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 武品元
1966年初夏,在内地兴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消息不断向边疆传来。
内地的红卫兵开始串联,纷纷到北京,有的徒步,有的挤车,因为人多,交通部门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是不让上车就说不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压制革命行动,都怕上纲上线,后来只要有学校证明,就可免费乘车。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代表,清华大学的红卫兵献了袖章,由此全国各地的红卫兵都要去看毛主席。有的红卫兵为了表示革命的决心,徒步上北京,中央不得不安排沿途接待,从乌鲁木齐沿兰新铁路至柳园,每一个小站都设置有接待站。
1968年夏季,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这样,1963年、1964年、1965年入校的中学、中专、大学生,都要到农村,史称“老三届”。
10月底,新疆的上山下乡运动正式开始。有些人为了不下乡,找起了门路。当时的门路,只有两个,一个是当兵,一个就是找对象。极少数女学生为了不下乡,就急忙找个对象结婚,也有的由此种下了终身苦果。
分到鄯善县的知识青年,还没有到鄯善,就学了一个“鄯”字,这个字过去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听说过。中学生都愿意分到国营农牧场,一是可以拿工资,二是可以不用自己做饭。中专生和大学生在哪里都一样,根据鄯善县可享受到的地区差别,中专生的实习月工资是41.98元,大专生是56.60元,本科生是64.40元,中学生每天8角钱,一个月24元,一般职工的工资在36到42元间。国营农牧场太少,大多数知识青年还是到了人民公社。
接受知识青年的地方,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挪仓库,腾办公室,修废弃的房子,清理礼堂,拨款加速工作。锅、碗、瓢、盆,火炉、油灯,生产工具,少一样都不成。
岁暮年初,到鄯善园艺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陆续报到,先到的在场部附近连队参加劳动。正值隆冬,地里活不多,半天劳动半天学习,主要是平整沙包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收入。
园艺场男职工粮食定量每月35斤,女职工33斤,70%是白高粱面,每月每人半斤清油,基本上每月能有半斤肉,有的连队饲养的猪多,能多供应一点,知识青年的食堂有时能达到1斤肉。食堂的白高粱面发糕100克3分钱,场里自己磨的“六五”面白面馍100克5分钱,冬天以白菜、土豆为主,每份菜价1角到1角五分,根据油水多少而定。
在与贫下中农的接触中,对园艺场、鄯善县以及相关的事逐渐有了些了解。园艺场是1959年由自治区农业厅建立的,同建的有吐鲁番红柳河园艺场和吐鲁番棉作站,主要是用来进行农业试验,同时,棉作站那里还建有吐鲁番棉花学校,全疆统一招生统一分配。这两场一站不归地方管理,直接由农业厅领导。
1969年2月,130多名知识青年被分配到园艺场的一、二、三、五、六连队,四连是民族队,没有分配知识青年。分到五连的有19人。五连原来叫八克农场,是芦苇的天堂,还生长着多种饲草,县商业局为了解决县城职工副食品供应,在此建立了基地,后来交给了园艺场,派去连长、指导员,还迁去了几户职工,多数人还是原来八克农场的,知识青年到后,五连已经有20几个户头35名职工,耕地面积近400亩。
三十里大墩的芦苇荡
在汉文化中,一般以县城定方位,许多地名就是由此而来。三十里大墩就是在城东三十里的地方,有座突兀的高地,西北人将这样的地貌称墩,如叫土墩子的地方。这个墩相对高度30米,上有汉朝时修的烽火台,用长约47厘米、宽26厘米、厚10厘米的土坯砌成,内穿芦苇秆,一顺一顶,收分向上,依墩势呈东南西北走向。2000多年的风霜雨雪、酷暑沙尘,已无了当年墩临天下的原貌,西南角经过上世纪50年代东风公社书记的修补,依然巍峨。
三十里大墩东侧山麓下,就是昔日的乌——哈公路,1962年兰新铁路修通后,这条历史上的交通枢纽基本废弃,仅有不识路的车辆偶尔行驶。
登上大墩西眺,鄯善火焰山山北大地尽收眼底,汉墩烽火台和胜金口烽火台清晰可见,东望是一片芦苇的世界,宽度在五六公里至七八公里不等,直达火箭公社(今七克台镇)以东。
火焰山逶迤向东而行,到鄯善树北沟被库木塔格沙漠接续,到大东湖,地面又隆起低矮的群山,向七角井延伸。山地石质坚硬,阻挡了由柯柯亚河和坎儿其河水的下渗,形成了从三十里大墩到七克台的一条长20多公里、宽1公里到2公里不等的柳叶湖,这为芦苇的生长带来了福地,随着水量的减少,芦苇疯长起来,当年修乌——哈公路,硬是从芦苇中抬高路面,修桥挖防水沟才使公路穿其而过,但路面不时被水冲垮,到了春季又泛浆陷车,路面顶出芦苇,司机视为畏途,鄯善火车站修成后,此路改道,又成了芦苇的天下。
五连的所在地,就是低山被河水冲刷开的山豁口处,东西宽约1公里,南北长约13公里,在原乌——哈公路以南。那里的土地碱性很大,五连人在此南北向挖了两条排碱沟,碱水顺地势向南排出,地里碱性减少,便能生长庄稼。
五连人每年战斗的对象就是芦苇,田地里,道路旁,房前屋后,俱是芦苇,知识青年的住房是原先的仓库,夏天窗户被芦苇遮住阳光,蚊子就爬在纱窗上,窥视着。
6月,正是瓜地里追肥的季节,农活很累,班里1个知识青年病了,班长让我送她到场部看病。赶着牛车依山坡而行,牛走几步抽空啃一口芦苇,我把缰绳拽紧,牛不耐烦地慢腾腾前行。不一会儿进入了沼泽地,道路被水淹没,牛在水中划水南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藏在芦苇深处和水面的蚊子受到惊骇,成群的向我们袭来,牛的身子上也不放过,牛又是摇头又是甩尾。也许是受不了蚊子的叮咬,牛拉着车小跑,泥水溅起老高,如下雨般落在身上,弄得到处是泥迹。约有1小时才冲出来,到了三十里大墩下,吆喝牛停下,检查车轴和辐条有没有颠坏,她在车后坐,冲出芦苇荡时到了车前。
进了医务所,医生一面询问病情,一面给她抹治叮咬的药,见她呲牙咧嘴的样子,身上直起鸡皮疙瘩。
38公斤的西瓜
1969年8月,六连的一个职工赶着牛车,班长老陆在车上双手扶着两个西瓜,下面垫上厚厚的青草,不停地叮嘱慢一些,向场部瓜果蔬菜门市部走去。沿途有不少人观望,卸下来过秤,一个38公斤,另一个35公斤。老陆向销售人员交代,不论谁买去,瓜种子一定要收回来,好明年再种。
销售人员发了愁,这么大的西瓜谁买得起。当时西瓜价格是每公斤1角,一个西瓜3元8角,快到1个人1月的面粉钱了,可是不小的支出。那时老职工的工资每月也就40元左右,年青职工1个月还挣不到30元,加上家庭人口又多,平常人家都是6口人,有的还七八口,若一家三四口人,别人口头语中经常带出“你们人少”,言下之意就是还能干吗。大家平时日子就紧巴巴的,谁肯花那么多钱吃西瓜?经商量又请示生产股长,决定每公斤5分钱出售。销售人员划拉来划拉去,要找几个大户,工资还要高一些的。最后瞄准拖拉机队长等人家,经过做工作,又在别人的撺掇下,分8家买走了两个西瓜。买回去要当天吃完,过了夜就馊了。二天场部就传开了,买了西瓜的家庭,当天中午饭也没做,全家吃西瓜了。
过冬的甜瓜吊起来
知识青年到园艺场后,看到一个比篮球场还大的土堆,老职工说那是瓜窖。想看门又锁着,平日也不开门,说是怕影响保藏环境。
鄯善自古出产甜瓜,这里土壤碱性大,又是砂质土,无霜期长,光照时间也长,积温量大,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瓜类糖分的积累,是哈密瓜的故乡。历史上除了哈密是内地接触新疆的大门外,鄯善也多次归属过哈密,另加鄯善这个地名也不易说清,所以给皇帝贡献甜瓜时,说成了哈密瓜。若要吃到新疆特色的甜瓜,还是那时的鄯善。
当地人将青皮甜瓜叫冬瓜,意寓于能保存过冬天。这个品种的甜瓜全身呈青绿色,布满麻纹,生长期相对较长,要120多天,个头也大,七八公斤的很普遍,成熟期也稍晚,一般要到8月下旬。冬瓜耐储藏,摘下时,瓜把带两片叶子,要轻搬轻放,若稍重就会啪的一声,裂开一道长长的口子,随着晶莹剔透的瓜汁流出,香味扑面而来,便无法保存了。冬瓜采摘后,要在阴凉处放20天左右,瓜头微微向下,进窖时用芨芨草搓的绳子头朝下一个个吊起来,拴到木梁上,就可保存到来年2月份以后。储藏的冬瓜有讲究,多是在五六公斤,太重的木梁承受不了,数量就要减少。有时候瓜多,就挂两层。瓜窖是下挖的,利用地气的温度便达到了储藏温度。
1970年1月,鄯善县又划归哈密管辖。4月,哈密边防团在五连北边的芦苇滩上成立农场,也叫八克农场,开荒种高粱,解决军马的饲料问题。划给他们500亩荒地,先是火烧芦苇,又来连队请求帮助,连队派出老职工指导,用两台东方红54型拖拉机推平碱包,开渠打埂,引水泡碱,连队茯播时,他们也种了高粱。
边防团到八克农场后,与地方的交往自然就多,他们有电影放映机,多数时间是通知五连去看电影,有时也来慰问五连,拿当今社会的话说就是联谊单位。新年,农场决定感谢他们,连里研究,自己种的有向日葵,炒瓜子;一连种花生,买5公斤来;再找生产股长批5个冬瓜,联谊会就挺阔气了许多。
我到场部说明情况,生产股长大笔一挥,批准了。拿着条子,进入冬瓜窖,昏暗的灯光下,一排排整齐的吊起,两排间仅能侧身过人,靠里间挂着双层,清香的凉气溢满空间。一会儿感到有点潮气,看瓜人说正是这样,才能保护冬瓜的新鲜度。他很快地从草绳中取出5个冬瓜,招呼说赶快抱出去,立马关门,在外间放着磅秤,过称后签字,说由财务统一结账。看我们带着箱子,还帮忙装好,交代回去不要放太暧的地方。
联欢会前,找来连队切瓜高手,横切为二,再切成等份的十条,也就指把宽,青色的瓜瓤上渗出滴滴瓜汁。在给客人的过程中,粘到瓜汁处,有糖浆粘性的感觉,尝一口冰凉清香,舌尖一卷便进到肚子里,沁人肺腑的余味阵阵而来,令人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