为良好的整体布局,才给我们带来了之前所陈述到的气势之美,气势,在探讨兵马俑的价值之时,并不能单纯的看单独每座兵甬的造型,其真正的美,就是大量的兵马俑所构成的磅礴画面。

结语

兵马俑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更是全世界的一个奇迹,兵马俑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感染了中外学者和游客,其特色的最大展现点——人物造型,更是将兵马俑的美的灵魂展现的淋漓尽致,兵马俑凭借着独特的造型和传神的内涵,将千年前的雕塑造型艺术推向了顶峰,研究、探讨兵马俑人物造型艺术,是一项非常具有学术意义的话题。

[1]闻枚言等《秦俑艺术》.《文物》1975年第11朝.

[2]王学理《秦俑军服考》.《陕西省考古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三号,1983年II月).

[3]周仁等《秦侍卫甲俑的服饰与绘彩》.《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3期.

猜你喜欢
陶俑造型艺术兵马俑
兵马俑修复:为你,千千万万遍
中国出土2100年前的迷你兵马俑
社会版(五)
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基础部教改成果展示作品选
巫傩面具的文化内涵与造型艺术探究
陶俑
纤变墨画
挖“兵马俑”
来自远古的使者—陶俑
申红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