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
(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20世纪后期获得了快速发展,早期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多将区域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较宏观的观察诸如区域结构、区域增长模型、区域政策等问题。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拓展到了微观层次,深入分析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但很少从微观视角来研究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特别是极少关注农户及农民观念对农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然而在我国农区,农户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尤其是在中西部农区,工商业十分薄弱,生产经营组织以家庭为单位,农户成为区域内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农户的生产、经营、消费行为成为农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着农户家庭的各项经济活动,因此农民观念是影响农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河南省是中国农业大省,乡村人口数占全国的8.6%,为全国第一。但其农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偏低,特别是其东南部农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多。河南省东南部地区包括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4个地级市,乡村人口占全省乡村人口的40.3%,耕地面积占河南省耕地面积的41.0%,人均生产总值仅为5365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该地区地处黄淮平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农业资源丰富,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虽然具有农业资源条件较好等优势,但是该部分农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本文试图通过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当前河南省东南部农区的农民观念,以及该地农民观念对农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该区域村庄样本的选择上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原则:一是兼顾不同经济水平,二是兼顾不同的地理环境,三是兼顾不同农业类型。并依据整体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研村庄的选取,抽样调查主要依据抽样技术中的多阶段抽样、不等概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河南省东南部农区的3个村庄,即周口市鹿邑县辛集镇董楼村、驻马店新蔡县十里铺乡宋圈村、信阳市潢川县白店乡陈湾村,作为调查区域。
董楼村地形以平原为主,交通便利,耕地面积1740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全村没有专业种植和养殖户。宋圈村地形以平原为主,交通便利,临近106国道,耕地面积4644亩,种植农作物种类较丰富,主要是小麦、大豆、玉米,部分种植棉花、芝麻、花生、蔬菜,全村共有专业种植和养殖户8户,规模均较小。
陈湾村地形以丘陵为主,农户居住较为分散,少部分地区交通不便,共有水田2001亩、旱地600亩,水田主要种植水稻和油菜,旱地主要种植大豆和红薯,及少量芝麻,全村共有专业养殖户5户。经实地调查,这3个被调查村庄附近均没有工商业企业。
本文数据来源于对农村农户的实地调查,对以上3个村庄每村随机调查了大致60个农户,共计获得了177份有效问卷,占3个村庄总农户的12%。调查数据直接取自农户及各村村长,调查采用访谈式,依据事先印制好的问卷进行访谈。调查问卷经过编码处理,在SPSS系统中形成了177家农户的相关数据库,库中数据经过内部协调性检验,个别地方作了核实修改,成为本研究的依据。
调查的177个样本农户的基本状况反映了其欠发达经济社会特征,3个村庄周围都没有工商企业,说明3个村的工商业经济发达水平也很低,因此所调查的3个村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属于欠发达农区。户均毛收入的75.1%来自非农活动,即外地打工和兼业活动。
由于农户的生产、经营、消费行为是农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农户的行为主要是由作为一家之主的户主所决定,因此了解农户户主的观念,更能反映出农民观念对农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型经济,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就需要不断的发展自我,以适应外部的竞争环境。农民自主发展观念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其寻求发展机会愿望的高低,也是带动整个农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从调查的整体情况上来看,农民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自主发展观念匮乏,进取心不足,安于现状。由于户主是一户农民家庭的主心骨,决定了每户农户家庭的发展方向,通过对董楼村、宋圈村、陈湾村3个村的调研情况分析,发现农户户主业余和农闲时间,串门聊天、看电视、打麻将(打牌)的比较多,占比达到77.6%,认为自己无事可做的户主达到了5%,表明户主心思不放在如何致富和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上。然而,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技术知识的户主只有2%,表明户主们自主发展的愿望不强。户主在农村一般是一家之主,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户主的观念对全家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通过调查数据表明户主们的自主发展观念十分薄弱。
通过对农民希望通过什么方法和希望学习什么技术来提高自家的经济实力的调查,也反应出农民追求自主发展的观念。调查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农户户主没有想过需要什么技术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对学习技术愿望不强;对今后如何提高自家的经济实力的观念,近50%的农户户主对提高家庭经济实力没有新的想法,主要还是依靠种地、打工、依靠下一代等,还有近25%的农户户主根本没有想过要如何去提高收入,说明农民安于现状的观念比较强。虽然众所周知城乡经济收入差距严重,且被调查地区农户的经济水平偏低,但是80%以上的农户户主都对自己的生活现状表示基本满意和满意,农民小富即安的观念也比较浓厚。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虽然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比城市居民的低了许多,但是对生活现状比较满意,整个乡村社会生活比较和谐;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农民普遍存在进取心不强、自主发展观念不强的问题,这些思想使得农民过于满足现状,不利于激发农民的开拓和创新精神,缺乏提高自我家庭经济实力的动力,从而导致该地区整体社会经济发展不活跃。
除此之外,所调查的农区农民习惯于传统的生产和生活轨迹,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产品的出售比重只占56%,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比较低,且局限于传统农作物的种植,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在种植何种作物的决定上,48%的农户是因为传统习惯和模仿别人;21%的农户认为是田地的特性;20%的农户是因为省工和投入少;只有11%的农户是因为市场需求而决定种植何种农作物。虽然也存在养殖业,但是都没形成规模。相比之下,那些农业经济发达的农区,多数情况下,农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积极发展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和专业化的养殖,形成了专业合作社,从事合作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规模经营,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经济学界对于投资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直到20世纪后期才有完整体系的投资理论,投资理论经历了从收入决定理论和加速器原理、经济增长理论和金融投资理论等的演进。从本质上说,农民投资观念以及投资决策与厂商投资行为相一致,都是为了获取更大利益,但是受到中国传统小农思想和经济条件的约束,投资观念比较淡薄,除了传统农业生产必要的投资外,非农投资行为非常少。
从调查结果分析,近10年来有非农项目投资的农户仅为18.6%,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谋生的方式多为到城里务工,自我投资创业的观念不强。在投资方面表现出更多的怕承担风险和依赖的思想。有55%以上农户户主没有投资致富的愿望,并选择等待和观望同村人投资致富之后再做决定,规避投资风险的观念严重,这必然导致丧失大量投资致富的机会。这些周围没有工商企业和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欠发达农区,由于尚未受到市场经济竞争思想的冲击,仍保留着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思想,农民内心深处仍存在着对政府的依赖思想,提及如何致富,更希望政府能够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使他们既能致富、又不需要投资或承担风险。在如果获得资金积累后,仅有40%左右的农户户主愿意再投资赚钱,表明农户继续提高经济收入的愿望不强。在这种害怕承担风险和具有依赖性的投资观念的影响下,农户提高经济收入的速度必然十分缓慢,转变思想观念是促进农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行为个体通过正式合约和非正式联系而结成的关系便形成关系网络。农户的关系网络主要是由非正式联系构成,农户的社会交往便是这种非正式联系,这些联系组成了农户关系网络。而农户同何人联系,主要是由其观念决定的。在我国农村地区,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主要是以农户家庭为单位来进行,因此本文的农民社会交往研究也以农户为对象。
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异质性越大,通过弱关系摄取社会资源的机率越高;人们的社会资源越丰富,行动的结果越理想;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网络对参与关系的行为个体甚至整个区域产生重要的影响,它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可以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人们在非正式关系中所产生的信任、凝聚力、互惠、忠诚等社会资本,促使关系网络的产生。行为主体在关系网络中相互激励、争相学习与模仿,既竞争又联合,使区域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农户社会交往关系网络的构成状况,表明了农户的开放程度,以及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越强,其自身经济发展的现实能力与潜在能力就越强。通过网络关系的内在作用机制,能影响和带动网络内其他社会成员的发展,从而影响到整个农区经济的发展。
受利益、生活、生产、娱乐等内在驱动,农户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关系网络。农户网络关系的广度与深度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由农户对外交往的观念所决定。农户交往的主体主要受到亲缘、血缘等观念的影响。
农户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他人发生各种交往,这些交往主要包括生产上、生活上、务工上的互相帮助等。农户以获取帮助或给予帮助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户及整个农区的发展作用较大,因此本文在调研农户社会交往关系时,着重调查了农户获取帮助的社会关系。根据所调查区域的现状,农户在获取帮助的对象类型主要有兄弟姐妹、儿女、父母、近亲、朋友、邻居等。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被调查农户的交往范围50%左右都在本村内,和外界的交往较少,而且获取帮助的对象95%左右都是亲戚和邻居,非亲缘和地缘所形成的朋友关系只占到5%。说明农户的交往网络十分狭窄,获取社会资源的途径比较少,除了亲戚和邻居之外,从朋友中获得帮助的也很少。然而在农户居住区位比较固定的情况下,其邻居的变动性也十分小,而且由血缘关系而形成的亲戚关系也是不可变动的,这些表明农户关系网络的拓展性很弱,农户的开放性不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放是必然的,固步自封是导致落后的根源。欠发达地区农户的社会交往关系网薄弱,导致了获取发展的机会相应较少,经济实力提升较慢。
由于农民观念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很难将其用相应的数字表达,指标体系的建立十分困难,因此只能部分的测量农民观念对其收入的影响情况。又因为投资量的多少对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本文将农民投资观念中包含的农户近10年来有无非农业投资项目,是否打算贷款,认为所需要的技术作为自变量,将农户毛收入作为因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以确定农民投资观念与农户毛收入的相关性。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方程通过检验,模型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模型回归结果(表1)分析可知,如果有非农投资项目和有贷款打算,农户的收入水平相应的较高,它们和收入水平成正相关关系,表明非农投资是农户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有贷款投资想法的农户,对提高收入的愿望更强,并敢于冒险,这些人比较活跃的致富思想,思想观念影响行为,因此他们的收入也普遍较高。然而,收入水平和所需技术呈现出负相关,表明收入水平高的农户较多的认为自身已经掌握了相关的技术,对学习技术的愿望较低;而收入低的农户,更渴望获得技术,以此作为提高收入的途径。
表1 河南省3个村庄调研农户的毛收入与投资观念的回归结果
研究区域的不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区域内农户收入普遍较低,农户经济状况的改善也会直接促使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以上分析和在农户访问中所得到的信息,农民观念存在着许多不利于该农区发展的因素。例如,农民的自主发展观念不强,投资观念淡薄、规避风险的意识较强,如果有了钱过分强调改善家庭生活状况,而不着力于投资赚钱等等。
农民观念中也存在有利于区域发展的一方面,例如,这些区域的农民虽然长期生活在这种低收入的情况下,但是他们对生活状况并不抱怨,对生活的满意度也比较高,这就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前提条件。
与其他研究区域发展方法相比,从微观方面,农户户主观念的角度分析农区发展,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农户是农区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单元,从农户角度分析农区经济发展问题,使对区域发展问题的分析细化,更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二是研究尺度相对较小,能够从更加微观的角度把握农区经济发展问题;三是在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时,可从首先改变农民观念入手,比单纯强调宏观调控和政府组织行为更有效。农区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是农民,转变农民消极的观念是推进农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加快我国农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转变农民现有的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观念,因势利导,努力探索有利于农民观念调整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创造有利于农民致富、农区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调动农民的进取心、增强农民风险投资意识,鼓励农民积极对外交往,从本质上促进农民发展自我经济实力的积极性,进而推动整个农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农民观念如果不及早更新转变,就不会有农区经济的大发展。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李小建:欠发达农区经济发展中的农户行为—以豫西山地丘陵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2(4).
[3]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2005[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金勇进、蒋妍、李序颖:抽样技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王少国:现代西方投资理论发展探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6]林南:构建社会资本的网络理论[J].国外社会学,2002(6).
[7]李小建:公司地理论(修订版)[M].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