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观察与分析

2011-08-15 00:45:37王晶
大家 2011年15期
关键词:现实意识大学生

王晶

当代大学生以全新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行为解读社会、规范自我、塑造自我。他们往往被人们誉为“文化新人类”。互联网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生存状态,以交互性、虚拟性的网络交往迅速发展,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生存、学习、生活和成才。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交往方式无疑是一次突破性革命。网络在促使当代大学生的全球意识、效率观念、信息知识和平等观念等增长的同时,也难免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负面影响。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积极因素

(一)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的传播、潜能的开发

网络资源浩渺无边,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都容纳在一个网络空间,全球的信息网络连通世界各地的当代大学生,出现了跨国家、跨时空、跨民族、跨文化传统的大流,其特点将不仅是在时间上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知识的传播,并能使当代大学生在交流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网络的共享性特征使文化作为无形资产瞬间扩散到各地,使每个网民受益,激发了当代大学生创新知识和探索未知的念头,使其潜能得以开发。

(二)促进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创新,全面提高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素质

网络交往选择的多样性、信息的丰富性使大学生的决策和行为更加理性和成熟,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放和宽容。先进的网络交往工具提高了大学生的科学意识,从而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创造和创新能力,带动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未来信息社会里人们对任何事情的观点更加理性、平和、不极端、有深度,有这个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集体智慧将得到史无前例的丰富和发展。如果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有理有节地进行的,这个社会无疑将更加灵活有序、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科学意识、自主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涵。大学生的科学意识主要体现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密切关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等方面。互联网在当代社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大学生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更加充分地体会到知识经济的巨大力量,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地发奋学习,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为更好地立足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而主动创造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文化就是在不断创新并向前发展的,创新是网络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条件

网络交往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充分培养和成长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网络信息技术使人们极大可能地克服了公民意识生成和实践的种种限制。首先,网络信息技术使人们能够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通过网络通信工具就能够相互联系。其次,网络信息技术使人们有可能克服单一会议主题、场所和时间的限制讨论共同关心的社会公共事务。第三,网络技术使人们能够突破信息获取的局限。在网络上,人们能够有选择地获得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因此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参与公民意识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公民意识的强化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交往弱化了大学生现实交往能力

任何高科技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给传统人际关系带来的冲击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他们在网上周游世界,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置身虚拟世界,忘却了现实中的烦恼,也离现实越来越远。他们看不惯现实中的一切,也越发不能容忍现实中的人事纠葛,在他们看来,唯有虚拟世界中的一切才是美好的。因此,大学生更倾向于网络交往,而不愿意与现实中的人们交往。长此以往,不少大学生养成了孤僻的性格。有些学生平时很内向,但在网上却显得异常积极活跃,下网后往往又变得更加孤独内向,与日常生活判若两人。有些学生通过简单的键盘操作就完成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则产生厌恶。久而久之,他们愈发与现实格格不入,失去了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弱化了现实交往能力。

(二)网络交往使得作为交往主体的大学生易变得“空心化”、道德意识被弱化

一是网络个体间的交往是非身体性的交往。非身体性的交往意味着交往的人性基础丧失的可能性,进一步还意味着交往的伦理基础丧失的可能性。就总体而言,交往者肉身的缺席更易于导致交往中对于他人和自己的工具化态度。二是大学生网络主体和其身份的分离导致一系列交往困难。三是权利与责任的不平衡。隐匿身份的便利即导致自由与责任的不对称和不平衡。“Internet还只是少数专家研究交流的小客厅时,秩序不是大问题。但当Internet变成了公共设施,就必须确定规则。这就像一个人,当他还是二三岁的小孩子时,可以不去理什么秩序责任,因为他还不成熟。严格的约束反而会束缚他的成长,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只能扼杀他。同样,当他过了十八岁,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法律、责任对他就不可缺少。”网络连接面广泛,传输速度快,收集、处理信息效率高,时间、空间对人的活动的约束力大大缩小,因而现实社会中那种分地域设卡设点管辖、控制的管理方式往往作用不大。网络交往行为具有“数字化”或“非实体化(虚拟化)”的特点,我们看到的形象、图像、文字和听到的声音变成了数字的终端显现,甚至人也是以一个“符号”的身份在活动,因而很难对大学生的行为加以确认、监管,这就使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漠视权威,无视中心,忽视规则,出现了道德失范行为,比如使用不文明语言,缺乏诚信态度,网络犯罪等等。

(三)不良网络交往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在结构上的最大影响是分权,“值得加以强调的是,网络既可以用来造福社会,也可以用来回危害人间(像大多数工具一样)。它将权力下放给无权者的方式具有不对称性。也就是说,它破坏了中央权威,不论其是好是坏,而帮助多种多样的势力共同行动,不论它们是好是坏。换言之,它是一个虚弱的宣传工具,但却是施展阴谋的好地方。……事实上,分权是制造不稳定的一股深刻力量。互联网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但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给人的思想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互联网产生、发展于发达的西方国家,在我国只是刚刚进步。西方国家在输出网络技术的同时,也裹挟着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这对于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一个巨大冲击。随着互联网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影响也在不断加深,不同文化类型、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汇、冲突与整合将越来越明显。

三、结语

现实表明,互联网在丰富大学生生活的同时,无形中也在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比如过分迷恋上网可能会带来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危害;网上身份丧失带来了平等感、自由感、身份变化感等。在这种情形下,大学生需要通过不断地对网络交往进行辩证认识和行为调适,积极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消除网络交往带来的负面影响,发挥网络交往的积极因素。

[1]张朝阳.跨越三百年的自卑[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建民.网络上的二十一世纪[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3][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南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现实意识大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杭州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5: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