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军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广东 惠州 516001)
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约占50%。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1]。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蒙脱石散是黏膜保护剂,对腹泻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为了探讨蒙脱石散不同给药途径对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笔者通过对280例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汇报如下。
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280例腹泻患儿,其中男性156例,女性124例,年龄9d~6岁,平均年龄为3.1岁。所有患儿大便次数明显多于平时,每日超过15次地89例(31.79%),大便性状明显改变,其中稀便56例(20%),水样便168例(60%)。伴有发热、呕吐、脱水症状的230例(82.14%)。所有入组患儿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诊断标准[2]。三组患儿在年龄、性别、腹泻次数、病情、伴随症状等一般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进行饮食治疗,母乳喂养的患儿继续母乳进食,人工喂养者可给等量的米汤或水稀释的牛奶或脱脂奶等。常规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治疗,大便培养发现细菌感染的患儿予头孢克洛颗20~40mg/(kg•d)分次口服。A组(78例)单纯使用上述常规治疗,B组(100例)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空腹时常规剂量口服蒙脱石散(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00690)(<1岁每天1包,>1岁每天2~3包),与其他药物合用时需间隔30min以上;C组(10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蒙脱石散3g加温生理盐水30mL以细肛管插入直肠内12~15cm注入做保留灌肠,保留30min,1~2次/日。
根据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急性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3]:显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粪便性状及排便次数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改善。无效:治疗72h粪便性状、排便次数及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采用SPSS1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A组的总有效率为80.77%,B组的总有效率为98%,C组的总有效率为97.06%。使用蒙脱石散治疗的两组其总有效率和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小儿腹泻好发秋季。该病为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因显微镜下其外形酷似车轮而得名),也就是一种病毒性肠炎,约占秋冬季节小儿腹泻的70%~80%,所以人们常称作秋季腹泻或轮状病毒性肠炎。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高,特别多见于6个月至2岁小儿,而人乳喂养的孩子较少发病。主要经消化道及呼吸道传播,常在家庭、幼托所等人群密集地方引起流行。因有不同的血清型,故可以重复感染。小儿腹泻以全球性、季节性、流行性和自限性为特征。
表1 三组患者比较
蒙脱石散具有层纹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对消化道黏膜有覆盖能力,并通过与黏液糖蛋白相互结合,从质和量两方面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蒙脱石散不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也不经肝、肾的代谢,在消化道内连同所固定的攻击因子随消化道自身蠕动排出体外[4]。
一般治疗方法蒙脱石散是口服给药,根据临床研究,小儿发生腹泻时除小肠黏膜发生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外,由于攻击因子和未被重吸收的消化液作用,结肠、直肠、肛门等部位的黏膜一样可以发生炎性损伤,致使排便反射增强,排便次数增加,并加重腹痛便时坠胀甚至里急后重感,所以使用保留灌肠治疗,使蒙脱石散可达乙状结肠部位,能更快、更直接对病变黏膜进行修复,阻止攻击因子的进一步损伤,从而减轻自觉症状。
笔者通过本研究发现蒙脱石散对辅助治疗小儿腹泻有理想的疗效,临床上不能拘泥于传统口服给药途径。
[1]阎石,孟晓晖,窦运修,等.重型腹泻脂质过氧化及抗氧化治疗的临床意义[J].小儿急救医学,1999,6(2):69.
[2]黄爱好.思密达与氧化锌联用治疗尿布皮炎49例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2001,7(1):37.
[3]方鹤松,段恕诚,董宗祈,等.中国腹泻病诊断及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
[4]潘菊英,程辉.蒙脱石散佐治小儿肠炎49例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