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鑫,蒋刚(四川省肿瘤医院,成都市610041)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尤其是肿瘤患者,放化疗导致其免疫力低下;手术也往往较大,在术后比一般患者更易受到感染,因此术前、术后应用抗菌药物更为重要。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增多,细菌耐药性增长及治疗失败等不良后果,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构成了极大威胁。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主要体现在无指征预防用药,治疗用药品种、剂量选择不当,给药途径、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提高其应用合理性,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的迫切任务[1]。某肿瘤医院通过认真组织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2],总结临床不合理用药原因,制定了一系列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以药剂科主任为首的临床药学工作人员,通过医院药物与治疗学委员会对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干预,并抽取2009年1-6月(干预前)、2011年1-6月(干预后)所有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及住院手术患者出院病历200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取得了积极效果。现介绍该院对抗菌药物管理的一些措施和方法,希望为专科医院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提供参考。
要落实抗菌药物管理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仅靠临床药师的建议是不够的,还需取得院方的行政支持。该院经研究后,在临床与治疗学委员会的管理下,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成员由临床部分科室主任及学科带头人、药剂科主任及临床药师、医务部、护理部、检验科和院感办等多部门人员组成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小组,指导、监督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各项管理制度并敦促落实到位[3]。具体工作由药剂科主任统筹、临床药师承担、检验科等辅助实施、医务部负责对检查结果按时进行通报,并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理。通过各部门协作,逐步建立起了医务部、院感科、药剂科等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见图1。
图1 该院抗菌药物专项管理小组构成Fig1The constitutes of antibiotics special management group
有效利用医院科研教学平台,强化对全体医务人员有关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院感染办定期对各科室感染监控小组进行培训,并由科主任、护士长主持科内学习,学习内容由院感染管理科每月拟定,或由所在科室根据情况自行选定。定期由药剂科主任或临床药师对全院医师、护士进行抗菌药物应用相关知识的讲座,提高医师对抗菌药物的认识程度,树立合理用药意识;指导护理人员掌握抗菌药物给药频率和间隔时间知识的重要性,使其执行抗菌药物医嘱时需特别注意给药间隔时间,避免随意变更顺序输注。同时,每个季度出版1期《药讯》,内容包括药事管理动态、抗菌药物应用排名、医院药敏报告与抗菌药物应用匹配分析等内容、书面传达抗菌药物管理最新情况。另外,聘请专家不定期授课,分批组织不同对象听课,并举办合理应用抗感染药讲座和研讨会等,在学术方面给予临床支持。
根据《指导原则》,结合实际情况拟定抗菌药物应用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和药敏试验,对第3代及以上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药需作药敏试验;对三线抗菌药物必须由副高职称以上医师才能开具,并填写《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需填写细菌检测药敏结果,由病区主任或三级医师签字后方可取用。
由于肿瘤患者的特殊性,对症用药极为重要。该院规定,医院感染患者必须送标本培养,经验用药的同时亦需送标本培养。待培养结果回来之后,严格按药敏结果进行分析和选药,经验用药必须在病程记录上对所用药物进行分析记录。若抽查到某医师未严格按规定执行,将结合病历数量扣取科室质控分,质控分与病区奖金挂钩。
外科用抗菌药物需根据伤口类型,严格执行术前、术中、术后的用药规范,一般情况下参照“中国国家处方集围术期预防抗菌药物用法表”[4,5],应用其他药时需在病程记录上注明理由,如抽查到不合理用药将由医务处进行通报批评,或在次季度的《药讯》上作为典型案例予以通报,以警戒医师合理用药。
贯彻临床药师制度,临床药师进入临床和医师一起参与肿瘤患者治疗、抗菌药物应用等。该院目前有2名专科临床药师分别参与肿瘤内科、外科的治疗过程,经常对医师的抗菌药物选择提出建议,参与科内交流,也对医师合理用药起到了一定作用。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的宗旨是规范临床合理用药,防止细菌耐药。行政处罚以及通报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除了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以外,还需建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预警机制,通过一定标准化的数据收集分析方法,对抗菌药物实施监控预警,对超常应用的、院内高度耐药的抗菌药物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临床药师每个月定期对本月销售金额和销售数量排名前20位的抗菌药物进行统计、分析,对销售金额和销售数量上升较明显的品种进行重点监控,调查是否有商业行为或不正当应用、滥用等情况发生。
临床药师根据《指导原则》、《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6](2005年版)、《新编药物学》[7]和药品说明书,确定限定日剂量(DDD)。DDDs=总用药剂量/DDD值;DUI=DDDs/实际总用药时间,以此判断用药剂量的合理性。临床药师每个月计算排名前20位抗菌药物的DUI值,撰写报告上报管理小组。如果某药的DUI值远>1或远<1,说明应用不合理,>1说明可能存在滥用,需重点监控,如果长期存在不合理现象,则上报至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对该药给予停用处理。
每季度,由检验科提供上一季度临床送检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以及药敏报告。临床药师结合每个季度对抗菌药物用量排名前20位的药品和检验科的耐药报告进行对比分析,看分离的致病菌是否与排名前20位的抗菌药物匹配。比如,如果上季度分离的细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那么应用前20位的抗菌药物应倾向于抗革兰阴性菌,如果类似夫西地酸钠只针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药物应用较多,则可能存在不合理应用;若上季度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很少,却出现万古霉素用量较多,则也可能存在不合理应用。另外,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耐药率进行比较,若某个抗菌药物对多种常见菌的耐药率均>70%(此值为该院自行规定),则考虑限制或暂停该药继续在临床应用。
在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干预机制后,需对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进行评价。参考与吴红卫[8]等类似的评价方法,即制定评价标准→干预前评价→制度、技术评价→实施干预→干预后评价,分别抽取该院2009年1-6月、2010年1-6月所有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及住院病房手术患者出院病历200份,结合《指导原则》[2],由临床药学小组对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抽查,并评价干预效果(结果采用χ2检验)。结果,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应用比例在干预前为14.78%,干预后为10.21%,其他评价项目统计见表1。
表1 抗菌药物管理干预前、后结果比较Tab 1Comparison of antibiotics management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该院通过从建立管理组、完善培训、制定制度、临床药师预警干预等方面入手,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抗菌药物管理体系,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从表1结果可见,除术中应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项指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的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明显高于干预前,由此表明这套管理体系对促进该院合理用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部分管理指标与临床病区及医师的奖金挂钩,因此极大地规范了医师的治疗行为,使其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引起了足够重视。而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也获得了院领导与病区主任的充分肯定。
总之,加强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是减轻抗菌药物附加损害的重要途径,需全体医务人员正确认识、严格自律。同时,还需形成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进行干预,制定临床路径,力争使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应用更加规范化。
[1]陈秀洋.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9):139.
[2]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3]陈炜.抗菌药物综合干预管理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60.
[4]张廷燕,海霞,路超英.2008年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6):780.
[5]中国国家处方集编委会.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10.
[6]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S].2005年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7-611.
[7]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142.
[8]吴红卫,郑企琨,杨泽民,等.运用PDCA循环构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评价与干预系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