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立霞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从最初形成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辽阔广大的土地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应该说是东北地域文化造就了东北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了“二人转”这一东北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首先,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来看,二人转一树多枝。它的表演形式有三种,最常见的是二人对唱对舞,俗称“双玩意儿”;一种是只有一个人边唱边舞的独角戏,俗称“单出头”;另一种是由多个演员扮角色同台演出,俗称“拉场戏”。
东北地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游牧地区,这里四野茫茫,地广人稀,广袤的大平原上,不知相隔多远,才能稀疏地见到几户人家,居民相对集中的村镇非常少,因此很难有固定的戏园子,很难有可供大戏班演出的舞台,居民更少有请得起大戏班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经济实力。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地方艺术只有以小而灵活的特点,才能生存下来。二人转演员人数少,演出形式简单,道具较少,有小型乐队伴奏即可,各处行走方便,所以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人转的艺术特点是集说、唱、舞于一体,以唱为主,且唱且舞,中间加上一些口语说词,表演时拿手绢、扇子、竹板等道具,表演过程中不时加一些类似于杂技的“绝活”,一些艺术表演的基本要素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影子,形成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体现的是一种“自给自足”式的文化意识,这是东北地区封闭式文化特征的一种折射。
二人转是一种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族艺术,是东北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的一种艺术种类。它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散发着淳美的泥土芳香,至诞生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它盛行在城镇、乡村之间,扎根在群众之中,是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东北地区它的生命力最强。如今,二人转已经转出东北,似星火燎原般烧遍中国大地。二人转为何能火了东三省,又火了全国?根据分析,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深根扎在黑土地,花红叶茂分外香
首先是因为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语言与内容来源于生活,它是靠着生生不息的创作保证了剧种的生命力。二人转也被称作炕头艺术,场地不限,既可以在庄稼院,也可以在田地间,演出形式灵活多样,演员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的这种零距离接触,极大地保证了真实与新鲜。
2.般般“武艺”都精通,外加滑稽和即兴
二人转,既不同于歌舞,也不同于戏剧,更不同于曲艺,是一种有说有唱,有故事情节,有人物表演,讽刺幽默、针砭时弊、独具特色的艺术模式。有人说二人转是一网打尽的艺术。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二人转的表演形式中确实含有很多门派的艺术,譬如东北大鼓、太平鼓、河北梆子、山西霸王鞭、民歌小调、莲花落、东北秧歌等等。在新东北二人转中,不仅仅很多艺术形式得以保存,而且更多地融合了其余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名二人转演员,不仅仅要有好嗓子,更重要的是有突出的绝技。这种绝技可以是模仿,可以是其他艺术形式。很多二人转演员都是杂家,他们对于各种接触到的民间艺术形式都能来上一小手。
目前,二人转的发展现状在某些方面有些令人堪忧,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大力发展“绿色二人转”,使这门植根于人民群众中的艺术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是极为丰富的,胡胡腔、大救驾、喇叭片子等曲牌,三节板、快板、抱板等板式要唱出味、字、句、板、调、劲。快板勒着唱、慢板推着唱,板稳气匀,演员一张嘴,一举手,一投足,让观众和行家们就能看出地地道道的二人转味。要用这些催人泪下、感人奋进的曲牌,男女对唱、边说边唱、边唱边舞的表演赢得观众的喝彩。
演员要练好唱、说、做、舞四项基本功,特别是手绢、扇子等的物质动作。“舞”要优美动人,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要为二人转表演者提供必要的演出示范和新剧目,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专业和业余演员进行定期培训,从根本上抵制说脏话的现象,都要参加演员职业道德和法规培训,请二人转表演艺术家及管理者授课,由有关部门统一组织业务考核,合格者才可能领证上岗。
希望二人转这门东北独特的艺术,在老百姓的欢声笑语中,不断除陈创新,更加璀璨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