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客运专线磨盘山隧道冲沟浅埋偏压段施工过程受力数值模拟分析

2011-08-02 08:42杨燕伟孔海峡陈光荣
铁道标准设计 2011年12期
关键词:下台阶冲沟仰拱

杨燕伟,李 磊,孔海峡,陈光荣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西安 710032)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山区将修建更多的隧道,部分洞段经常出现浅埋偏压软弱围岩,由于围岩压力呈明显不对称性、不均匀性,从而使支护受偏压荷载,施工中稍有不慎将出现塌方的严重事故。因此,提出合理的隧道浅埋偏压段下穿方案,对施工过程研究就十分重要。佘健等[1]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软弱围岩段隧道施工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得出了围岩位移的变化规律;杨小礼等[2]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对浅埋小净距双洞六车道偏压公路隧道在不同开挖顺序下进行施工力学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开挖顺序时的围岩位移、应力、地表位移以及塑性区的变化,并进行了比较;王明年等[3-4]通过模型试验对软弱围岩下3孔小净距浅埋暗挖隧道地表沉降控制技术和施工力学进行研究,对不同的围岩预加固强度和施工进尺进行了评价。然而,针对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的大断面黄土隧道Ⅴ级围岩浅埋偏压段施工过程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以大西铁路客运专线2标段内的磨盘山隧道进口浅埋偏压段为工程依托,在室内试验获取土力学参数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研究黄土隧道浅埋偏压段Ⅴ级围岩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受力状况。

1 工程概况

大西铁路客运专线磨盘山隧道进口里程DK211+605~DK211+625处冲沟沟底坡度约为40°,冲沟走向与隧道轴线基本垂直,该冲沟沟底地形左高右低,冲沟右侧沟底基本与隧道开挖线相切,地形引起的隧道偏压严重。根据地质资料显示,工程深度范围内土层自上而下为:

(1)新黄土(Q3dl+pl):黄褐色,坚硬~硬塑;

(2)老黄土(Q2pl):浅棕红色,硬塑~软塑,土体紧密,含钙质结核层。

该段施工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开挖进尺为1榀钢拱架(0.6 m),仰拱距离掌子面距离为30 m。地表采取填土反压措施,以缓解地形原因造成的偏压,洞内施加φ108 mm大管棚超前支护,下穿施工方案示意见图1。

图1 下穿施工方案

2 计算模型的建立

2.1 计算模型基本假定

为了研究隧道开挖所造成的位移和应力状态,以下述假定为前提:

(1)围岩为均质的各向同性的连续介质;

(2)冲沟段属浅埋状态,只考虑自重造成的初始应力场;

(3)管棚超前支护采用梁单元来模拟;

(4)二次衬砌作为长期安全性储备,计算时不予考虑。

2.2 计算模型和参数

(1)计算范围:根据圣维南定理,考虑到尺寸效应引起的计算误差,隧道中心线两侧取3.5倍洞径,下边界为3倍洞径,上边界到地表。计算模型如图2所示。

(2)边界条件:除上表面为自由边界外,其余边界为位移约束边界条件。

(3)本构模型:摩尔-库伦模型。

(4)材料参数:按刚度等效的原则,将钢拱架的弹性模量折算到喷射混凝土。围岩力学参数由室内试验获得[5]。围岩和支护结构材料参数如表1所示。

图2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表1 围岩和支护结构材料参数

3 计算结果

计算分两步进行,分别模拟重力场和隧道开挖。通过对磨盘山隧道冲沟浅埋偏压段施工过程的模拟计算,分析了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力学特性,主要结论如下。

3.1 位移分析

(1)由图3~图8可以看出,弧形导坑开挖引起的拱顶下沉最大值为4.34 mm,中台阶开挖完毕后拱顶下沉最大值达到17.54 mm,下台阶开挖完毕后拱顶下沉最大值21.88 mm;隧道位移释放主要发生在隧道中台阶开挖过程,弧形导坑开挖对拱顶下沉影响不大,埋深相对较大的右侧拱顶下沉比埋深较小的左侧拱顶下沉大。

图3 弧形导坑开挖后拱顶沉降

图4 左中台阶开挖后拱顶沉降

图5 右中台阶开挖后拱顶沉降

(2)由图9~图14可以看出,弧形导坑开挖完毕后,拱顶附近水平位移最大值为3.08 mm,中台阶开挖后,拱顶附近水平位移最大值为9.24 mm,下台阶开挖后水平位移最大值为10.94 mm;水平收敛主要是发生在中台阶开挖以后,由于隧道左右水平构造应力不等,埋深相对较大的左侧的收敛值比右侧收敛值小。

(3)对于单孔开挖隧道,地表最大沉降值一般出现在隧道竖直轴线处。由于磨盘山隧道冲沟段存在较大偏压情况,地表最大沉降值出现在隧道的右侧。从图15中可以看出,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在1倍洞径范围内较大,1倍洞径外较小。

图6 左下台阶开挖后拱顶沉降

图7 右下台阶开挖后拱顶沉降

图8 仰拱开挖后拱顶沉降

图9 右下台阶开挖后水平位移

图10 仰拱开挖后水平位移

图11 右下台阶开挖后水平位移

图12 仰拱开挖后水平位移

图13 右下台阶开挖后水平位移

图14 仰拱开挖后水平位移

图15 地表处横向各点沉降曲线

3.2 应力分析

在FLAC3D中,应力符号规定的是“拉为正,压为负”。由图16~图21可知,弧形导坑开挖完毕隧道顶部即出现拉应力区,并随施工过程拉应力缓慢增加,由于黄土土体抗拉能力弱,因此,顶部是易发生塌方的部位,施工中应及时施作初期支护。仰拱开挖,初期支护闭合后,拉应力区消失。

随着各台阶分部的开挖,隧道预留核心土和仰拱底部都出现了明显的拉应力区,这显然是由于隧道开挖卸荷引起的。

4 结论

应用FLAC3D软件对磨盘山隧道冲沟浅埋偏压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该冲沟段隧道围岩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应力场、位移场,得出如下结论。

图16 弧形导坑开挖后竖向应力

图17 左中台阶开挖后竖向应力

图18 右中台阶开挖后竖向应力

图19 左下台阶开挖后竖向应力

图20 右下台阶开挖后竖向应力

图21 仰拱开挖后竖向应力

(1)隧道位移释放主要发生在隧道中台阶开挖过程,弧形导坑开挖对拱顶下沉影响不大。埋深相对较大的右侧拱顶下沉比埋深较小的左侧拱顶下沉大;

(2)水平收敛主要是发生在左中台阶开挖以后,由于隧道左右水平构造应力不等,埋深相对较大的左侧收敛值比右侧收敛值小。

(3)对单孔隧道,地表最大沉降值一般出现在隧道竖直轴线处。由于磨盘山隧道冲沟段存在较大偏压情况,地表最大沉降值出现在隧道的右测。此外,开挖引起地表沉降在1倍洞径范围内较大,1倍洞径外较小。

(4)弧形导坑开挖完后隧道顶部即出现拉应力区,并随施工过程拉应力缓慢增加,由于岩土体抗拉能力弱,顶部是易发生塌方的部位,施工中应及时施作初期支护。仰拱开挖,初期支护闭合后,拉应力区消失。由于开挖卸荷,施工过程中隧道预留核心土和仰拱底部都出现了明显的拉应力区。

[1]佘 健,何 川.软弱围岩段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位移的三维弹塑性数值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3):623-629.

[2]杨小礼,睦志荣.浅埋小净距偏压隧道施工顺序的数值模拟[J].中南大学学报,2007,38(4):764-770.

[3]王明年,李志业,关宝树.3孔小间距浅埋暗挖隧道地表沉降控制技术研究[J].岩土力学,2002,23(6):821-824.

[4]王明年,李志业,刘智成.软弱围岩3孔小间距平行浅埋隧道施工力学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02(4):11-14.

[5]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岩土工程实验室.大西铁路客用专线磨盘山隧道工程黄土静力学特性实验报告[R].西安: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岩土工程实验室,2011.

猜你喜欢
下台阶冲沟仰拱
基于历史卫星影像估算黄土丘陵区冲沟发育速率
风机基础设计在冲沟发育地区的应用
五子山隧道仰拱开裂综合处治方案研究
有趣的位置
仰拱病害的电磁波响应特征模拟及三维成像
欢西油田下台阶沙三段油气水层识别研究
自行式仰拱栈桥设计及施工技术研究
填补国内隧道仰拱施工设备技术空白
长输管道定向钻穿越高原地区冲沟、陡坡技术
中国经济增长有望平稳“下台阶”