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宽,侯 勇,郭彦伟,向兴利,周俊奇,敬 凤,王 俊,赵醒军,赵建忠,束 芬
(解放军第22医院:1.放射科;2.医务处,青海 格尔木 816000)
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后,本部迅速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野战医疗队连夜奔赴灾区,医院留守人员从4月16日中午开始,接收了77例后送到格尔木的地震伤员。按照非战争引起的伤亡事件的性质,从卫生勤务要求出发,认真分析伤员救治状况,总结放射检查经验,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依据[1]。现将本科接诊、检查中做法与体会报道如下。
本院收治的77例伤员先后均进行了放射科X线检查。所用设备为万东 新东方1000型DR成像系统、GE ProSpeed FI单排螺旋CT和GE AMX-4+300mA移动式X光机,分别采用Konica激光相机、Sony热敏激光打印机、虎丘 HQ-450XT自动洗片机进行打印、冲洗胶片。
伤员中,藏族 67例,占 87%,汉族 10例,占 13%;其中男33例,占43%,女44例,占57%。年龄在8个月~71岁,平均36.4岁。0~20岁12例,21~40岁39例,41~60岁21例,61~80岁5例。伤员入院24 h内DR摄片140余人次,CT检查39人次。明确颅脑损伤中,枕骨骨折1例,额骨骨折1例,颞骨骨折3例,颅底骨折1例,硬膜外血肿2例。颌面部多发骨折2例,其中鼻骨骨折2例,颧弓骨折1例,眼眶壁骨折2例,上颌窦骨折2例。16例胸部地震伤均为复合伤,其中肋骨骨折7例,单右侧多发骨折2例,单左侧多发骨折3例,双侧多发骨折2例,合并肺挫伤6例,液气胸1例,双侧胸腔积液4例;肩胛骨骨折2例,锁骨骨折5例。脊柱压缩性骨折8例,共累及9个椎体,其中颈椎2个,胸椎 1个,腰椎6个,其中爆裂性骨折2例,均为单发骨折,横突多发骨折2例,1例合并相邻椎体陈旧性压缩性骨折。骨盆骨折13例,其中多发9例,单发4例,脱位2例。四肢骨折 17例,多发骨折 11例,单发骨折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关节脱位3例;其中上肢 4例,肱骨骨折2例,尺桡骨骨折并脱位2例,手掌骨骨折 1例;下肢 13例,股骨骨折3例,最小伤员2岁双股骨下段骨折,胫腓骨骨折4例,足跖骨骨折3例,双踝骨折并脱位1例,单踝骨折1例,跟骨骨折1例,另有1例2岁患儿双下肢挤压、冻伤后并发骨筋膜间隙综合征1例。其中1例5岁男孩右肺上叶大叶性肺炎1例;右肾包膜血肿并肠套叠1例;骨盆骨折合并中期妊娠1例;子宫肌瘤1例;1例左肱骨骨折的7岁男孩伤前即患原发型肺结核。行床旁X光检查56人次,其中阳性42例。
医院收住情况:为方便伤员住院、检查和生活,本院将伤员大部分特别是重伤员集中安排在住院部普通外伤、创伤外科、五官科一楼科室入住,一般伤员酌情安排在心肺、消化等二、三楼科室入住。待初步诊查明确后,再做转科处理。
2.1 迅速动员,做好一切检查前准备工作 本科在接到院指挥办公室命令后,科主任迅速完成动员工作。要求在位的医、技、护人员全员到位,按职责分工检查仪器是否处于正常运转状态、消耗性物品是否充足,并将人员按新老同志、医技分工分组,做到新老结合、医技分工,以确保投照、扫描准确适当,诊断及时准确。鉴于伤员绝大多数为藏族同胞的特点,科里及时与院指挥办公室协调,要求陪同检查人员中,尽量带有志愿者或懂汉语人员。做好环境消毒工作及工作人员自身防护准备。
2.2 接诊、登记 伤员被送至放射科大厅后,登记室护士认真安排登记工作。
2.2.1 本着地震伤员“重患者检查优先,重要部位检查优先”[2]、先老人、小孩的原则,迅速、准确的检查申请单各项信息,包括 ID号、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相关在后送前已有的辅助检查、本次申请检查部位等。特别注意在灾区已经做过正确分诊处理的,认真核对分类牌上的信息,按伤情进一步分类,为进一步检查争取时间。针对藏族伤员姓名特点,尽可能将字与音核实相符。
2.2.2 初步编写DR、CT号后,将只有一项检查的申请单单独投送到扫描室,对同时有2项检查的申请单,用订书机订好先投送到DR或CT扫描室中的一个,同时向扫描技师说明此人有2项检查,以免漏检。对较重伤员,在申请单上加着重号,以示优先检查。
2.2.3 检查开始后,有序组织其他伤员候诊。针对伤员较重、陪同人员、帮助搬运人员亦较多的实际,请大家尽可能保持安静。对现场加以组织,如保证通道畅通、检查有序等。
图1 地震伤员救治措施及流程
2.3 检查与扫描 技师依次接收申请单后,按申请项目认真进行检查。
2.3.1 信息录入人员 按平时检查规范,认真核对伤员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部位,正确录人病员信息,选择正确检查部位、合适投照扫描条件。针对个别藏族同胞身体较高大的特点,增加投照KV、mA◦S,以保证成像的质量。待获得理想图像后,正确标识左右,方可进行下一部位的采集及下一伤员的信息录入。
2.3.2 体位设计人员 伤员体位的选择对检查、诊断至关重要。伤员入检查室后,酌情通过不同方法将其转至检查床。对能够自主行走、能配合伤员,胸、腹部拍立位片;对单侧肢体受伤、意识清醒伤员,由陪同人员辅助其转至检查床。对可疑骨盆、脊柱骨折及胸部多发骨折、颅脑外伤伤员,特别是可疑脊柱骨折者,选3~4名身体较好的陪同人员将其平托至检查床。针对藏族同胞民族服饰毛皮衣物多、各种挂饰特别是金银饰物多的特点,则通过翻译向其解释清楚去除之目的,对确实摘除不了的,将其捋在不影响成像的区域。投照中常用语言,比如吸气、憋住气、喘气等必要用词,则通过翻译一对一训练成功后方可。本着先统一正位投照,必要时再照侧位的方法,以减少搬动带来的加重损伤和伤员疼痛;对不能实现侧位者,在正位基础上,拍斜位片以帮助诊断。投照野选择尽可能要比平时扩大范围,以免因伤员移动等情况变化而使投照体位不佳。确定体位后,留够陪同人员(不宜过多),检查通道及隔室防护门是否已关闭,做好各类人员的防护工作,准备采集图像。打印胶片。
2.3.3 床旁摄片 接到收治任务后,本科就同时做好了床旁摄影的准备工作,包括检查电量是否充足、洗片机是否能正常运转。伤员初到病房后,随即派出有经验的技师组到科室,根据临床医师申请对危重患者、行牵引治疗不宜搬动者[3],立即进行床旁摄片。
2.4 阅片、书写诊断报告 本科组织了以主任医师为主的医师诊断组。对大量的DR、CT图片进行了认真阅片、讨论。及时、准确地向临床提供了影像诊断信息,并对进一步检查做出了合理建议。
2.5 避免院内感染 部分地震伤员在废墟中掩埋时间较长,由于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存在破伤风、气性坏疽感染等传染性病症[4]。大批伤员同时入住,如早期清创不彻底,院内感染率更高。发生院内感染将延长住院日、增加伤员痛苦甚至威胁生命。为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本院从6个方面做了进一步加强:(1)病区环境卫生。联系巿环境卫生部门在伤员抵达格尔木前就将科室及垃圾站内一般垃圾进行清理、加强消毒;医用废物集中统一做无害化处理;(2)病区饮水卫生。实行地震伤员与一般病员分开供水;(3)病区饮食卫生。专门为地震伤员供应饮食;对社会上捐赠的物品,特别是食品登记造册,专人管理;(4)病区消毒安全。本科在接收伤员前对工作间、仪器检查床统一进行了消毒。检查间隙,用紫外线灯对空间进行及时消毒;用84液按16 mL∶1 kg比例对地面实施喷洒、门及仪器把手进行擦拭消毒。检查中为所有人员提供一次性鞋套、佩戴口罩、帽子、手套,使用一次性检查床单,以免院内交叉感染;(5)规范医护操作;(6)加强安全保卫工作。为伤员家属及陪员统一制作胸牌,以便管理、识别。
2.6 注意工作方式和态度,检查同时做好人文关怀 地震伤员不仅在躯体上受到了伤害,而且在心理上也经受了重大打击,许多伤员失去亲人、家园被毁、财产损失,伤员常表现出沉默不语、表情淡漠,实际其心灵的创伤是很严重的[5]。
本院在接到收治任务后,除协调当地政府招募会汉藏2种语言的志愿者、为伤员开通免费电话外,还尽可能地满足伤员的需求。精心布置病房、挂贴温馨的标语;为了让伤员能住得舒适、安心,将军队病员休养灶专门作为地震伤员营养灶、送饭到病房,加大伙食经费投入、增加藏族风味饮食及品种;为儿童伤员选够了适合的玩具。本科人员在接诊、检查全过程中语气和蔼、动作轻柔,和陪同人员交流顺畅,对确实不能配合的情况,就用肢体语言先做示范,以达到标准的检查目的,为伤员减少了不便、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比较历次地震地区差异和地震伤特点,地震伤[6]的伤部与地震时段有关。夜间地震,熟睡中的人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伤亡一般较大,以骨盆骨折、胸部骨折、脊柱骨折、膀胱破裂、挤压伤、内外大出血等多见。例如唐山地震中,最主要的3种伤害分别是挤压综合征、骨盆骨折和损伤性截瘫。白天地震,觉醒的人有可能做出一定的应急反应,伤亡可能稍减,以四肢骨折、锁骨骨折、头颅外伤、脊柱骨折(截瘫)、挤压伤、内外大出血多见。例如汶川地震中,学校、医院、工厂等人员聚集场所受压埋致伤、致死多,各种伤情均可发生。
玉树震区为藏族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相对稀少,居民房屋大多为土木结构,倒塌严重。地震发生在上午7:49,因高原日出较晚,大多数人在睡梦中,平卧位是全身多发伤的主要原因。骨折是常见伤。因有以往地震救援经验,加之震后公路特别是空运的畅通,救援人员及物资能够在第一时间被运送到灾区,一线伤员均得以正确、合理的分类后送,为下一步后送、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本院接收所有伤员中大多为骨骼系统损伤,以胸部、四肢、脊柱、骨盆骨折为多,放射检查检出率高,所提供的及时、准确的影像诊断,为临床医生正确处理、治疗伤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大减少了并发症,降低了死亡率。因此,无论平时还是特殊情况,比如重大自然灾害、战时,重视放射专业、发挥其优势应得到重视和加强。
[1]许平,周燕荣,李延萍,等.重庆市救治5.12汶川大地震伤员情况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3):317-319.
[2]戚跃勇,邹利光,徐剑铖,等.放射设备在地震伤救治中的价值[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10):162-166.
[3]张祖建,陈淑君,叶兆智.计算机X线摄影在地震伤员床旁摄影中的应用价值[J].海南医学,2008,19(12):27-28.
[4]戚跃勇,邹利光,张冬,等.地震伤的影像诊断价值[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1):987-990.
[5]卢世璧.汶川地震伤员救治的几点经验[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20):1521-1522.
[6]张雁灵,陈新年,王玉民,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卫生勤务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64-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