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大麦生产回顾与展望

2011-08-14 03:42陈晓东赵斌季昌好顾江涛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大麦安徽省高产

陈晓东 赵斌 季昌好 顾江涛 王 瑞*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1)

大麦属禾本科大麦属,是人类古老的食用作物之一,在世界谷类作物播种面积中,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居第四位。大麦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兼有食用、饲用和酿造等多种用途,是生产啤酒的主要原料,同时也用于制药,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多种用途的作物。

大麦作为饲用作物具有粗蛋白含量高、适口性好、易于贮藏等优点,是我国广大农村牧区饲养家畜的基本饲料。其利用方式有多种,籽实主要作为能量饲料,价值相当于玉米的92%~95%,淀粉的含量略低于玉米,但可消化蛋白质高于玉米,是瘦肉型猪的良好饲料,用于饲喂幼畜、种畜及高产乳牛的调制发芽饲料,可提高家畜产卵率;大麦青体柔嫩多汁气味芬芳,适口性好,易于消化,含有优质蛋白质,氨基酸组分全面,有利于畜禽健康、高产和稳定乳牛的产奶量;大麦在灌浆至蜡熟期收割,可制成青贮饲料,以保证乳牛全年青饲料的均衡供应;大麦酿造啤酒的副产品酒糟,也是良好的蛋白饲料。

大麦在食用方面,可制备麦芽、饴糖工业糖化剂等。大麦具有味甘性微寒,有解渴除热,益气宽中的功效,有较好的医用价值。大麦麦根,含有多种核苷酸类物质降解酶,利用其中酶制剂或降解核酸成核苷酸或核苷,用于制成不同药剂;大麦茶是亚洲地区中国、韩国、日本等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清凉饮料,具有消热解毒,健脾减肥,助消化等功效;大麦青苗粉、麦绿素对人体的保健价值研发日益深入,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1 安徽省大麦生产历史演变

大麦在安徽省粮食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全省自南到北均有种植,主产区集中在淮北、沿淮及江淮之间部分地市,沿江地区种植较少。大麦在淮北与棉花、早玉米、花生等轮作,沿淮、江淮稻麦二熟、三熟制地区与水稻轮作,是最佳的晚播早熟腾茬作物。啤酒大麦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曾有过高峰期,此后种植面积下降,生产上以饲料大麦种植和利用为主。

本文对1988至2010年间《安徽统计年鉴》、《安徽省农村经济统计年鉴》大麦生产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其中1993、1994、1995、1996、1998共5个年份缺少相关数据 (表1)。

1.1 1988至2010年安徽省大麦生产状况

从播种面积来看,1988年安徽省大麦种植面积最大,为156666.67 hm2,最小值为2008年的30140 hm2,平均为 88311.85 hm2(表 1)。从图1大麦生产趋势图可以得出,1988至1999年,安徽省大麦种植面积显著下降,从156666.67 hm2降至 65520 hm2。2000至 2003年,播种面积又逐渐增加,2003年以后再次急剧下降至当前不足60000 hm2。整体上呈现“降、升、降”的曲线波动,但显而易见的是,22年间大麦播种面积处于急剧减少态势,变幅达10万hm2;就单产而言,2005年达到最高值,302.84 kg/667 m2,最低值出现在 2008年,87.81 kg/667 m2,平均产量为201.66 kg/667 m2(表1)。从1991至2010年近20年的单产趋势图来分析,呈现近似正态分布,相对稳定高产处于1997-2005年间 (图1);总产最高值出现在2003年度的53.45万t,当年度相应的播种面积和单产分别为123220 hm2和289.2 kg/667 m2,最低值是2008年度的3.97万t,因其面积及单产均为历年最低。

1.2 安徽省大麦生产演变原因探讨

据1949年以来的历年统计资料记载,由于大麦早熟高产,可作为口粮,能够提前结束春荒,同时是役用大牲畜的主要饲料,安徽省大麦种植面积在20世纪50年代曾超过100万hm2,70年代后大麦作为灾荒之年食用价值利用的比率降低,面积开始下降。1988年以来,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引进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取得较快发展,小麦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挤占大麦种植面积。与此同时,小型农机具广泛推广使用,减少了作为役用大牲畜的需求,大麦作为重要饲料加以利用的需求量降低。

2000年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棉花、玉米面积增加,要求早茬口,同时期非役用养殖业飞速发展,饲料加工业对大麦原料要求增加,大麦种植面积在2002、2003年有所回升。2005年以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速,小麦从播种到收割实现全程机械化及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开展、小麦保护价等粮补措施的出台,大麦迟播早熟调剂劳力的优势逐步丧失,削弱了农民种植大麦的积极性。另一个原因,大麦在安徽省是棉花、早玉米的重要接茬作物,由于棉花种植费工费时、价格波动大,棉花的种植面积不稳定,早玉米粗缩病逐年加重,种植面积减少,降低了对大麦茬口要求,大麦种植面积急剧下降。饲料加工企业一方面得不到稳定的大麦货源,另一方面深加工技术滞后,大麦作为优质能量、营养饲料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畜禽养殖较集中的地区,农民主要依据自身需求,作为喂牛、猪、水产、禽类等搭配饲料对大麦进行种植,自产自销。

表1 1988至2010年安徽省大麦生产统计

图1 1988至2010年安徽省大麦生产趋势图

由于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及配套栽培技术的改善,大麦单产水平在1988至2007年总产和单产均得到稳步提升,详见表1。然而,2008至2010年三个年度的单产显著减少,主要原因有:2005年后随着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粮食丰产工程等项目带动实施,农民种植大麦的积极性被进一步削弱;生产上大麦品种更替速度缓慢,良种繁育及种性提纯工作薄弱,农民自留种种性退化严重;大麦种植地块基本上利用不适宜种植小麦、油菜等作物的瘠薄、迟播地,整地质量和肥水管理较差,出苗及群体得不到保障;病虫草害管理不科学不及时,高产品种产量水平得不到应有发挥,导致产量严重下滑。

表2 安徽省主要地市大麦生产面积 hm2

2 安徽省大麦种植品种及分布情况

根据表1、表2,安徽省大麦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沿淮及江淮之间,长江以南地区分布极少,所占比例仅为2%左右。20世纪90年代初,淮河以北 (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宿州市、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和沿淮及江淮之间 (合肥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各占大麦种植面积近50% (表2);2005至2008年,江淮之间所占比例相对减少至40%以下,淮河以北所占比例上升至60%左右 (表2);对于单个地市,90年代初,安徽省大麦主要种植在合肥市,其次是阜阳市、六安市,2005年以后,亳州市成为栽培面积最大地市,随后是淮北市,须指出的是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在2000年后划为亳州市行政辖区;对于啤酒大麦来说,20世纪90年代初,在安徽省大麦播种占有一定的比例,2000年后逐渐萎缩,被饲料大麦所取代。

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啤酒工业迅速发展,在安徽省种植的啤酒大麦品种主要有冈2,苏啤1号,皖大麦1号等。其中皖大麦1号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麦芽品质指标均达到和超过轻工部颁发的一级啤酒大麦标准,抗大麦条纹病和赤霉病,熟期适中,产量稳定,20世纪90年代在江淮麦区年最大推广面积在4万hm2左右。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先后引进鉴定出西引二号、8640、85V24等饲料大麦品种,在江淮之间广泛应用,至今仍有种植。西引二号于80年代初开始在安徽省种植,为生产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品种之一,生产种性退化严重。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于20世纪90年代末育成皖92048、皖92341、皖92342等饲料大麦品系,在江淮之间长丰、定远、肥西等地作为搭配品种推广种植近10年,扬饲麦1号在安徽生产上有一定面积。21世纪以来,大中88-91,花11、花13等品种在沿淮、淮北地区引进推广种植,总体表现丰产性较好,种植面积将会继续扩大。西引二号由于种植年限太久,种性退化严重,面积逐步减少,生产急需选育高产优质抗病抗逆品种替代。

3 大麦栽培技术

由于大麦具有耐瘠、耐寒、耐旱、抗性强、生育期短等优点,安徽大麦种植除作为早茬作物外,多是利用荒滩、瘠薄地,或由于旱涝等原因造成油菜、小麦无法按时播种的迟播田块,在栽培管理及肥料使用量上远远不及小麦、油菜等主要作物,种植粗放,大麦的产量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目前生产种植品种,在肥力水平得到提高的前提下,适期早播、精细管理,可以获得与小麦相当的产量。

3.1 适期早播

安徽淮北地区选择半冬性、弱春性品种,在10月中下旬即可播种;沿淮、淮南麦区,选择弱春、春性品种,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播种为宜。由于大麦分蘖力较强,播量不宜太大,在土壤墒情适宜条件下,一般掌握在8~10 kg/667 m2为宜,土壤条件差、迟播地块,播量适当增加。

3.2 肥水及田间管理

基肥以有机肥、化肥相结合,注意N、P、K肥的平衡使用。春季因苗因地,看苗施肥,以防生长过旺造成病虫害加重和倒伏而影响产量品质。淮河以北出现晚秋早春连旱年份,应注意划锄保墒,促进分蘖和根系的生长。淮河以南地区多是稻茬田,雨水偏多,土质黏重,做好沟渠配套,排水降湿,避免渍害。加强田间杂草的综合防治,可在冬前或初春选择大麦专用除草剂,注意喷药时麦苗发育时期和田间温湿度的掌控,以避免药害对大麦生长和产量造成不良影响。

3.3 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对确保大麦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意义。饲用大麦收获期为蜡熟末期,此时麦粒的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值;啤用大麦则宜在蜡熟末期至完熟期收获,确保籽粒饱满,皮色正常。过早收获,籽粒灌浆不足,含水量偏高,易霉烂,降低发芽率;过晚收获,极易遇阴雨危害,产生穗发芽而降低粒重和品质。

4 讨论与展望

安徽省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气候资源适宜发展大麦生产。目前安徽省大麦生产面积在5万hm2左右,处于低谷期。大麦相对小麦,具有早熟、高产、抗旱、耐瘠、营养利用率高、成本低等特点,可为水稻、棉花、玉米等夏粮种植提供早茬;在淮北、沿淮地区常因干旱或雨涝造成播期推迟,致使小麦大幅度减产,大麦作为救灾作物其耐迟播、丰产、早熟有很大作用。随着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大麦作为“粮、饲、经”三元特性的优势作物,在种植结构调整中,有很大恢复和发展的空间。

4.1 存在的问题

农民长期以来种植大麦多自产、自销,以直接饲喂为主,粮食部门不收购,加工业滞后,造成大麦潜能不能充分发挥,经济效益也受到影响;生产用种方面存在多、乱、杂现象,种性退化严重,当前新的主干品种少,种源缺口较大,急需选育适合本省种植优质高产饲料大麦新品种。

4.2 机遇与挑战

近几年,安徽省作为农业及畜牧养殖重点省份,在中部经济崛起的有利时机带动下,国内知名企业蒙牛、伊利、雨润等乳制品、肉食品加工企业在安徽合肥、马鞍山等地相继建立现代大型畜牧养殖场,带动周边地区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而饲料加工企业对大麦需求上存在货源不稳定、品质无保障等问题,这些为大麦新品种选育及规模化生产迎来新的时机;江淮风水岭地区秋涝或秋旱年份出现频率极高,越冬主要作物油菜、小麦经常不能适期播种而出现大量冬闲田状况,大麦晚播早熟特性恰好解决生产上的棘手问题,提高农民效益;种植结构上,大麦由于生育期短、抗逆性强、营养利用率高等特征,为棉花、玉米等提供良好的早茬,其自身的灵活性是小麦等其他作物难以代替的。

4.3 科研平台的搭建

“十二五”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的启动为安徽省大麦科研队伍建设、技术研发水平提升提供良好平台。试验站在体系任务总体框架内,依据安徽省区位、气候特点及不同的耕作制度,开展安徽省啤饲大麦新品种选育及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做好生产适宜品种筛选,辅以高产栽培技术,借助政府引导,科研跟上,产业衔接,推进安徽省大麦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猜你喜欢
大麦安徽省高产
成长相册
我的大麦哥哥
大麦虫对聚苯乙烯塑料的生物降解和矿化作用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Global interest in Chinese baijiu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