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颖
(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 408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生产环境的改善以及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住院患者的死亡情况也相应发生了改变。特别是由于各地经济水平、生活环境、医疗水平的差异使得各地区的患者死亡情况呈现出相应的特点。对住院患者死亡病例死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能了解当地死因情况及致死因素,进而为提高医疗质量、降低病死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依据。现对本院2005~2010年的1510例住院死亡病例进行分析,以探讨住院死亡患者的死亡规律和特点。
1.1 一般资料 来自本院2005~2010年住院患者的出院病历,其中1510例死亡患者病案。所有死亡患者病历均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要求,对其第一诊断进行分类统计,若有多个致死因素诊断时,选择根本死亡原因进行统计。数据均输入计算机,
1.2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对分类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各年度住院患者死亡情况 本院2005~2010年出院患者共139600例,死亡患者1510例,总体病死率为1.08%。各年度出院人数不断增加,说明本院规模不断增大;同时在出院患者人数不断增加的基础上病死率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说明本院医疗质量有一定的提高,见表1。
2.2 住院患者性别情况 本院2005~2010年住院死亡患者共1510例,其中男 1060例,占70.2%,女450例,占29.8%,住院死亡患者男女性别比为2.36∶1。对男女死亡患者构成使用χ2检验,男性死亡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死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各年份之间的性别构成比,通过χ2检验发现除2005、2007和2008年以外,其余年份年龄构成与平均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005和2008年死亡患者男女构成比低于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该年男性患者死亡相对较少;2007年死亡患者男女构成比高于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该年份女性患者死亡相对较少,见表 2。
表1 本院2005~2010年各年度死亡患者情况
表2 本院2005~2010年死亡患者性别构成
表3 本院2005~2010年死亡患者年龄构成(n)
表4 本院2005~2010年死亡顺位前3位及例数
2.3 本院住院死亡患者年龄构成情况 如表3所示,可见死亡患者数从11~<21岁组开始至71~<81岁组呈现递增趋势,≥81岁组由于出院人数较少,死亡患者数目虽然不多,但其实际的病死率却最高。死亡患者中大于或等于51岁的有1075例,占71.2%。
2.4 本院住院死亡患者疾病构成情况 如表4所示,本院2005~2010年度住院患者死亡原因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339例,占22.5%;恶性肿瘤 332例,占22.0%;损伤与中毒282例,占18.7%,对3类疾病所占比例进行χ2统计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类疾病死亡例数一共为 953例,占 63.1%,见表4。
3.1 各年度病死率分析 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2005~2010年本院住院患者总的病死率为1.08%,其中2009年病死率最低为0.94%,2007年病死率最高为1.26%。且从2005~2010年住院患者病死率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上述结果反映了本院在扩大规模,增加病床数的同时也积极提高诊疗质量,引进了一些新的诊疗方法和设备,降低了危重患者的病死率,提高了本地区卫生事业服务水平。也间接反映了全民卫生保健意识及医疗观念都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住院患者病死率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1]。
3.2 死亡患者性别分析 男性病死例数明显多于女性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国内有关报道结果相符[2],究其原因可能与男性工作生活压力大,所从事的行业风险较大;相对女性而言男性更常有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男性相对女性缺乏足够的健康保健意识;男性特别是中年男性所承受的社会及家庭压力较大等因素有关[3]。所以男性更应加强健康保健意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并努力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3.3 死亡患者的年龄构成分析 由本项统计结果来看,本院死亡患者中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了71.2%,这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抵抗力差,容易发生各种疾病有关。提示应加强对老年疾病的控制管理,对老年疾病的防治制定科学、有效的临床路径[4]。而小于11岁的儿童由于抵抗力差、容易发生意外等情况病死率也较高,应加强对儿童及其家长的健康教育。
3.4 死亡患者疾病构成分析 从死亡病因来看,占本院死亡病因前3位的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损伤与中毒,这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一致[5]。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居死因第1位,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2.5%,可能与下面几个原因有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改变,较多食用高热、高糖、高脂的食品;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增大,心理负担较重;由于交通工具发达等因素,人们的运动量日益减少;环境的严重污染等。加上我国逐渐步入老年化社会,心脑血管病是老年人的多发疾病。所以政府部门应加强宣传,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提高人们特别是老年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护意识和知识。
恶性肿瘤位于第2位,共332例,占22.0%。提示肿瘤疾病的防治难度较大,仍然是危害人民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恶性肿瘤的发生受环境污染影响极大,政府应加大对环境的治理力度,同时加强医疗保健宣传,建议人们每年积极进行健康体检,做到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从而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损伤与中毒占18.7%,也是危害人们特别是中青年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中损伤的外部原因中以交通事故为主[6]。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机动车的大量增加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的同时,也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再加上人们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更使得交通事故频发,成为了中青年人最重要的死因[7]。此外自杀也成为损伤原因中的一大因素,应加强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宣传[8]。
[1]周绚.25年住院病例死亡原因的动态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1,18(1):59-60.
[2]许凤娟,陈翠英.9523例住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8,25(3):333.
[3]梁文生,蒋卫红.生活方式对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J].临床内科杂志,2010,12:836-838.
[4]周山,吴海云.老年人病种质量评价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7):554-556.
[5]杨功焕,王俊芳,万霞,等.影响中国人群疾病死亡因素的定量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2):934-938.
[6]闫杰,邹丽艳.3900例住院死亡病例死因统计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7,14(3):282-283.
[7]黄勤.1052例住院死亡病例的死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8,28(5):555.
[8]潘令仪,王祖承.自杀的国内研究概况[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7(7):669-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