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挽联的硬伤谈起

2011-08-03 09:48孟宪阳
对联 2011年7期
关键词:硬伤萧乾平仄

●孟宪阳

最近,笔者偶尔看到一本《写作》杂志(二零一零年第六期),其中载有三峡大学文学院教授金道行的文章《说挽联》,文中提到了挽国学大师季羡林和哲学家任继愈的两副病联。 该文指出『首先提出批评的是﹁巴蜀鬼才﹂魏明伦。 他说,﹁这两位先生是国宝级文人, 但为他们写的两副对联就连平仄都大有问题, 根本就是标语﹂,﹁与这么高规格的葬礼太不相配了﹂。 例如,﹁华梵﹂、﹁中西﹂、﹁古今﹂是并列结构,而﹁大师﹂、﹁泰斗﹂、﹁国宝﹂则是偏正结构,﹁这都是挽联的硬伤﹂』。笔者却不以为然。 因为,因『并列结构』与『偏正结构』形成的『结构』问题,并不是此挽联的硬伤。这属于传统的自对形式。不同的结构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相对的。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就可以相对。 这就是『自对』。 自对又称当句对、边对、就句对。 自对是楹联创作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这在长联中使用频率较高。关于自对,王力先生是这样表述的: 如果上联句中自对, 则下联也只需自

对,上联和下联之间不必求工。 比如,浙江天台国清寺联:

石上清泉,松间明月;

山光鸟性,潭影人心。

此联采用的就是自对形式, 上联是偏正结构相对,下联是并列结构相对,非常工整。

那么,挽季羡林联是否也采用了自对的形式呢? 笔者认为, 是的。 请看上联,『通华梵、通中西、通古今』,虽然不能与下联相对,因他们结构一致,可以自行相对。再看下联,『辞大师、辞泰斗、辞国宝』,因他们的结构一致,也可以自行相对。 这样,上下联就不必求工。

自对还可以不避重字。比如,广东梅州人境庐联:

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五步楼,七步阁,望百步长江。

上联『三分水』与『四分竹』相对。 下联『五步楼』与『七步阁』相对。 这里出现了『分』与『步』同字相对。 由于是自对,这是允许的, 但必须是对应位置上的同字相对。挽季羡林联自对的三个分句,分别有三个同字『通』和『辞』,因为是自对,它们又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是没有问题的。

笔者认为,要想写出一副好的挽联,必须严格遵守中国楹联学会颁发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尤其要注意平仄协调和避免不规则重字。

金先生在《说挽联》一文中还列举了多副挽联, 借以论证其总结前人的三点经验: 一、勾勒特点; 二、写出气势; 三、悲情之美。笔者拜读了这些挽联,窃以为大都存在平仄不谐和不规则重字等一些硬伤。 可见,这是一个普遍存在、又极易被忽视的问题。 很有认真分析一下的必要。

第一副挽联,一九九零年,当代杰出作曲家施光南英年早逝,全国青联送的挽联:

声声天籁,袅袅余音,人间早谢名花,

遍地春涛,顿化作哭诤友万钟情泪;

片片红霞,皎皎白羽,田野永留希望,

万元一曲,怎买来对人民如许痴情。

这副挽联的确勾勒出了逝者的特点,

而且如泣如诉,满怀深情。 尽管如此,此副挽联仍有硬伤。 一是,有不规则重字『人』与『万』;二是,第二个分句与第五个分句,存在平仄失对和失替的问题。

第二副,秋瑾挽母长联:

树欲宁而风不静,子欲养而亲不待,奉母百年岂足? 哀哉数载卧病,何意撒手竟长逝? 只享春秋六二;

爱我国矣志未酬, 育我身矣恩未报,愧儿七尺微躯! 幸也他日流芳,应是慈容无再见,难寻瑶岛三千。

此联,前两个分句为当句自对。全联虽无不规则重字,但平仄失对失替问题较多,各分句句脚平仄无交替。

第三副,挽启功先生联:

启于吾辈先,缅怀何殷殷。 童年坎坷,中年磨难,晚年催鞭。 年年奋进,年高德劭,苦海大渡病老孤忧,三生有幸成正果;

功在禹帝下,悼念更切切。 韵语执著,絮语深沉,赘语谐雅。 语语入微,语重心长,文坛擅能诗书画鉴,四绝无双获盛名。

金先生在点评此联时指出: 『在保证有切实内容的前提下,有时难于兼顾文字对仗,因而挽联多是宽对。不过仅限于个别字词,且在句子的次要部位,更不能影响挽联的艺术整体。 这大约是﹁一三五不论的地方﹂或可以﹁带过﹂的字词。上面挽启功联里,细究起来,﹁禹帝﹂对﹁吾辈﹂,﹁谐雅﹂对﹁催鞭﹂,﹁入微﹂对﹁奋进﹂,工以稳。 及﹁但文是坛无擅妨,能整﹂对体﹁上苦仍海是大气渡韵﹂如都流。 有』碍所谓『一三五不论』是指读音的平仄,七言联一三五位置的字可平可仄。我们说一三五不论,那只涉及到个别字,而对于两个字的词,甚至四个字的词组,那将远远超出一三五的范畴。 这能说『无妨』吗?能不影响对联的整体吗? 比如,『禹帝』对『吾辈』,『禹』和『吾』同在三的位置,可以不论。 『帝』与『辈』同在四的位置上 必须要论 这两个字同为『仄』声,,,失对了。 此联一共九个分句,有六个分句不符合平仄对立的规则。 而这些地方,都不是一三五不论的地方。 如果将节奏点、分句尾的平仄协调好,此联一定会更有气势。

第四副,挽王小波联:

以独立意志出神入化笑写时代三部曲;

持自由情怀沥血呕心哭说乾坤万年忧。

前面部分写的不错,平仄协调,对仗工稳,上下联的后七个字,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平仄失替。 可是,金先生在点评中说『因为写的短,所以平仄对仗皆工。 』

第五副,挽上海女作家戴厚英联:

敢想敢说敢作敢为为民诉疾苦;

大彻大悟大喜大悲悲我挽厚英。

此联是老作家萧乾写的,上海女作家戴厚英是由萧乾介绍加入中国作协的,一九九六年戴厚英惨遭杀害,萧乾写挽联悼念。 按联律要求,此联有三处平仄失对,两处平仄失替,『疾苦』与『厚英』对不上。只是上下句字数相等,两句最后一字上仄下平,充其量只能说它像对联。然而,金先生对此联却大加赞赏,说这副挽联体现了『悲情美』,『挽联的作者, 首先就经历着极大的情感震动和情绪的冲动,在挽联里也必会迸发而出。 因此,好挽联的感情就特别丰富、强烈。 』当然,挽联在内容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大多数并非应时应景、无病呻吟之作,而是『情动于衷而行于言』、言之既出即为心声的佳品。 其内容之充实、感情之深沉、文辞之恳切、诗韵之浓郁,均在其他类型的对联之上。 因此,对此类对联的要求不能过于苛刻。 可话又说回来,挽联毕竟是楹联的一种,楹联有楹联的规矩。 只有力争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才能创作出比较完美的挽联作品。

对联是词语对仗和音律协调的两组文字,如果忽视了联律通则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忽视了平仄协调,写出来的挽联还是会带着硬伤的。 这样的挽联,如果孤芳自赏也就罢了,一旦拿出来放在大庭广众之中、众目睽睽之下, 不引起非议那才怪呢,请问,又何谈『悲情美呢? 』

猜你喜欢
硬伤萧乾平仄
孙 宝
自知
自知
我坦诚相待,你随意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萧乾和林徽因 65年的文字之缘
春天的马蹄声
歧视女性,日本国际形象的“硬伤”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