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纪增(1916~1995年),河北省安平县人。1941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园艺系。曾任陕西武功农林部西北农作物推广繁殖站技佐、技士,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北平农业试验场园艺研究室技士,北京大学农学院讲师,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蔬菜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市农业学校副校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87年任农业部政策研究会研究员。曾是中国园艺学会第二、三、四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常务理事。1987年10月退休。
张纪增先生长期从事蔬菜育种、品种资源及蔬菜种植区划研究,尤其在中国蔬菜种植区划及蔬菜产业宏观发展的研究方面成绩突出。
20世纪40至60年代,张纪增先生引进粉红甜肉番茄、丹京早熟甘蓝、法国菜豆、红嘴燕豇豆等优良品种,进行了适应性研究,在各地广为种植。1976~1981年开展萝卜多倍体育种研究,配制出肉质根生长速度快、品质好、商品价值高的国光三倍体萝卜。1985年主持“中国蔬菜生产布局与城市周年均衡供应的研究”课题,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中国的蔬菜种植业区划划分的新见解:由原来的7个栽培区划分为8个一级栽培区,并分析了每一栽培区的自然气候环境特点、适宜生长的蔬菜种类、名特优品种及栽培技术,增加了对分区各省的不同栽培条件、蔬菜淡旺季、经济地理特点的分析,据此提出了种植及发展蔬菜加工业的建议,对指导规划中国不同生态区域的蔬菜生产布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张纪增先生针对中国蔬菜产销体制改革的需要,对生产布局的调整和基地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关于建立大中城市近、中、远郊相配套的蔬菜商品生产基地,建立西菜东运、南菜北运、发展保护地蔬菜基地等建议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实施。
1952年,张纪增先生参加政务院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西藏科学工作队在西藏工作3年,协助当地政府创建了第一所农业科研机构七一农场(即拉萨农业试验场,西藏农业科学院的前身);引进并试种成功34种蔬菜和农作物;建立了第一座日光温室。1982年他第二次进藏,考察了西藏的蔬菜种质资源与分布,结合西藏的蔬菜生产与发展,对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受到自治区政府的重视。
1983年,张纪增先生作为中国援助蒙古国专家工作组组长在蒙工作4年,引种成功18种优质蔬菜品种;建成了占地20 hm2的综合农场、1 hm2的工业废热温室、2.5 hm2的温床及蔬菜储存库和腌菜工厂等工程项目,培训了大批技术人员。他因此获得蒙古人民共和国大呼拉尔特别授予的“劳动英雄勋章”。
张纪增先生十分重视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开展现场技术指导。他多次受安徽省马鞍山市政府之邀,协助制定了全市蔬菜发展规划,推广塑料大棚生产技术,引进优良蔬菜品种,指导当地菜农生产。他还多次参与北京、河北、山东、四川等地的蔬菜商品生产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为基地的品种布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张纪增先生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还担负繁重的行政领导工作。如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中国园艺学会的人才培养、组织机构的建立、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蔬菜研究所和中国园艺学会的不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张纪增先生主持或参与撰写的论著有《中国种植业区划(蔬菜部分)》、《发挥海南优势,发展南菜北运》、《发挥河西走廊农业优势,加快西菜东运步伐》、《大力发展速冻蔬菜》、《调整我国蔬菜生产布局,加速商品基地建设》、《中国蔬菜栽培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家庭菜园》等30余种。1992年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56年,张纪增先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