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燕
改进课堂教学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陈 燕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多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着过度关注学习结果、评价主客体单一、方式传统等不足,这种评价的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该文通过如何切实改进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标准,加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设、增强课堂评价语言亲合力以及拓展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工作,以顺应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引导和鼓励学生创新,激活他们的创造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 创造 素质教育 小学信息技术
多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着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主体单一、方式传统等不足,这种评价的模式已不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那如何通过“课堂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当代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传统的评价过分注重于统一标准,教师常常以班里优等生的回答作为评价参照,于是,大多数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就会“不尽人意”。现代素质教育观倡导学生在参与评价后,教学组织形式能呈现多样化,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有所增多,在班里、在小组内有了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建议和结论,而再也不是去揣测教师期待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见解,引发争议,甚至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谈怪论”。要是这时我们还以教师的权威去压制这些“奇谈怪论”,用自己标准的答案来当做最终的评价,这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好奇、探究、创新的内在动力的减退,最终抑制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因此,在课堂评价的标准上,应以学生个体原有的水平为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入手,全面地去评价学生。评价的标准因人而异,学生的表现不求最好,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增强自信。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大多采用教师评价的形式,教师成了评价的权威,是学生课堂学习表现的唯一评定者。正因为教师是课堂评价的“主导者”,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缺乏了乐趣和生气,缺乏了对好奇心的刺激和对智慧的挑战。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享受生动活泼的学习,在愉悦的环境中增强学习技能,发展人格。因此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颠覆传统讲授程式,加强评价主体多元化建设,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面交流,在共同的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成为课堂评价的关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当然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上,应把作品的评价还于学生,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例如《制作板报》这课是在学生学习了word软件之后,运用现有的素材或网络资源进行创作的一节综合实践课。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制作出图文并茂的板报,掌握对板报布局的调整,提升学生发现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学生创作之后,我先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再由组长检查本组同学的自我评价是否合理,对个别不合理的评价重新评价。教师再阶段性地对学生的评价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对个别学生评价不认真的现象进行教育。所以,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反思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又通过开展学生互评,让他们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大多数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是没有能言善辩的能力,而是忽视了课堂上语言的重要性。由于信息技术课操作性强,很多老师总是埋怨学生的纪律难以控制,于是在课堂上经常出现类似这样的话:“你们快安静下来,不然就不让你使用电脑。”“嘴巴闭上,我要控制你们的电脑了。”暂且不说这样强制性的语言能否真能让课堂安静下来,即便真安静了下来,那也是过分“安静”了,许多学生反而变得束手束脚。教师如果能用上一些具有人文关怀或幽默的语言,相信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认为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比如常听到的“不错”、 “再想想”、“你能比他还好”等等这样的评价语言,学生听多了也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课堂评价应因人而异,实事求是,教师要有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逐步提高学习的兴趣,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真正展示课堂评价语言的魅力。
评价语言应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不仅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而且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醒与纠正。“你观察得真仔细”、“你做得真快,但以你的智慧,如果能再多花些心思,作品应该会做得更美”……正因为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使学生知道了如果要完成一份精美的板报作品,除了要有速度,还要有质量。也正是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一次次的操作中不断进步,所以水平很快就有了大幅提升。
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评价语言也会使学生兴奋,同时课堂的气氛格外活跃。即便学生出现了问题,只要教师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帮助、引导,不仅避免了学生的尴尬,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学生在纠正了学习中错误的同时,还会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比如:在学习画图时,有一位学生做了一只调皮的小猪,旁边却注上了同学的名字。这一做法引来了周围同学的哄笑。对于这个恶作剧,我没当场批评她,而是走到了她的身边,表扬她的画做得很好,并且很有创意,但也悄悄地告诉她:“旁边的注释你认为适当吗?如果别的同学也这么做,你会愿意吗?”在我的提醒下,这位同学意识到错误并改掉了旁边的文字。我把她修改后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让大家一起来欣赏、评价,得到大家的好评,这个孩子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这样的方法把“单纯的玩”引导到“有意识的玩”上,从而更加激起了她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
评价不是简单、机械的表扬或批评,更不是一味的惩罚和指责。经常会发现有的班级信息技术课堂秩序混乱,除了计算机运行时发出的声响,加上学生吵闹的声音,即使老师在讲台上大声喊话,结果依然很乱。如果老师换一种方式“我们看看哪位同学坐得最好,看看第二组同学纪律多好,比一比哪一组会成为本节课的最佳小组。”这样,改变一种评价策略,采取友善的评价方式,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从而产生获取成功的动力,如此这般就会事半功倍。正由于信息技术课更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才能鼓励学生的创新实践。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果如何,最终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给予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任务要求,并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充分肯定了他们各自的成绩,并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各自提高。例如我在上课时,一般对于优秀的作品,我会先进行点评,再用赞赏的语气鼓励学生做得更好;对于不是太好的作品,我会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中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动力。
计算机操作不但体现在它的结果,而且体现在同样一个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完成。在实践操作中,对于一个相同的任务,不同学生会利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完成,他们的过程却是有差异的。这时教师不能只关注一个答案,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充分肯定学生的实践过程。
课堂上学生的操作是不断变化的,教师由于受精力和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都进行观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常常会说些自己的缺点,对优点很少提起,这时候教师要正确引导,让他们发掘自身的优点,在自我评价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比如对一次幻灯片设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风格:有些同学对整体把握好,有些对色彩感觉好,或者对作品有独特的设计……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实现“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转变,在信息技术评价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评价观,改进评价的标准,加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设、增强课堂评价语言亲合力以及拓展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叶澜. 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 教育教学出版社, 2001.
[2] 杨欢耸.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