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桐 王学梅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arterial thrombosis,CAT)是引起人类死亡的第三大病因,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死率及致残率,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在CAT及一过性脑缺血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颈动脉窦部(CB)被认为是颈动脉中最易发生动脉硬化的部位,其原因受血流压力、血流速度及血管壁的切应力等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2]。因此观察颈动脉窦部对早期诊断动脉硬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应用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与颈动脉窦部(CB)声像图特点、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动脉硬度参数的差异,进一步探讨CAT患者颈动脉不同部位之间的差异,为CAT患者颈动脉检查的重点部位为颈动脉窦部提供更多依据。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至2011年4月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神经内科收治CAT患者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42~81岁,平均(64.6±10.1)岁,所有患者全部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使用西门子公司Acuson 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仪诊断系统,选择15L8W-S高频探头,探头频率8~14 MHz。
1.2.2 检查方法 在进行超声检查之前受检者平卧休息10 min,测量肱动脉血压代替颈动脉压,记录收缩压(SPB)和舒张压(DBP),计算脉压(PP)=SBP-DBP。
受检者仰卧,结合同步心电图,由颈总动脉起始处近心端至远侧行连续扫查,先横断,再纵断,依次检查颈总动脉近段、远端、窦部及颈内、外动脉,以获得清晰的血管横断及纵断图像。采用二维超声图像观察血管结构,测量CCA、CB的内中膜厚度。M超声检测CCA、CB收缩末期血管内径(systolic diameter,Ds)和舒张末期内径(diastolic diameter,Dd),计算CCA、CB动脉硬度指标。动脉紧张度=(Ds-Dd)×100/Dd。动脉扩张性=(Ds2-Dd2)×100/(Dd2PP)。动脉僵硬度=PP×Dd/(Ds-Dd)。
利用彩色和能量多普勒超声观察血流充填情况,判断有无二维超声不能显示的无回声性斑块或内中膜增厚区。脉冲多普勒观察血流流速曲线并测量CCA、CB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以判断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CB与CCA动脉硬度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1 CCA、CB两组间IMT、PSV、RI比较 CB较 CCA的IMT增厚(P<0.05),CB较 CCA的 PSV降低(P<0.05),CB较CCA 的 RI降低(P <0.05),见表1,2。
2.2 CB的动脉扩张性和动脉紧张度明显小于CCA(P<0.01);而 CB动脉僵硬度则明显大于 CCA(P<0.01),见表3。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CAT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颅外段颈动脉位置表浅、走行平直,已成为超声了解全身动脉有无硬化的窗口。近年来公认的判断AS的方法是测量颈总动脉IMT、了解斑块形成情况,显示动脉结构的变化。一般IMT越厚、伴以斑块形成表明AS程度越重。本研究通过常规超声检查可以发现,CB处IMT较CCA处IMT增厚,说明CB是容易发生颈动脉硬化的部位。其原因可能为CB膨大分叉导致其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亦或是形态结构特点导致功能性管壁弹性改变,从而使斑块易形成。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动脉硬化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应该是PSV、RI的增高,但是在本研究中CB较CC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PSV、RI均减低,说明CB处血流动力学特点。由于CB的膨大和颈动脉分叉,导致血流经过此处时呈现为湍流,因此血流速度相对减慢,并且频谱形态表现为频带增宽、频窗面积减小,表现为PSV、RI的降低。
表1 颈动脉CB与CCA常规超声检测结果(±s)
表1 颈动脉CB与CCA常规超声检测结果(±s)
Ds Dd IMT部位CB 8.26±0.39 7.88±0.4 1.09±0.16 CAA 6.92±0.42 6.46±0.43 0.97±0.14 P值 P<0.05 P<0.05 P <0.05
表2 CB与CCA血流动力学结果(±s)
表2 CB与CCA血流动力学结果(±s)
部位PSV RI<0.05 CB 72.3±7.1 0.66±0.07 CAA 81.4±7.6 0.73±0.08 P值 P<0.05 P
临床发现一部分CAT患者、特别是年龄较轻的患者IMT增厚并不十分明显,且无斑块发生[3],大动脉的结构改变是长期动脉内皮功能异常的后期表现,因此动脉硬化早期单纯依靠常规超声检查颈动脉IMT评价AS程度可能有一定局限性。颈动脉硬度的指标作为颈动脉功能的数据,早于常规超声图像的改变。本研究中动脉硬度指标包括:动脉扩张性、动脉紧张度、动脉僵硬度。不同颈动脉测量部位CCA、CB的硬度指标特征:双侧颈动脉CCA的动脉扩张性、动脉紧张度和动脉僵硬度与CB之间有明显差异。CB的动脉扩张性和动脉紧张度明显小于CCA,CB动脉僵硬度则明显大于CCA,其原因可能是颈动脉窦部所承受的血液应切力和血流速率与颈总动脉不同,特别是CB处血管壁的组织构成和压力感受器作用,使得颈动脉窦部的动脉扩张性和动脉紧张度明显小于CCA,CB动脉僵硬度则明显大于CCA。进一步证明颈动脉硬度变化以窦部发生最早,这与实际颈动脉IMT测量和斑块检查中往往以颈动脉窦部IMT最厚和斑块检出率高相一致[4,5]。
表3 CB与CCA血管硬度指标
因此颈动脉IMT结合动脉紧张度、动脉扩张性、动脉僵硬度可全面反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特征,同时提示颈动脉CB应作为颈动脉硬化超声检查的重点部位,为临床早期、全面评价CAT动脉硬化程度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1]刘荣桂,钱蕴秋,何光彬,等.高频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结构与功能改变的评价.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1(7):515-518.
[2]梁萍,胡长林,冉海涛,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重庆医学,2009,38(16):2027-2031.
[3]吴海琴,张桂莲,展淑琴,等.老年和非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比较观察.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15(1):64-66.
[4]Barth JD.An update on carotid ultrasound measurement of intimamedia thickness.Am J Cardiol,2002,89(Suppl):32-39.
[5]Crrinholdt ML.Ultrasound and lipoproteins as predictors of lipidrich,rupture-prone plaques in the carotid artery.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1999,1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