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损害与血清hs-CRP关系的研究

2011-08-13 05:33:34冯俊强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33期
关键词:性反应硬化神经功能

冯俊强

CRP是炎性分子刺激肝脏细胞产生的一种急性实相反应蛋白,研究提示hs-CRP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有关的促炎因子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又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本院从2008年1月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hs-CRP检测,以便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并为脑梗死的诊治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入住本院神经内科、发病在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并能得到系统随访的患者105例,其中男57例,女48例,年龄41~73岁,平均57.5岁。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标准[2],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全身感染性疾病、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剂等病例。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或MIR检查确诊。同时选择105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其中男59例,女46例,年龄在43~75岁间,平均58.1岁)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脑梗死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进行评分。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3组,轻度38例:NIHSS<4分;中度41例:NIHSS 4~15分;重度25例:NIHSS>15分。

1.2 检测方法患者入院后次日、治疗后2周、3周、4周、3个月、半年和1年,于早晨空腹抽静脉血3 ml于抗凝管中送检,使用美国德灵公司RQR全自动生化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本院hs-CRP正常值为0~3 mg/L。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脑梗死组hs-CRP(11.53±1.23)mg/L,对照组血清hs-CRP(2.34±1.15)mg/L,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3组间血清hs-CRP含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s-CRP含量与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经治疗后2周开始下降,3个月后下降到较低水平,且以后持续于较低水平(3.37±1.44)mg/L但又较正常健康者高,见表1。

表1 3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治疗后hs-CRP变化比较

3 讨论

近期研究[3]表明,在脑组织损伤和局部缺血时,血清中CRP含量明显增高,证明CRP水平与脑卒中的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生物学标记物,而hs-CRP较CRP更为灵敏,有专家研究表明hs-CRP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是一个重要病因,当血清hs-CRP<1 mg/L时,患者则处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低危状态;当血清hs-CRP>3 mg/L时,患者则处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状态[4]。有专家指出早期监测hs-cRP可能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有警示意义[5]。

hs-CRP是机体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炎性反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缺血后继发性神经元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本组患者检验结果表明,脑梗死组hs-CRP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对照组(P<0.01),而且hs-CRP含量高低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轻中重度两两比较P<0.01),因此认为根据hs-CRP含量高低可以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指标之一。随着治疗措施的落实和时间的延长,hs-CRP于3个月后趋于较稳定的低水平状态,但较之正常健康人高,两者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含量高低仍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轻中重度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文献报道[6]的相符。观察中还发现,当hs-CRP下降缓慢或停止时则病情恢复慢或有可能向恶化发展,表明hs-CRP含量变化可以反映缺血性脑卒中梗死灶是否稳定及相关的炎性反应程度,炎性反应重可加剧梗死区缺血,使脑损害加剧,病情恶化,因此,建议对于急性脑梗患者最好于治疗头3周内每周查1次hs-CRP,以预测脑梗死的预后。

[1]王维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135.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Dziedzic T.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cute phase reaction in stroke patients.Front Biosci,2008,13(24):2922-2927.

[4]Bassuk SS,Rifai N,Ridker PM.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CUlT Probl Cardiol,2004,29:439.

[5]孟艳梅,刘庆.高敏C一反应蛋白及血脂与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河北医药,2010,32(7):826-827.

[6]陈利明,王伟红.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中国实用医药,2010,5(5):101-102.

猜你喜欢
性反应硬化神经功能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3:28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山东医药(2015年38期)2015-12-07 09:12:27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