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玲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瓶颈与突破
郑晓玲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环,从其现实意义出发,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引导大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追求,有利于大学生辨析和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整体社会环境的净化。面对国际经济关系日趋密切、全球性的文化大融合、文化传播渠道和数量的爆炸式增长这样的社会环境,高校应当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认清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价值观教育滞后的根源,进而提升价值观教育的理念,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稳固的价值观。
大学生 价值观 根源 理念
国际经济关系日趋密切、全球性的文化大融合、文化传播渠道和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已经向我们显示出巨大的威力,而当代大学生很快就会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如何让他们在时代浪潮中把握人生方向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以大学生为主人公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例如近期的大学生药家鑫撞人杀人案,其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更把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推上风口浪尖,往日“天之骄子”的形象受到多方的质疑甚至批判。应当承认,目前所发生的时代巨变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们所承受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探索创新价值观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时代特色的正确的价值观。笔者将尝试从认识价值观教育瓶颈、提升价值观教育理念等方面加以论述。
价值观是个人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在21世纪的今天,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引领大学生的标杆呢?在历史过程中,我们有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在今天我们也有洪战辉带妹求学12年的感恩精神、大学生支持奥运圣火接力中克服示威干扰完成传递的爱国精神、还有大学生为救人而牺牲自己的大舍精神。如何把这些时代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大学生是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是我们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对象,他们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他们身处日新月异的时代,环境纷繁复杂,感到迷惑、迷茫并不是个别现象,只有看清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瓶颈,才能对症下药,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高等教育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整体目标。目前大学的思想教育,包括价值观教育等课程确实是每一位大学生的必修课,但其教育的本质目标却不断弱化,思想教育考察以笔试为主,思想实践活动覆盖面不够广,大学生考过就忘,没有达到其教学本质目标。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往往重视大学生的业务能力,而其价值观教育则处于“准真空”状态。
作为高校老师,我们和大学生之间的“代沟”不仅仅是十多年或者更大的年龄差距,更具有意义的是我们教育背景的巨大差别。教师习惯用自己的惯性思维方式去考量这些青年学子的思想行为,难免觉得格格不入。如果价值观教育是以对这些大学生的否定开头,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当代大学生崇尚奋斗进取,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成才意识,只有顺应他们的思想特点给予启发式的教育,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实践出真知,我们的前辈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才凝聚起长征精神,有了全国人民团结抗击非典疫情,我们才认识到抗击非典精神。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是单单依靠课本可以学出来的,更应在行为上得到确立和加强。目前大学生实践项目主要以学校各种实践项目的组织为载体,学生的参与度很低,大部分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适当的规划和指导,而这些实践往往是价值观教育的最佳平台。
以上的一系列问题是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这一大背景下的局部映像,也是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中应该加以重视的根基问题,没有正确、稳固的价值观,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没有可持续动力支持青年学子的不断前行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这一现状的根源。
新的社会经济体制带给高校一线教育者新的执业理念,比如:竞争意识、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改革开放大潮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传统文化的变迁,不良思想的冲击带给新一代高校教育者更大的挑战,唯利是图、投机取巧、权钱交易等现象令教育者尤其是青年教育者陷入道德困惑。当他们面对大学生的人生疑问时,给出的答案往往似是而非,没有主心骨。
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办学运作市场化不断深化,例如后勤管理社会化等。在培养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以期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对社会的理解比较片面,加之生活经验不足,没有得到充分的思想政治指导,认识往往有所偏移,比较极端。有的高校甚至发生大学生为争取勤工助学岗位而引起争端。
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切实要把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实际的效用却很有限。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大学生青春阳光,积极奋进,但一遇到人生的阴天,往往思想浮动,没有定力。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教育理念没有及时更新和发展,用老办法应对新问题,自然效果不佳。
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力图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非常明显,学生的课余时间多了,但没有给他们利用这些课余时间的平台,结果往往是学生把握不住自己,上网、网游,宿舍成了小网吧,宝贵的时间就这样流失,甚至沉迷其中,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学生的自主时间更多了,但没有配合适当的引导,就像把一把宝剑交给不懂剑术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更易引起伤害。在大学的起始阶段,大学生从高中的他律到大学的自律,这一过渡非常重要,我们尤其应该加强组织管理,借助学校的管理平台,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部分高校采取与当地有关部门联谊共建的方式,这一方式比学校独立的社会实践立项更加灵活,扩大了学生参与面。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充实大学生课余生活,另一方面,这些部门也可以获得更加充分的人力资源,推进公益事业。通过这些渠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稳固的价值观、人生观,才不会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
大学生中的确存在过分看重个人的价值追求,缺乏团结互助精神的现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顺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特点,我们应当坚持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价值导向,在集体活动和日常学习生活中强化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积极发挥模范作用,树立典型,广泛宣传,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倡导奉献精神,倡导良性竞争,共同进步,以积极开朗的心态面对人生。福建某高校就积极组织和校园周边的中小学组织共建合作项目,让大学生指导小学生一起参与科技节,参观大学里的科技展示厅,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照顾他人,宽容待人,建立社会责任感,经过这一活动,大学生宿舍舍友关系有明显改善,更加融洽。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目的越明显,越容易引起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和对抗心理,以前的“我说你听,我教你学”的教育模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加之新的社会环境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面对社会上诸多“一夜致富”、“凤姐”、“论文抄袭”的此类新闻现象,大学生追踪新鲜事的嗅觉甚至比我们还要敏锐。应当充分认识到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营造崇尚民主、平等参与的教育氛围,以共同参与,平等对话为平台,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引导,勇敢地在价值冲突的环境中开展价值引导工作,使大学生在处理现实的价值问题、体验价值冲突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自我完善。
[1] 莫飞平. 当代青年价值观的二重性及导引机制探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9, (12):96-99.
[2] 蔡鸿新. 高校青年教师道德观念困惑的根源与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2,(1):22-24.
[3] 焦艳丽. 当代大学生的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理念探析[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 (11):92-94.
[4] 牛志敏,刘春凤.浅析大学生的自我管理[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2,(3): 76-77.
[5] 石海兵. 简论建国60年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 2009,(12):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